Power of Film─【The Man Who Invented Christmas】
這幾天心血來潮看了《The Man Who Invented Christmas》。光看片名,可能有人會誤以為這部電影是在講聖誕老人的故事,但實際上它是關於英國維多利亞時期著名的大作家Charles Dickens創作《Christmas Carol》的過程。當時Dickens已經是很有名的作家了,出版的作品大部分都很受歡迎,但是他獲得的版稅仍不足以讓他可以躺在家中過著「茶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大爺生活。為了養活一家子,包括妻子以及四個孩子還有僕人,加上妻子又懷孕,一家子又剛搬進新房子得花上一筆裝修費,他得趕緊構思下一部作品,截稿日期就是聖誕節前夕。既是聖誕節前夕,他決定故事就以聖誕節為背景展開,講述一個孤家寡人、嗜錢如命、看來冷血無情的守財奴Scrooge在聖誕夜遇見了三名分別代表過去、現在與未來的鬼魂,引領他看見自己為何成為如今的模樣,這過程中又錯失了什麼,以及他如此剛愎自用的性格最後會帶來什麼結果。在看見自己將不得善終後,Scrooge感嘆自己的可悲,如大夢初醒般,他決定痛改前非,開始關懷身邊的人,過去既已不可改變,他至少可以改變現在以及未來。Dickens原本以為他只是在寫一個虛構的故事,沒想到在創作的過程中,他赫然發現自己竟是與內心的陰暗面對話‧‧‧‧‧‧。
電影情節引人入勝的地方在於它藉由描述Charles Dickens創作的過程來說明人要能面對自己內心的創傷才有可能從創傷中走出。Dickens筆下的Scrooge是一個剛愎自用的人,然而他這樣負面的性格恰巧是反映Dickens童年時期的創痛。片中交代了Dickens的童年因為父親揮霍無度導致家中舉債、破產,最後全家人得去坐牢,小小年紀的Dickens也被送入血汗工廠當童工,日以繼夜做苦工,承受嘲笑、欺凌與虐待,度過了十幾年的悲慘歲月。那段不堪回首的過去在他心中留下了陰影,即使他努力壓抑這段記憶,想不到在構建Scrooge這個角色的人格時,他才發現Scrooge也是他陰暗面的投射。他也許不像Scrooge那樣冷酷,但他卻跟Scrooge一樣憤世。與自己的陰暗面相對,Dickens覺得困惑又痛苦,寫到最後原本就想讓Scrooge就這麼孤獨地死去,因為這是他應得的報應。結果家中一名年輕女僕與他好友聽聞故事會如此結束都極力阻止Dickens如此安排,疑惑他為何不讓主角有重新做人的機會。Dickens回應:「人是不可能輕易改變的。」然而之後當他直視了自己內心的陰影,他明白自己是該放下自己糾結的傷痛,因為他已經走過來,那些童年悲慘經歷不該成為他現在與未來的絆腳石,更何況他已經長成了不一樣的人,表示人是可以擺脫過去往前走的。當他學會對過去釋懷,他就能重新開始。既然他可以重新開始,他筆下的人物又為何不能呢?轉念之後,Dickens改寫了故事的結局,讓Scrooge可以重新做人,跟他一樣擺脫了過去的枷鎖,還有機會彌補他曾犯下的錯誤。面對自己的陰暗面、放下過往的傷痛的確不容易吧?因為那段走過的路刻骨銘心,要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不能再重蹈覆轍,於是抱著那段不愉快的經歷,久而久之,那段曾經反噬了自己,自己愈發不快樂。想起那些常叨念著負面經歷的人,似乎也總是愁容滿面;繞著那些回憶打轉,他們終究將自己繞進了一個繭。我又想起了電影《My Big Fat Greek Wedding》裡女主角的弟弟期勉她的那句話:〝Don’t let your past dictate who you are, but let it be part of who you will become.〞(不要讓過去定義妳是誰,要讓它成為妳未來的一部份)如果我們能夠跟過去的自己的和解,讓他成為我們的一部分,帶著他一起往前走,我們的人生才能展開新的篇章。放下即解脫,但是放下是真的得學習。誰叫人類就是執著的動物,一面說著「人生苦短」,一方面卻又常不自覺將短暫的生命浪費在不值得糾結的人事上。要能夠超脫,真的是要靠時間與自我對話啊!
