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0-30 19:10:15辛金順老師
第二組小說報告:沈從文小說"蕭蕭"
一.作者簡介
沈從文是中國現代文壇中,最富傳奇性的超人。他的生平,他的文學經歷,非常奇特,異常非凡脫俗。他是個多產作家,堪稱鄉土文學之父,他的傑作,無論散文、小說,都獨具風格,與眾不同。他是真正的天才,現代中國文學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沈從文本名沈岳煥(1902-1988),湖南鳳凰縣人。小學未畢業,十四歲就從軍行武,受五四新思潮的影響,二十歲隻身到北京,目的要讀書,可惜事與願違,未考上過大學的他,後來因小說成就卓著而登上高校講臺,晚年又成了文物專家,確是個奇跡。
他嘗試寫作,即一鳴驚人,先後與徐志摩、胡適、葉公超、陳西瀅等名家認識往來,做過大公報、益世報編輯,自著豐碩。文革時被打成右翼,多次自殺未遂,身心飽受摧殘。一九八八年以《邊城》長篇小說內定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可惜當年五月即離世,按諾貝爾文學獎規定,只頒給在世的作家,有運無命,舉世同悲。
1924年,沈從文在《晨報》上發表了第一篇作品。1929年,他的作品已頗有名氣了。1934年左右,是他創作生命的高峰期。那時他已寫下了《邊城》、《湘行散記》等,不久,蘇雪林、劉西渭等都撰文肯定了他的創作,可謂聲名鵲起,一時氣撼文壇。沈從文的小說寫得平靜、哀怨,美麗中透著悠長的感傷。他寫湘西的鄉下人,鍾情於未被都市污染的人們,但又對現代文明罩在人性身上的暗影,生出厭倦的情感。《丈夫》、《蕭蕭》、《三三》寫人性的美和生存的無奈,靜謐中流動著驚雷。
五四前後的小說家,有許多是由學術而藝術的,他們的文本,大抵受到了某種觀念和思潮的暗示,有著先驗的東西。沈從文是以人的本然走進文壇,他用來自鄉下人的視角看都市,又以都市的眼光打量湘西的山水,便有了兩種文明的落差。作者帶著夢一般的情感,回味著早期記憶,將山野裏的神性、詩性、乃至靈性匯於筆端。而這一切,都不是靜止的、古典式的,而是融入了現代人的大的哀涼。沈從文在小說裏,常常淡化了時代,像一種人性的實驗室,將人間的美醜、苦樂過濾著,清理著。作者處理筆下的人物,不時也隱含著苦楚,以刻骨的感受而描摹記憶,倒給人留下了純然的精神。它甚至融下了理論無法涵蓋的存在,那些想像、意緒,在今天仍然豐富著美學家的世界。
夏志清先生說:「他是中國現代文學中最偉大的印象主義者,他能不著痕跡,輕輕幾筆把一個景色的神髓或者是人類微妙的感情脈絡勾劃出來,他在這方面的功夫,直追中國的大詩人和大畫家,現代文學作家中,沒有一個人及得上他。」(中國現代小說史)沈從文的小說非常多,長篇、短篇都是以他的故鄉湘西(湖南鳳凰)為背景,主角多是下層的人民(農民)或兵士。一生以鄉巴佬、鄉下人自居。永遠不習慣城裡人所習慣的道德的愉快,倫理的愉快。對於農人與兵士,懷了不可言的溫愛。這點感情在他一切作品中,隨處都可看出。
二.內容解析
在沈從文的小說世界裏,湘西女性,有這樣幾種不同的性情或命運:
一種是以原始生命形態存在的自在蒙昧群體汲取了山水之靈氣,聰明伶俐、明潔質樸的美麗的湘西少女,她們構成了沈從文筆下的湘西“最溫柔的核心”。相對於自在蒙昧群體,她們所有的是自主自為的生命形態。
