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2-06 15:13:22辛金順老師

第四組同學報告:周友朝電影《背起爸爸上學》


一、導演介紹
1.基本資料:
原ÿ名:周友朝
國 別:中國
出生年:西元1957
出生地:中國河北

2.導演作品:
1991年《陜北大嫂》
1994年《黃沙•青草•紅太陽》
1994年《步入輝煌》(聯合導演)
1996年《一棵樹》
1997年《背起爸爸上學》

3.生平介紹:
  中國電影導演。1957年出生在河北一個軍人家庭。後在甘肅酒泉上小學。1970年到西安,完成中學學業,高中畢業後去農村插隊。1977年進入工廠當工人,1978年考入西北大學中文系。畢業後,分配到陜西省文化廳從事行政工作,之後入西安電影製片廠任廠長秘書。1986年後,他相繼在吳天明導演的《老井》和張藝謀導演的《紅高粱》中擔任場記。1988年,他任副導演拍攝了《代號“美洲豹”》,次年,又拍攝了影片《菊豆》。
  從1989年開始,他任導演與人合作完成了電視劇《西北射天狼》、《星斗太行》、《平定起義》。1991年他獨立執導了影片《陜北大嫂》。此後又拍攝了《趙樹理》、《香葉》兩部電視劇。1993年,他與別人聯合導演了《步入輝煌》一片,1994年在影片《黃沙•青草•紅太陽》中擔任導演,翌年在《變臉》中任執行導演他從小就對電影很著迷,從文化廳轉到西影廠後,使他對電影藝術有了更多的接觸,更深入的了解。雖然他非“科班”出身,沒有系統地學習過電影理論,但他跟隨的幾位導演都是中國一流名導,可以說他的起點很高,在實踐中掌握了拍電影的知識。在他拍攝的影片和電視劇中偏愛“中國西部片”題材,這和他從小生活在那塊土地上是分不開的,而且他從影初期跟拍的影片也大都屬於西部片。他在拍片時,作風嚴謹,紀律性很強,不畏艱苦。對於導演創作,他認為導演不但要有深刻獨到的想法,而且對人物要有一種體察入微的體味,並且能把這種體味展現出來。
  在《黃沙•青草•紅太陽》一片中,他以獨特的視角為觀眾講述了一個女人與兩個男人之間的恩恩怨怨,影片在環境造型,光線處理及服裝設計上都頗具匠心,畫面優美、和諧,風格樸素。在細節處理上很巧妙,令人意想不到。作為一名青年導演,他今後的路還很長,他希望拍出更有水準的影片,為中國電影的發展貢獻力量。

二、劇情大綱

影片裡一把銅勺似乎決定了石娃、石姐各自的未來命運,只是發於天性、濃郁緊密的親子摯愛與手足真情,卻是相依延綿而不渝永恆的;石大緊衣縮食、茹苦含辛,希望子女們有好出路、歸宿以告慰愛妻在天之靈,石娃潛心課業、不再貪玩逃學。

三、角色分析

石娃:家境貧寒的單親農村孩子,在父親縮衣節食及姊姊友愛退讓之下,才有機會得以上學。憑著自身努力不懈、用心向學及教師因材施教指導下,終於榮獲大陸地區全國奧林匹亞化學競賽甘肅賽區ㄧ等獎。

石姐:因母親早逝,弟弟年幼,父親經濟匱乏,認份的放棄就學的機會,在家洗衣燒飯。姊兼母職的她,為幼弟犧牲奉獻,不求回報,甚至日後已嫁為人妻,對其弟之關心仍不停歇。片中許多述說姊弟之情之情景與對話,令人動容。

石大:妻子早逝,獨自一人撫養一雙兒女,雖經濟困窘,仍緊衣縮食、茹苦含辛,想盡辦法希望子女能有好出路及好歸宿,以告慰愛妻在天之靈。

高老師:一位常鼓勵學生的化學老師,雖自己的經濟狀況也不富足,卻拿錢資助石娃參加全國奧林匹亞化學競賽,同時還讓他保有其自尊心。當石娃遇到挫折時,鼓勵他並開導他,是位亦師亦友的好老師。

