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1-03 17:24:55辛金順老師
第六組報告:路翎小說《英雄的舞蹈》
一. 作者介紹
路翎,原名徐嗣興.路翎是他1940年在《七月》雜誌上,發表短篇小說《“要塞”退出以後》首次使用的筆名,自此便以這個筆名行世。他於1923年1月23日出生在江蘇省南京市北明瓦廊,後來長期居住在該市的紅廟四號。
路翎不滿五歲,即進南京蓮花橋國小附屬的幼稚園高級班。半年後,轉國小部,開始愛好文學。˙1935年,入江蘇省立江寧中學,常讀具有進步傾向的《文學》雜誌和俄國作家屠格涅夫的作品。
˙1937年冬,路翎隨家入川。繼父在經濟部礦冶研究所當會計,他就讀于國立四川中學。失學是路翎人生道路上的一個轉折。生活的打擊,並沒有中斷他與文學的因緣,反而加深了這種因緣。
˙1939年初,他為謀頭班,進入了國民黨三民主義青年團宣傳隊。次年五月,結識了胡風,在“七月”流派的文學前輩的鼓勵和提攜下,他的藝術創作力有若嘉陵江的激流,洶涌澎湃,一瀉千里。
˙1940年,路翎由繼父介紹,到國民黨政府經濟部設在重慶北碚區的礦冶研究所主計室當辦事員,幹一些記帳、填表格的雜務。每天晚上,他在昏暗的燈光下伏案疾書,寫出了一篇又一篇反映礦工的悲慘生活和自發鬥爭的小說。這些小說在《七月》等刊物上發表的時候,給人留下了那么深刻的印象,以至一些評論文章和文學史把他誤傳為“學生出身,當過礦工”的青年作家。
˙1942年,是路翎開始進入創作高潮的時期。4月,他寫成了著名的中篇小說《飢餓的郭素娥》,為胡風編入“七月新叢”。《飢餓的郭素娥》的問世,使路翎成為一個才華橫溢的多產的青年作家而馳名文壇。他開始重寫現代文學中最長的長篇小說之一《財主底兒女們》。
“七月”流派把這部巨著視為本流派在創作上的巨大斬獲,胡風在該書序言上作了高度的主任,認為“《財主底的兒女們》底出版是中國新文學史上一個重大的事件。”甚至有人認為,這部作品是“五四以來中國知識分子感情和意志的百科全書”。到了抗戰後期,他的小說在《希望》雜誌上已經是連翩而至,常有一期多篇的情形。這表明,路翎作為“七月”流派小說方面的台柱的地位,已經完全確立。
˙1945年5月,《希望》出版第二期,列出“有‘希望’的人們”專欄,收錄了路翎的《感情教育》、《可憐的父親》、《秋夜》、《瞎子》、《王老太婆和她底小豬》、《新奇的娛樂》等六篇小說,另載一篇署用筆名“冰菱”的評論。《希望》時期的路翎,在藝術的成熟和精致程度上比《七月》時期略勝一籌。
˙1947年春,重新回到經濟部燃料管理處南京辦事處當辦事員。抗戰勝利以後,路翎對農村和農民題材的創作興趣顯然增濃。他在這方面貢獻了一部長篇、兩部中篇和十部短篇。路翎正式走上戲劇創作的道路,始於1947年。在胡風、石羽、路曦等人的建議下,他在1947年4月至7月,寫出了四幕悲劇《雲雀》。
˙1949年4月,南京解放。他出任南京軍管會文藝處創作組組長。
˙1949年7月,路翎參加第一屆文代會,為“文協”會員。
五十年代初期,路翎有兩三年是以劇本創作為主的。1950年初,他調到北京,任青年藝術劇院(廖承志為院長)創作組副組長。1952年初,又調到中國戲劇家協會劇本創作室,為創作員。就坐說,路翎是我國解放初期一個相當活躍、充滿熱情而又富有探索精神的青年劇作家。
˙1953年7月朝鮮停戰後,路翎歸國。9月,第二屆文代會在京召開,路翎被選為作協理事。˙1954年5月起,全國幾大報刊載文批判路翎描寫志願軍生活的幾篇小說,調子逐漸升級。11月10日,他不滿於一些批評家“以政治結論和政治判決來代替創作上的討論”,寫出三萬余言的反批評文章《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批評?》。這篇文章在《文藝報》上剛剛邊載完,1955年6月,他便被當作“胡風反黨集團”的骨幹分子受到抄家和逮捕,從此銷聲文壇二十餘年,並患了精神分裂症。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胡風集團安”得到平反。路翎獲得新生,成為劇協會員、作協會員。一株繁茂十餘年、凋萎二十餘年的藝術之樹,重新反青吐翠,在新時代的燦爛陽光之下。
P.S:
七月詩派:是抗戰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國統區重要的現實主義詩歌流派,因胡風主編《七月》得名。代表詩人有艾青、田間和魯藜、綠原、牛漢等。他們以《七月》、《希望》、《泥土》為陣地,強調詩歌中主觀與客觀的統一,歷史與個人的融合,多寫自由詩,其中又以政治抒情詩為主。他們出版過《七月詩叢》《七月文叢》等。該派在革命現實主義雄渾的總風格中,又顯示出各詩人充滿個性的特色。胡風的《為祖國而歌》,牛漢的《鄂而多斯草原》,魯藜的《泥土》等是七月詩派的代表作。
七月派小說:胡風主持的《七月》、《希望》等雜誌,在抗戰時期國統區進步文藝界很有影響。它團結了路翎、丘東平等小說作者,主張在現實主義旗幟下反映活的一代人的心理狀態,作品充滿了生活的血肉感,以及對於人的心靈的直視力量。這些小說在某種意義上,比七月派詩歌更能體現胡風的理論主張,多數都被編入《七月文叢》,並由胡風親自撰寫序文,故稱之為”七月派小說”。代表作有路翎《財主底兒女們》。
二. 內容大綱
這個故事只要是描述一個說書人張小賴,每天只要到了黃昏,不論是冬天的嚴寒或是夏天的酷熱,他總是會站在一個用一張方桌跟一張小的條桌搭成的高台上說書,十幾年來始終如一,好像從不生病過,但現在的他卻是衰老、病弱僅剩下一副乾癟而可怕的軀體,但卻仍抱著雄心!!