一種是以原始生命形態存在的自在蒙昧群體汲取了山水之靈氣,聰明伶俐、明潔質樸的美麗的湘西少女不滿自己的處境,在與命運作掙扎之後遭毀滅和扼殺的悲劇群體。
一種是以原始生命形態存在的自在蒙昧群體。她們勤勞、樸素、善良,具備傳統鄉村女性的一切優點,但由於受童養媳制、賣淫制以及其他社會惡習、舊的觀念的迫害,及她們自身主體精神蒙昧的影響,她們的身心自由受到束縛,從而不得不接受一份悲慘的人生命運。
符合這一特徵的女性有蕭蕭、王嫂、《夫婦》中的年輕媳婦。《蕭蕭》是體現“鄉下人”理性蒙昧的典型作品,除了想到過私奔外,自始至終,蕭蕭都在接受著命運的擺布,不能自主把握自己的人生。《蕭蕭》寫出人性的美和生存的無奈,靜謐中流動著驚雷。你會感到的從容和哀痛,但又並不渲染,好似無聲的雨,漫漫滲透著土地,形成股股暗流。沈從文以不痛而表現痛,以不苦而表現苦。
鄉下人吹嗩吶接媳婦,到了十二月是成天有的事-小說蕭蕭,作者用平和的陳述句,定下小說的基調。《蕭蕭》中娶童養媳是湘西常見的風俗,寫的是一種自然古樸的人情世態,鍾情的是蕭蕭的渾沌無知、天真純淨。小說中童養媳的任人支配命運,年紀還只有12 歲,就嫁給了一個3 歲的小丈夫,成天的工作除了家務打掃,洗衣、燒飯,還要背著小丈夫到處蹓逛,儼然像小丈夫的媽媽或者是大姊。雖然也曾羨慕起女學生的自由又自主,想當女學生,但是童養媳還是童養媳,這個身份不是一個小女孩有能力改變的。她還是本分的盡守童養媳的責任,直到花狗誘騙了她的身。這個十二歲的女孩,生長在種田的村子裡,出嫁就是從這家到那家,他不懂得為這種婚姻煩惱,在抱抱丈夫做做染事中慢慢成長,她的成長過程是原生的,自然的成長。而對於身處其中的婚姻制度,禮法制度,她從來就沒有過自覺的反抗,但是成長過程中的自然人性與制度產生衝突,這是不可避免的問題。男小女大的婚姻中存在的矛盾呈現出来—在小說中,矛盾都被放在情節與細節之後,作者不正面描寫衝突,但是蕭蕭在丈夫與花狗之間的關係,卻有了微妙的變化:“她有時覺得害怕,不許丈夫走開;有時又像有了花狗在身邊,讓丈夫走去反而好過。”這一句淡淡的描寫,寫出蕭蕭糊糊塗塗的女孩子心理,漸漸地有了害怕跟快樂的爭執,衝突。蕭蕭代表了湘西百姓面對生活困境,不幸際遇時仍保有的一份善良和純樸,她生下花狗的兒子,小丈夫也把這個孩子視如己出,兩人互愛互親的關係絲毫未曾改變,他們的心是開闊又純潔的,小丈夫明白蕭蕭的苦難,蕭蕭也不忍離開小丈夫,兩人的愛使人動容。
文中,花狗大戲弄蕭蕭及其丈夫的對話,便十足地表現了鄉下人物直率粗鄙的調侃行為,帶有古怪幽默的成份。一句話說:「姊姊吃,這是大的。」,一個「吃」字,暗示了「偷情」與「傷害」的未來可能。接著,由丈夫轉唱了花狗大教唱的一首民歌,唱著:天上起雲雲起花 包谷林裏種豆莢 豆莢纏壞包谷樹 嬌妹纏壞後生家 這歌詞中的意象,如包谷,如豆莢,應是地方性普通尋常可見之農作物。而以如此寫實又帶有性暗示的歌詞,從小說人物唱出,確實有些濫情感傷。在文中,有了一定的渲染效果。這正是具有地方色彩的文學作品。