四、電影心得

女子地位:
片頭一把銅勺決定了石娃、石姐誰能繼續上學,而石娃也很幸運的得到機會,但是後來石姊去送包子給石娃,卻也點出就算指到石姐,也會由石娃去念,畢竟當時是重男輕女的時代,認為女孩嫁出去就是別人家的人,石大在石娃要他去姐姐家住時就得到了證實。
姐姐的出嫁,意味著犧牲自己,讓石娃有錢繼續高就,在她走了很遠的路,為石娃送包子前,可能就已經做了決定,所以才會不經悲從衷來,對自己無法繼續唸書表現出小小的不平,可是像母親對小孩一樣,還是打起精神為石娃加油打氣。後來石娃從學校回來後得知姐姐出嫁了,在打聽到出嫁對象後,說那傢伙跟我差不多高,這表示她的對象可能是小孩不然就是有殘缺之人,這讓石娃對姐姐的遭遇抱不平,甚至跟父親吵了一架。
從這些部份可以看出當時身為貧苦家女子的悲哀,往往為了改善家裡的經濟,而嫁給自己不喜歡的人,這跟貨物幾乎沒兩樣…。

良師幫助:
高老師ㄧ出場就讓人有風趣的印象,同時也點出石娃的化學天份,雖然石娃欠了他很多錢,卻不再意,反而出錢讓他參加比賽,為了幫石娃保有自尊心,而簽了借據,但馬上把借據拿來擦筆尖扔掉。然而他不只在物質方面給予協助,就連石娃在為是否要照顧父親而放棄繼續深造而煩惱時,他也挺身而出,用一同大聲唸赤壁賦幫忙解憂,扮演了良師益友的角色。

父子之情:
希望石娃能成大器,石大不得不扮個嚴父,在石娃看到同學被暴漲的河水沖走後,怕和她的結果一樣而逃學,不明白原由,石大當然很生氣的教訓了石娃一頓,但是後來知道了他是不敢過河,就背著石娃過去。後面石娃因為姐姐出嫁的事跟父親吵架,被父親的朋友修理,石大就站起來說:要打打你家的娃,不要打我家的。從這又再度證實了他很疼石娃。
石大在割稻完後,回家的路上不小心摔下了斷堐,結果中風成了半邊癱瘓的人,雖然這是個不幸,卻反而讓石娃因為姐姐的事對他的怨恨漸漸的消去,就算是翹掉上課也要衝回去照顧父親,甚至想為了父親放棄繼續深造,這時身為父親的石大怎麼忍心,竟然選擇跳井自殺而不要拖累孩子。獲救後,石娃也決定背著父親過那條兒時父親曾背他過的河,到城裡去念書,這裡也呈現出慈烏反哺的孝心。