他的作息就是除了等待黃昏的來臨準備去說書,其他時間,就只有睡覺了吧!但他樂衷於他的生活,直到有一天,對面的茶館來了一男一女,女的接著胡琴,男的用女生得聲音尖銳的輕唱著,也因為這樣子,張小賴的觀眾也跑去了一大半,後來他罵:「這種,傷風敗俗的東西啊!」就不在說下去了,而剩下的觀眾,也都跑過去了!
回去後她一整個下午都發燒,非常的不適,直到黃昏,他又走上了十幾年來所盤據的高台,不過觀眾還是只有往常的一半!!而對面一就和昨天的場景一樣,而且他還看到還有人冒著雨從他這邊向對面跑去,他心想「他是替天行道!」他忽然開始不顧一切,抓狂的表演著,他因此吸引了幾對緊張的視線,這使他陶醉起來,並覺得自己已從那失望和可怕的印象中解放,後來他開始語無倫次了,說著「不是吹的話,要是生在幾百年前,我還不是一個呂布!」「十八般武藝件件精通!要是日本人來了,洋鬼子,外國人來了,嚇,你看-」此時台下的人也開始有趣的笑起來了,他的聲音吸引了更多對面的觀眾,後來他覺得窒悶,最後他大叫一聲撲翻了條桌,跌倒在地上,一個蒼老的、嚴肅、安靜的聲音在寂靜中說「死了。」
三. 內容分析
張小賴:故事的主角,從小精通十八般武藝,老年之後仍懷著雄心壯志,在茶館中說著古代英雄的事蹟,但自從對面茶館來了一對唱著外來歌曲的男女之後,眼看著自己的觀眾逐漸流失,而瘋狂地自導自演了一齣古代英雄的舞蹈,最後的驚天一吼,吸引了所有觀眾的目光,找回他的自尊,安穩的死去了。
賣藝男女:他們是一個創新派的代表,從他們一來的那天起,就深深的影響到了張小賴的生活,這對張小賴而言,是一個很大的威脅,但最後,他們也因為張小賴的瘋狂行為而停止他們的表演,目光也專注地放在張小賴身上。
觀眾:觀眾是最善變的,什麼比較吸引人,比較創新,比較有趣就會往哪邊跑,雖然最後張小賴贏地了群眾的目光焦點,但那些簡單的人們,把一切都認為是有趣、好笑的,當然的,不覺得這裡面有什麼態別的東西,快樂地哄笑著。
四.心得:
剛看完這篇小說,一開始的感受也像小說裡面的觀眾一樣…覺得張小賴只是個瘋瘋癲癲的人!但看過幾次後,開始了解作者真正的用意,其實並不難了解,張小賴他內心深處其實是充滿傷痕的!而且並不像觀眾所看的一樣,把張小賴的行為認為是一種有趣好笑的事!由此可知,他的認真對別人而言,也僅僅只是一種有趣的事情!
其實他所做的種種都是在捍衛他自己,甚至可以不惜一切,包括他的生命…最後的他,雖然死去了!但由"聽見對面的胡琴聲和歌聲停止了",知道他們被他征服了!
張小賴,彷彿為說書而生,終其一生,都將自己的一切奉獻在說書上面。曾經,台下座無虛席,從來,用堅持的信念,不顧一切,搏命演出。大家給予的喝彩,從年輕到年老支持著張小賴。
過氣的張小賴,過時的說書,就如同過去中國人傲視天下的榮耀早已消逝,中國人再也無法以世界的中心自居,不得不朝著自己以往所看輕的敵手低頭,張小賴也不得不承認。儘管,他瘋狂想追回自己的夢,碎裂的心發出怒吼的吶喊,但在死後卻也贏不到別人的一點點尊重,這是何等的可悲啊!
請報告小說的同學補充相關的問題:
1.在分析這篇作品之前,先要瞭解這篇小說到底要講甚麼?換一句話書,它到底要提出怎樣的一個問題?而你在閱讀這篇小說時,你是如何去思考作者在小說中所提出的問題?
2.要注意作者對張小賴形象的描寫.因為通過對角色的描寫,還有就是對他居所環境的描述,以去襯托張小賴的生活處境和他的時代命運.要不然以上的報告,尤其是小說分析只是泛泛之談.因此,老師在明天要聽同學如何去解讀作者對張小賴的形象描述這部分.
3如何去解讀張小賴的事業?又如何去解讀這事業在時代轉換中所面對的衝擊?
4.討論張小賴做為一個說書人對時間的認知.還有就是他對妻女的情感關係又是如何?
5.最重要的是:作者是通過怎樣的表現方式,去陳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