《蕭蕭》這篇小說的女學生形象為例。從文中常提及的女學生,可知時代在「五四」之後,但城市革命之風並未使鄉下這種陋習有絲毫的改變。女學生在蕭蕭及其一村子的人民百姓印象中,代表「外來文化」的具體綜合。女學生這一形象的描述,由村中幾個重要角色的口中說出,並由這些角色做出判斷,表示了村中人以自己社區觀點與鄉土意識對「外來文化」介入的一種態度。其情形,大致是「憧憬」「羨慕」「模糊不定」「誤解」「好奇」等多種情緒的組合。小說裡的這一段:「蕭蕭,你將來也會做女學生!」 大家於是更哄然大笑起來。蕭蕭為人並不愚蠢,覺得這一定是不利於己的一件事情了,所以接口便說:「我不做女學生!」「不做可不行。」「我不做。」眾口一聲的說:「非做女學生不行!」女學生這東西,在本鄉的確永遠是奇聞。每年熱天,據說放「水」假日子一到,便有三三五五女學生,由一個荒謬不經的熱鬧地方來,到另一個遠地方去,取道從本地過身,從鄉下人眼中看來,這些人皆近於另一世界中活下的人,裝扮如怪如神,行為也不可思議 。這種人過身時,使一村人皆可以說一整天的笑話。這一段對話,引起了蕭蕭及家人對女學生所代表的「新」之東西的一場爭論,或者,其中還帶了一些評判的態度。這樣的態度只能以「好奇」「未知」解之。不含有正反兩極的接受與否之對立由此「未知」,便導致了村中人及蕭蕭一家人對女學生的印象。女學生代表:新女性,可以自由自在的交男女朋友,沒有辮子,打球讀書,想去哪裡就去哪裡,鑽進不同的匣子到各地去,其實就是車子啦。可以隨意同男子睡覺,不要媒人,這叫「自由」,老到二十四歲還不嫁人,男人不能使他們受委屈,一受委屈就告到衙門。我想跟蕭蕭的生活背景中,她所看到的、認知的女人是迥然不同的。尤其民初鄉下地方,女子都被要求在家從父、出嫁從夫、老了從子。這個祖父常常提到女學生,剛才有提到女學生不怕男人,反正有委屈就去打官司,蕭蕭反而覺得當女學生不錯啊,有自由。也許就因為這樣給了她一些萌芽,她跟花狗也是可以的,也是她心甘情願的。
變成婦人的蕭蕭,並不是因為失去了貞操而痛悔,抽象的道德觀念不使她恐懼,可是她有了孩子,具體的身體變化使她害怕,她也明白這是不可被接受的過錯,確實的罪證,使她想要逃離,於是她收拾東西想離開,卻被發現了,這便是這篇小說的轉折點,在村裡人都知道事實以後,面對傳統的思想,法制,會如何演變。
蕭蕭此刻要面對的是禮法制度。出了這樣的事情,自然家裡是又生氣,又流淚,又罵人,不過作者添了一句有意思的話:“各按本分亂下去。”好象生氣流淚罵人也都是應盡的義務,盡完便也算了。而給蕭蕭的懲罰,依法十分嚴厲:“沉潭”或“發賣”,伯父不忍將蕭蕭沉潭,而發賣也找不到人家,蕭蕭就又住下了,丈夫跟她還是如同姐弟一般。家人對她好,住到生了一個兒子,“照規矩吃蒸雞同江米酒補血,燒紙謝神”。
蕭蕭在與禮法制度的衝突中,终因家人的消極執行,也有驚無險順利渡過。在人性與制度的對抗中,作者寫的是人性的勝利。對於婚姻,蕭蕭以天然的人性來對抗,以于禮法,家人以纯樸的天性來對抗。這些對立,都是不自覺的,非自發性的,甚至是自我抑制的,這些力量看上去是弱小而偶然,但是卻隱藏在這些種田的村莊裡。
然而,作者是將矛盾都淡化,在衝突的弱化情節中,他也寫了残酷的現實與制度。蕭蕭的命運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她彷彿是幸運的,可她的一生只能服從外在力量的擺布,不能自己決定自己的命運的自主的權力,她的命運一直都被別人所操作,她的命運不像是屬於她自己。她的一生,有著無知與麻木。人性的力量是天然的,卻帶著蒙目的面目,所以小說中還有另一群跟蕭蕭完全不同類的人,“女學生”,是這群人,引進了自覺的反省反抗的力量,這正是這篇小說給予的強烈對比。