五、還原真實

我想有看到最後的同學都知道,其實石娃是真有其人,只是名子叫李勇,真實故事跟電影差很多喔,差多少勒 ? 我想大概跟霍元甲的差異一樣吧 ! 以下還原真實情景:
隴東,山大溝深,交通不便,加之那里有深遠的貧困歷史,孩子們一出生便無法選擇歸屬於苦難和貧窮。李勇就是這些苦孩子中的一個,他出生在甘肅省宁縣瓦斜鄉傦邊上的永吉村一個極其貧窮而又多災多難的家庭。那裡荒寒、冷寂、離外面熱鬧的世界很遠很遠。
李勇的父親和母親年輕時分家出來,只得到一斗糜子、兩雙筷子、兩只碗。他們無處栖身,就住進离村子很遠的李家嘴別人不要的破窯洞里,村里人說這個地方“存不住兒女”。李勇的父親常跑外販點牲口什麼的,家里的農活和孩子們撫養就全是母親一個人了。李母是個十分好強能干的女人,無論什麼時候人們見到時的她都是在小跑。有了孩子的母親也怕那傳說,於是她從有了第一個孩子時,就開始謀划開辟一處新院子。產后的身子還沒恢復起來,她就一個人利用下工後的時間挖山,晚上常常挖到深夜實在沒勁兒了才回家。她就這樣從1個孩子到3個孩子時,硬是挖下去大半個山頭,移動土方量數千方,辟出一處有4孔窖洞的新窖院。1980年李勇1歲,哥嫂分家出去時,這個浸透了母親血汗的院子留給了哥嫂,而父母和李勇、三個姐姐則又搬到了村里牲畜圈別人拆走了木頭不要了的破房子里。
李勇是個命運多舛的苦孩子,4歲時,他得了場黃疸大病,家里沒錢請醫生抓藥,只好不管了,讓他躺在炕上等死,但沒料到他卻自己好了。又一次,李勇和同伴去山溝裡玩水又掉進水洞里,自己使勁掙扎才浮上來,沒被淹死。李勇6歲時,父親突然中風癱瘓了。為了給父親看病,李勇母親賣掉了家里所有的餘糧,又欠下1000多元錢債務。這時,李勇大姐已出嫁,二姐、三姐和他都在學校念書,給父親請醫治病、料理生活、耕種20多廟農田等繁重的家務和農活全落在母親一個人肩上。那時母親非常勞累,頭發老是濕的。有時連飯都沒力氣做了。家里便常常吃冷饃剩飯。兩個姐姐和他的學費每年都是欠著到了豬娃長成“克郎子”賣掉后才補交的。后來二姐三姐陸續出嫁了,家里才用禮錢把欠人的帳還了,但這時卻只有他和母親兩個人干所有的農活和照顧父親了。父母的養育之恩和家境的苦難滋養著李勇的心田,他小小年齡就懂得了孝道的回報和親情之愛的珍貴。很小的時候他就學會了幫母親干農活、餵豬養兔為自己掙學費、給父親端屎倒屎。第一次他攙扶父親去解手時,不留心讓父親掉進了糞坑,父親為拖累孩子傷心地哭了。母親從田里回來,一邊教訓兒子一邊給父親擦身上的屎。李勇望著累得又瘦又黃的母親和可怜的父親,心裡像刀絞一樣難過。
在這樣的苦日子里艱辛地讀完了小學,李勇以全鄉第二名的優異成績考入瓦斜鄉中學。但學校离家更遠了,又要住校,他就利用每個周末抓緊時間幫娘多干活。每次都是鍘好一周的牲口草料,挑夠人畜可吃一周的水,帶上自己可吃一周的饃饃,才返回學校。鄉里常常停電沒水吃,李勇就拉著水桶到15里以外的文安村去拉水,早晨出發,午后才能回來。有一次語文老師夏涵祿給學生出了一道作文題:“我為家庭分憂愁”,記敘的就是這件事。文中說,雖然熱、渴、餓,但他覺得能為父母分擔懮愁,內心感到十分高興。山區學生窮掏不起錢,李勇和同學冬天就住在學校沒有火爐的房子里,常常凍得在被窩裡哭。學校沒有食堂,李勇每天三頓都是啃著冷饃饃念書的。
初三最后一個學期時,李勇的母親因積勞成疾50多歲突發心臟病而撒手人寰,用當地人的話說:“麻繩偏從細處斷了”,李勇的日子立刻雪上加霜。李勇沉浸在母逝和父子形影孤單的極大困境之中。面對母親突然去世的沉重打擊,李勇驚呆了。他一連幾天地伏在母親的靈堂前不吃不喝,拉著母親那已經冰涼了幾天的粗糙的手,哭得死去活來。從此,李勇家里的“三人行”變成了“兩人行”,這意味著今後的路要他這個弱冠之年的兒子一人陪病癱的父親往下走了。