除了需要擺脫過往陰影的糾纏,電影也描述Dickens如何面對與父親之間的情結。Dickens的父親因隨興的個性,導致家財散盡,讓一家人破產坐牢,臨走前還不假辭色地要兒子咬牙面對當前的苦難。Dickens那時才12歲,就被迫成為童工,一夕之間成為「類孤兒」,飽受欺凌。嘴上硬說自己的父親是個文人紳士,其實內心對父親是不諒解的。成名後他也不與父母親住在一起,在別的城鎮買了一間房子給父母養老,按時給他們孝親費,由此看出他跟父親的疏離。故事描述當他正在創作《Christmas Carol》時,父母親竟恰巧來訪,這讓Dickens相當不悅。父親說他是為辦一些事情而來,也順道拜訪兒子,結果之後發現父親其實又是手頭拮据,但看兒子不想多接濟他,竟索性拾取他丟棄在垃圾桶的手稿,準備拿去坊間變賣銀兩。此舉讓Dickens惱火,憤下逐客令要父母盡快回去他們自己的住處。直至後來Dickens面對了過往,與自己和解,也了解到父親並非一無是處,他畢竟讓孩子看見他和善、樂觀的態度,讓他懂得幫助別人並且以積極的心態面對人生,於是最終Dickens也放下對父親的不諒解,父子倆在聖誕節前夕盡釋前嫌。姑且不論電影情節是否美化了父子情結,它至少也點出父親跟兒子的情感糾葛並不亞於母女之間的愛恨難辨。父親對待兒子或許都是比較強硬、疏離的,希望他跟自己一樣剛強,也希望他比自己有出息,於是兒子總是看著父親的背影長大,希望自己能跟父親一樣強壯、也希望自己有天能贏過他心中這個巨人。萬一不幸父親巨人的形象幻滅了,可想而知那對兒子是多大的衝擊,因為他失去了可遵循的模範,一生可能就只能獨自摸索「如何成為一個男人」,並且也戒慎恐懼,深怕自己一不小心也會重蹈自己父親的覆轍。不論父子跟母女皆是如此吧?子女深受到父母教育的影響,父母刻意教的或是無意讓孩子感受到的,都會刻進孩子的心盤,等到孩子長大成人甚至為人父母,有天他會恍然大悟自己的為人處事與思維受到父母多大的影響。但這並不代表我們必定會複製我們父母的命運在自己身上。要擺脫這樣的輪迴,或許取決於自己是否意識到問題並且願意做出改變。父母的行為或許曾讓我們小時有不愉快的經歷,但是等到我們成為獨立自主的個體時,我們是可以決定要不要讓那段陰影繼續壟罩我們後半生。再多的責怪或不諒解已無濟於事,因為事實已無法改變。是否要選擇原諒也取決於每個人,但重要的是我們能否不讓內心那個結困住我們,努力成為比自己父母更好的人,就像當時父母對我們期望的那樣。
此外,電影也呈現Dickens一旦沉浸在寫作裡,就會變得暴躁、對家人也漠不關心。這點令人頗有感觸。就算我們不是作家,在面對考試、報告、公務迫在眉睫時,我們是否也是這樣對待我們的家人呢?想想我們的家人何其無辜,他也有他自己的壓力,而當我們肆無忌憚地發火還要對方包容,我們是不是又把更多的壓力加諸在對方身上呢?這麼一想心中突然充滿了愧疚。就算是家人也不代表他們就必須無條件地包容我們的任性,如何能夠不牽連家人跟自己一同成為工作的負面情緒的受害者,著實考驗我們的情商與自省能力。
電影也描繪Dickens在創作過程中,他筆下的角色也一一躍然紙上,成為有血有肉的實像,陪他到處行走尋找靈感,也跟著他一同完成每個章節場景。這安排非常生動可愛,也顯示作家在創作時,與其說他創造了角色,不如說是角色引導作家寫下他們想說的話。所謂靈感就是如此吧?不知從何而來的一陣意象、情緒的洪流,在腦中源源不絕地湧出,讓作家振筆疾書、廢寢忘食地寫下一頁又一頁的文字,等到回過神來,一個章節已經完成。那是自己寫的嗎?抑或是甚麼神秘力量幫助自己完成了呢?這就是創作令人嘖嘖稱奇的魔法吧?
Charles Dickens最後如期在聖誕節前完成了《Christmas Carol》,這本小說也成為他的暢銷書之一。它提醒人們聖誕節的意義,讓人至少記得每年有個時刻應該放下偏執、自私,讓自己可以「贖罪」,藉由釋出一點善意、關懷,讓自己內心那個Scrooge也可以有轉變的開始。看完了這部電影,讓我一窺Charles Dickens的人生片段與心理狀態,也同時明白了《Christmas Carol》這部小說與他個人的連結。之後再看這部小說或看改編自小說的電影時,也會更有感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