在《蕭蕭》中,對女學生的敘述完全是虛寫,她們是小說的後景,不停地在小說中浮現,有着關於她们的各種荒誕不經的傳聞,他們對女學生的想法是複雜而有趣的,有羨慕有輕蔑,他們對女學生始終有著好奇與距離。對蕭蕭來說,女學生完全就只是一個模糊的概念,但是在她要逃走的时候,她卻是要以“女學生走的那條路”走的,但是她不可能真正地踏上這種的旅程。
“女學生”的意義,不只是在给小說一個時代的背景,她們暗示一種對於制度的自覺的反省與反抗的力量,這種力量與小說的前景中的人性的力量像是處在不同的系统之中,它們是否有可能相结合?在天性的自然發展中,同時以教育使人脱離蒙昧?人是否能夠對不合情理的制度,有更大的對抗的能力。有趣的是,在最後結尾中寫著一段「這一天,蕭蕭剛做完月子不久,孩子才滿三個月,抱著自己新生的毛毛,在屋前榆蠟樹籬笆間看熱鬧,同十年前抱丈夫一個樣子。小毛毛哭了,唱歌一般哄著他:哪,毛毛,看,花轎來了,看,新娘子穿花衣,好體面,不許鬧,不講道理不成的,不講理我要生氣的,看看,女學生也來了,明天長大了,我們討個女學生媳婦!」這一段話,看似有一個新的變數正在醞釀著,日子表面雖以喜劇收場,可是我們可以悟出,未來還是會有童養媳的悲劇代代相傳,這或許是作者要留給讀者的一個要點,一個伏筆。
作為小說,這篇是與眾不同的。它的重點不在於衝突、矛盾,它描寫人性,態度寬和,情節是舒缓的,細節卻豐富而微妙——這種感受本身就可以突破某種固有的思想的藩籬,而給人新的啟發。
《蕭蕭》是一幕悲劇,蕭蕭本人童養媳的身分是她第一層命運悲劇,沒有得到真正的性愛是他第二層悲劇,花狗的引誘,人性的自由被宗法社會所蒙蔽,蕭蕭在最後成了一個麻木接受宗法社會的女性。沈從文他是藉著這樣的故事,在談一個世代交替時不同的社會現象,比方說蕭蕭這個角色,她比較鄉下,而女學生是一個新時代的,為什麼他要用一個處在舊時代的蕭蕭,對比性的把女學生的自由帶進來,感覺像是他有一點在批判知識份子,這群新時代的女性她可以只是讀洋書,去花錢,可以這麼自由。在舊時代裡,童養媳她沒有自主性,她年紀小,沒有自由。作者在前面寫了很多新時代的女生的事,可是一但發現懷孕了,蕭蕭仍逃不過做媳婦的命運,不是沉潭,就是要被賣掉。但好玩的是,她竟生了個兒子,兒子長大了又娶個母大姐,這實在很諷刺。如果女人要得到自由,你可以跟現實抵抗嗎?
三.心得感想
看完這一篇小說,我深深被作者〈沈從文〉的寫作風格吸引。他是一個難得一見的奇才,從士兵到名作家,從邊城走向世界的天才。他說過:「我的作品稍稍異於同時代作家處,在一開始寫作時,取材的側重在寫我的故鄉,我生於斯,長於斯的一條延長千里水路的沅水流域。對沅水和它的五個支流,十多個縣份的城鎮及幾百大小水碼頭給我留下人事哀樂、景物印象,想試試作綜合處理,看是不是能產生點散文詩的效果。」初期,他寫過無數動人的作品,含「鴨子」、「旅店及其他」、「蜜柑」、「蕭蕭」、「牛」、「柏子」、「阿麗思中國漫遊奇境記」……等等。其中更以中篇小說:「邊城」最引人注目。
主角蕭蕭是一個可憐的女子,是湘西鄉下大童養媳,根據當地的風俗,那一帶的女子十三四歲出嫁,抱養三、四歲丈夫,十多年後圓房。她沒有自由,她有的只是一個尚須提攜的幼兒。她的心情是沉悶的,枯燥的,缺乏變化;她的個性是單純、封閉的。她沒有性教育的觀念和新時代女性的想法,只知道一心一意照顧她的小丈夫。正因為這樣的單純,才會導致後來被油腔滑調的花狗給拐騙了,也開啟了蕭蕭的另一段不一樣的人生。文中花狗不斷的暗示,可以從他的歌詞中明顯知道,她和花狗這段的戀情卻是她出於自己的自由意志下產生的,不像同養媳是被買來為夫家傳宗接代的工具。後來,肚子一天一天的大了,花狗和蕭蕭兩個人不知所措,花狗選擇逃避,竟不辭而行。孤單的蕭蕭最後也逃不了被「沉潭」或「發賣」的下場,這或許就是民初時期的風氣和表現,許多想衝破時代障礙的新女性終究難逃殘酷的現實,乖乖就範了。作者想要表現的,正是這種對社會銳利洞察力和作者對自己鄉土一份纏綿而深厚的愛。