李勇求學志篤,沒因母逝而輟學,因為他知道,母親苦了一輩子,最大的愿望就是指望他把書念出來,從此改變全家受窮的命運。
他開始一個人照顧父親,下學后一個人干農田里的活,常常到夜里很晚的時候,同時更刻苦地利用一點一滴的時間學習。在這樣的情況下,他仍然取得了一連串好成績。初中他年年是“三好生”,快畢業時,他參加全國初中化學奧林匹克競賽,獲得甘肅賽區第一名和全國第一名。初中畢業統考,他又取得全縣第二名的好成績,被慶陽師範學校錄取。這時,一個更嚴峻的人生選擇難題擺在了他面前:慶陽師范离家四十公里,到那里上學得住校,癱瘓的父親怎麼辦;要照料父親就不能离家去求學,要麼棄學待父,要麼棄父求學,李勇陷入兩難。
寒門出孝子。李勇是苦出身,心地善良,自然不會遺棄父親。但他又渴望讀書成才擺脫貧困。怎么辦呢?他去找初中班主任老師昔雪霞。
昔老師非常同情李勇的處境,並告訴她:“你一定要上師範,不能丟掉這個機會,這是你對你過世的母親最大的安慰了。”她給李勇講了一件事,說她有個同學的老婆要到城里去讀電大,沒地方住就打虎掙錢租房子完成了學業。李勇聽到這里眼睛一亮,說:“我能不能也租個房子把父親接去住?”昔老師說:“當然行!你去師範把學校的白饃給你爸買上,不耽誤上學,又可以照顧你父親。”
李勇一口氣跑到母親墳上,大哭了一場。肆虐的山風吹打著他的臉他給母親磕了三個頭說:“媽,你放心,我想好了,我背著爸去上學,有我吃的,就有爸吃的”他毅然變賣了家里的存糧,把父親背上峑峑車,拉到西峰市東郊,住進租來的黃官寨村王明元的一間破舊陰潮的小屋。他用破鐵桶做了一個爐子,揀來爛磚頭搭起簡單的爐灶。便開始了一邊上學一邊打工照料癱瘓父親的艱辛生活。
為了不讓父親受委屈,他每天上學前,都要給父親放好接小便的罐頭瓶子,支好大便用的凳子,把收音機調好放到能勾著的地方才走。他每天早上跑二里路從住地到學校上操,下操后買上油餅或饃饃,又飛快地跑回去給父親,然後再掉頭往學校跑,趕早自習。一年四季如此,幾乎沒有任何耽擱。父親病情不好時,兩節課之後的課間操20分鐘,他都放心不下還要跑回去看看。租地村里的人說,他們那時見到的是一個總是跑來跑去的奇怪的學生。為了省錢和照顧父親,李勇沒在學校吃住,每天下學后一頓都不馬虎地給父親做飯,晚上照料父親拉屎撒尿。父親常常屎尿不禁,李勇一點也不嫌臟地用紙擦掉,再給用水洗淨。星期六、星期天,他就騎上自行車到几十里外的姐姐家或老家去取菜拿麵,取給父親燒炕用的柴草。
父親因拖累孩子,時常淚如雨下。有一天,父親抓住李勇的手吃力地說:“娃啊!爹把你害苦了”說著眼淚就像斷了線的珠子叭噠叭噠直往下掉。李勇說:“爹,你別這樣,兒不累,只要有我在,就不會讓你受罪的。”實際上,他感到很累,也很愁,沒有錢,沒有時間,生活、學習都非常緊張。這時他就去操場狠狠地跑上一氣,或一個人去打打籃球,排遣一下煩惱。
學校知道了李勇的情況後,免去了他的學雜費。但學校發的40來元生活補貼仍遠不能維持他父子二人的日常生活。於是李勇一邊上學一邊在周休日去蹬三輪車打工掙錢。第一個寒假,他基本是在蹬三輪車中度過的。他從早上9點一直蹬到下午6點天黑,凍得手腳麻木還不肯回來。
父親在李勇的照料下,心情轉好,病疼也減輕了許多,有時可以挪步在院裡走走晒晒太陽。李勇對我說,雖然生活很艱苦,可他卻得到一般孩子得不到的磨煉,學會了做飯洗衣,照料自己和父親的生活。他說當他第一次吃著自己做的饅頭時,當他第一次拿到蹬三輪車掙來的錢時,他流下了眼淚。生活沒難倒自己。而且就這樣,李勇的學習仍是班里最好的,進師範後他年年是“三好生”,在去年6月參加全國化學科普知識競賽中,他又獲得全國二等獎。李勇從小學到初中到師范,學習一直十分刻苦,他總是一邊走路一邊背課文背英語單詞,一邊燒火做飯一邊看書,一邊打工一邊求學。老師們都說,他這樣的學生當今是寥寥無幾的。

