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1-03 03:25:59電梯小兵

昇降機電梯保養常見問題─達創機電

電梯常見問題─知識篇

Q 1、第一部具備安全裝置的升降梯是由誰發明的呢?

A:早在古羅馬時代便有了最簡易、靠人力啟動的升降梯(觀賞競技賽用)。西元1854年(距今155年前),美國機械師─奧迪斯在紐約水晶宮成功的展示一部具備安全裝置的升降梯,
開創了電梯產業的發展。

【補充資料】

(1)    據記載早在古羅馬尼祿王朝就有了升降器。尼祿是個君,常在高處觀看下方的角鬥士和野獸搏鬥。考古學者在科洛西姆鬥獸場發現一個壁坑,看來曾經安裝過升降器,而此裝置需要16個奴隸用繩子吊拉木板將角鬥士和野獸運送到角鬥場去。

(2)    西元1854年,在紐約的水晶宮,一名技術員被放置在懸吊起的平台上。突然之間,他切去唯一懸吊著平台的大繩,當觀眾正為他擔心時,平台只是微微下降了幾寸。艾利夏‧葛瑞夫‧奧的斯 (Elisha Graves Otis)─美國奧的斯電梯公司的始創者,革命性的創新安全制動器成功了。由於奧的斯的發明,建築師可以實現不斷向高發展的夢想,為現代都市增添各種新奇創意的輪廓。

Q2、電梯是如何運行起來的?
A
電梯最基本的結構有四部份,捲揚機、車廂、配重,和將它們連接起來的鋼索,利用鋼索
   進行驅動裝置(捲揚機)的曳引(上下牽引)帶動,使電梯車廂和配重可以在升降路內導軌上
   運行。

Q 3 高樓層住宅在離尖期的電梯搭乘時間,只開放一部電梯運作比較省電嗎?

A:一般而言,只開放一部電梯並不見得較為省電,因為電梯的運輸量大多時間會呈現空轉的狀態,反而較為浪費電力。因此,理想的狀態應是一部電梯設定停靠於高樓層,另一部電梯則設定停靠在低樓層。

Q4、當大樓並沒有設定停靠特定樓層的時候,為什麼按下電梯升降的按鈕後,
    電梯有時會發生不停靠卻直接跳到其他樓層的狀態?

A情況 1:電梯車廂的載重量已達到預設承載量的80%以上。

   情況 2 乘客按下搭乘按鈕的時間點與通行中的電梯車廂過於靠近,以致車廂減速距離不足,無法及時停靠。

   情況 3:車廂內有專人操作 (例如:電梯小姐…)

Q5、電梯在正常使用下的年限是幾年呢?

A :一般而言,依「建築物升降設備管理辦法」每年固定進行安全檢查及定期維護下的電梯,在正常使用情況下,電梯之折舊應設定在15~25年,但仍會因使用率不同而有差別。最適合進行電梯的「機能更新」檢討時間大約是在第17年。

 

Q6、為什麼電梯需要進行機能更新呢?

A:即使電梯定期實施零件更換與安全保養,但經過漫長歲月的使用,電梯還是會因為消耗與磨損導致安全上的問題發生。無論就物理或經濟上的考量,電梯都需要適時實施機能更新,以保障大家的公共權益。

Q7、當電梯車廂與配重呈現不平衡(例如:車廂停靠在1樓、配重停靠在6樓)的狀態下,要讓電梯與配重達到靜止不動的情況會很耗電嗎?

A:電梯之所以能保持靜止的狀態,是因為捲揚機(相當於心臟的功能)上裝有煞車器,並非利用馬達使力讓電梯處於靜止狀。因此,唯一使用到電力的地方是控制盤(相當於整部電梯的頭腦),因控制盤必須隨時處於待機狀態,所耗費的電力大約只等同一部電腦,不會造成太大的負擔。

Q8、電梯有哪些安全防護設備呢?

A:電梯發生緊急事故時,守護安全的第一關卡是調速機,當電梯突然失速下墜時,調速機便會啟動安全鉗,將滑輪及鋼索卡死,避免車廂繼續下墜。而萬ㄧ安全鉗無法正常運作時,還有最後一道安全關卡─緩衝器,它的主要功能是減緩電梯車廂的衝撞力,減輕傷害。

Q9、「緩衝器」為什麼可以成為電梯的安全防護設備?

A:當電梯的車廂在控制系統全都失效的情況下,會超越第一層樓面的平層位置而向下行駛,直至碰到底坑才會停止,「緩衝器」就是為此而設置的防護裝置。此外,「緩衝器」還會依據電梯的運行速度不同,分為彈簧式和液壓式兩種,而其主要功能就是讓電梯車廂的衝擊力能產生緩解作用,不至於對電梯內乘客造成嚴重的傷害。

Q10、電梯出現什麼情況下可進行品質或安全投訴?

A當電梯車廂經常出現開、關門異常、夾人、停靠位置與樓層不是水平狀態、電梯速度過快或過慢、電梯司機或維修人員無定期保養、車廂內無檢驗合格證或合格證過期、電梯有異常噪音或聲響、異常振動或抖動,車廂內有異常氣味、車廂內無通訊或報警裝置等,均可進行品質或安全投訴。

Q11、電梯安裝、修理單位及維修、操作人員是否應取得相應資格? 

A:電梯安裝、維修保養、改造單位與作業人員皆應取得品質技術監督局核發的資格證書後,
   方可從事相關工作。

Q12、我該如何檢視電梯是否為合格安全的電梯呢?

A:每一部電梯車廂的門口附近都應張貼「建築物升降設備使用許可證」,相當於電梯的
   身份證。裡面註記著電梯的保養有效期限、專業廠商資料,且附近也應公告保養廠商的
   相關資訊,例如電梯的維護編號、聯絡電話…等,以便檢視查詢。

 

資料來源----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