最讓我感到新奇的就是,蕭蕭最後竟然存活了。因為生的是男孩,公婆家很歡喜,蕭蕭坐月子時受盡厚待,後來她的孩子也娶了一個大他不少的母大姊,故事表面上就以喜劇收場,但事實上卻有更深的無奈和憂鬱等著讀者來發覺。作者用不動聲色的形象來說明整個故事的悲劇性,雖然最後是熱鬧的結尾,卻也是一種靜態的熱鬧,希望讀者可以悟出蕭蕭們的悲劇還在代代延續。
沈從文是中國現代文壇中,最富傳奇性的超人。他的生平,他的文學經歷,非常奇特,異常非凡脫俗。他是個多產作家,堪稱鄉土文學之父,他的傑作,無論散文、小說,都獨具風格,與眾不同。他是真正的天才,現代中國文學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沈從文本名沈岳煥(1902-1988),湖南鳳凰縣人。小學未畢業,十四歲就從軍行武,受五四新思潮的影響,二十歲隻身到北京,目的要讀書,可惜事與願違,未考上過大學的他,後來因小說成就卓著而登上高校講臺,晚年又成了文物專家,確是個奇跡。
他嘗試寫作,即一鳴驚人,先後與徐志摩、胡適、葉公超、陳西瀅等名家認識往來,做過大公報、益世報編輯,自著豐碩。文革時被打成右翼,多次自殺未遂,身心飽受摧殘。一九八八年以《邊城》長篇小說內定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可惜當年五月即離世,按諾貝爾文學獎規定,只頒給在世的作家,有運無命,舉世同悲。
1924年,沈從文在《晨報》上發表了第一篇作品。1929年,他的作品已頗有名氣了。1934年左右,是他創作生命的高峰期。那時他已寫下了《邊城》、《湘行散記》等,不久,蘇雪林、劉西渭等都撰文肯定了他的創作,可謂聲名鵲起,一時氣撼文壇。沈從文的小說寫得平靜、哀怨,美麗中透著悠長的感傷。他寫湘西的鄉下人,鍾情於未被都市污染的人們,但又對現代文明罩在人性身上的暗影,生出厭倦的情感。《丈夫》、《蕭蕭》、《三三》寫人性的美和生存的無奈,靜謐中流動著驚雷。
五四前後的小說家,有許多是由學術而藝術的,他們的文本,大抵受到了某種觀念和思潮的暗示,有著先驗的東西。沈從文是以人的本然走進文壇,他用來自鄉下人的視角看都市,又以都市的眼光打量湘西的山水,便有了兩種文明的落差。作者帶著夢一般的情感,回味著早期記憶,將山野裏的神性、詩性、乃至靈性匯於筆端。而這一切,都不是靜止的、古典式的,而是融入了現代人的大的哀涼。沈從文在小說裏,常常淡化了時代,像一種人性的實驗室,將人間的美醜、苦樂過濾著,清理著。作者處理筆下的人物,不時也隱含著苦楚,以刻骨的感受而描摹記憶,倒給人留下了純然的精神。它甚至融下了理論無法涵蓋的存在,那些想像、意緒,在今天仍然豐富著美學家的世界。
夏志清先生說:「他是中國現代文學中最偉大的印象主義者,他能不著痕跡,輕輕幾筆把一個景色的神髓或者是人類微妙的感情脈絡勾劃出來,他在這方面的功夫,直追中國的大詩人和大畫家,現代文學作家中,沒有一個人及得上他。」(中國現代小說史)沈從文的小說非常多,長篇、短篇都是以他的故鄉湘西(湖南鳳凰)為背景,主角多是下層的人民(農民)或兵士。一生以鄉巴佬、鄉下人自居。永遠不習慣城裡人所習慣的道德的愉快,倫理的愉快。對於農人與兵士,懷了不可言的溫愛。這點感情在他一切作品中,隨處都可看出。