辛老師 2006-12-06 17:56:18

暫且不管電影背後的真實事件,在這篇報告中缺少了對電影中的分析與思考.

1.電影中的空間敘述:

黃土荒地,耕稼遠郊.農作物以高粱為主.
運水都須以拉板車到河邊汲取.河在此是否有隱意?
從村落到學校須渡河:一種求學過程的儀式?
小孩第一次面對死亡,是一種怎樣的震撼?

2.性別在教育中的差異待遇:

女性被剝奪與被犧牲的社會現象:歷史文化的展示.
在社會主義中,女性的權益依舊無法平等,甚至曾經做為國家主人的農民階級也找不到出路?這是否一種諷刺?

這齣電影乍看來是提出了這樣的一個啟示:
農民子弟只有通過教育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但實際上卻是對農民、女性、殘疾人等弱勢群體的被拋棄和被遺忘的一種凸現。這電影敘述裡隱含著對中國社會主義的反省與批判。

井:在電影裡是否有甚麼隱意?

辛老師 2006-12-06 17:19:15

19歲貧生不棄病爺

相依為命 19歲貧生不棄病爺

大陸新聞中心/台北報導四川南川市十九歲的高中生馬福元和八十幾歲的爺爺相依為命,為了省錢,他在學校附近租小房子把爺爺帶在身邊。由於幾乎沒有任何收入,祖孫一棵白菜吃三天,雞蛋還要留給爺爺吃。馬福元的孝心獲得該市報選全國學聯「正泰品學獎」唯一獲獎人。

「重慶時報」報導,高三學生馬福元,出生僅三天母親就離家出走,十二歲時父親病逝,一貧如洗的家裏只剩下他和七十八歲的爺爺相依為命。去年,爺爺突然癱瘓,正在讀高中的馬福元在學校附近租了間小房子將爺爺帶在身邊。

「我的童年是在爺爺背上度過的」。馬福元說,現在爺爺八十多歲又行動不便,一定要把爺爺帶在身邊。

每天早上六點,馬福元為爺爺準備早餐,然後自己才隨手抓起一個饅頭,匆匆趕往學校。他說,小時候父母都不在,家裏的泥坯房一下雨就四處漏水,根本不能住人。為了找地方住,爺爺經常背著他四處奔走。

長大在外地上學後,為了省錢一個月只回一次家。有次下雨,行動不便的爺爺竟被泡在了雨水裏面。從此,孫子決定把爺爺帶在身邊。

祖孫現在的家就是一大一小兩張四方桌和一張破了好幾個大洞的沙發。另外就是一台破舊的收音機。

由於沒有經濟來源,馬福元祖孫兩人常一周只有十幾元人民幣的生活費。鄰居趙大媽說,前不久,她看見馬福元用獎學金為爺爺買蜂蜜,還把鄰居給他的雞蛋埋在爺爺碗裏,自己卻一棵白菜吃三天。

馬福元說,每個月能獲得學校一百五十元現金資助,在學校伙食團打工也能賺到一些錢,每個月都會儘量積存五到十元,為爺爺突發疾病作準備。

為了不拖累孫子,老人曾提議進養老院,但馬福元堅決反對。他說,「爺爺是我現在唯一的親人,無論多麼艱難,我也要帶著爺爺一起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