二.內容解析
在沈從文的小說世界裏,湘西女性,有這樣幾種不同的性情或命運:
一種是以原始生命形態存在的自在蒙昧群體汲取了山水之靈氣,聰明伶俐、明潔質樸的美麗的湘西少女,她們構成了沈從文筆下的湘西“最溫柔的核心”。相對於自在蒙昧群體,她們所有的是自主自為的生命形態。
一種是以原始生命形態存在的自在蒙昧群體汲取了山水之靈氣,聰明伶俐、明潔質樸的美麗的湘西少女不滿自己的處境,在與命運作掙扎之後遭毀滅和扼殺的悲劇群體。
一種是以原始生命形態存在的自在蒙昧群體。她們勤勞、樸素、善良,具備傳統鄉村女性的一切優點,但由於受童養媳制、賣淫制以及其他社會惡習、舊的觀念的迫害,及她們自身主體精神蒙昧的影響,她們的身心自由受到束縛,從而不得不接受一份悲慘的人生命運。
符合這一特徵的女性有蕭蕭、王嫂、《夫婦》中的年輕媳婦。《蕭蕭》是體現“鄉下人”理性蒙昧的典型作品,除了想到過私奔外,自始至終,蕭蕭都在接受著命運的擺布,不能自主把握自己的人生。《蕭蕭》寫出人性的美和生存的無奈,靜謐中流動著驚雷。你會感到的從容和哀痛,但又並不渲染,好似無聲的雨,漫漫滲透著土地,形成股股暗流。沈從文以不痛而表現痛,以不苦而表現苦。
鄉下人吹嗩吶接媳婦,到了十二月是成天有的事-小說蕭蕭,作者用平和的陳述句,定下小說的基調。《蕭蕭》中娶童養媳是湘西常見的風俗,寫的是一種自然古樸的人情世態,鍾情的是蕭蕭的渾沌無知、天真純淨。小說中童養媳的任人支配命運,年紀還只有12 歲,就嫁給了一個3 歲的小丈夫,成天的工作除了家務打掃,洗衣、燒飯,還要背著小丈夫到處蹓逛,儼然像小丈夫的媽媽或者是大姊。雖然也曾羨慕起女學生的自由又自主,想當女學生,但是童養媳還是童養媳,這個身份不是一個小女孩有能力改變的。她還是本分的盡守童養媳的責任,直到花狗誘騙了她的身。這個十二歲的女孩,生長在種田的村子裡,出嫁就是從這家到那家,他不懂得為這種婚姻煩惱,在抱抱丈夫做做染事中慢慢成長,她的成長過程是原生的,自然的成長。而對於身處其中的婚姻制度,禮法制度,她從來就沒有過自覺的反抗,但是成長過程中的自然人性與制度產生衝突,這是不可避免的問題。男小女大的婚姻中存在的矛盾呈現出来—在小說中,矛盾都被放在情節與細節之後,作者不正面描寫衝突,但是蕭蕭在丈夫與花狗之間的關係,卻有了微妙的變化:“她有時覺得害怕,不許丈夫走開;有時又像有了花狗在身邊,讓丈夫走去反而好過。”這一句淡淡的描寫,寫出蕭蕭糊糊塗塗的女孩子心理,漸漸地有了害怕跟快樂的爭執,衝突。蕭蕭代表了湘西百姓面對生活困境,不幸際遇時仍保有的一份善良和純樸,她生下花狗的兒子,小丈夫也把這個孩子視如己出,兩人互愛互親的關係絲毫未曾改變,他們的心是開闊又純潔的,小丈夫明白蕭蕭的苦難,蕭蕭也不忍離開小丈夫,兩人的愛使人動容。
文中,花狗大戲弄蕭蕭及其丈夫的對話,便十足地表現了鄉下人物直率粗鄙的調侃行為,帶有古怪幽默的成份。一句話說:「姊姊吃,這是大的。」,一個「吃」字,暗示了「偷情」與「傷害」的未來可能。接著,由丈夫轉唱了花狗大教唱的一首民歌,唱著:天上起雲雲起花 包谷林裏種豆莢 豆莢纏壞包谷樹 嬌妹纏壞後生家 這歌詞中的意象,如包谷,如豆莢,應是地方性普通尋常可見之農作物。而以如此寫實又帶有性暗示的歌詞,從小說人物唱出,確實有些濫情感傷。在文中,有了一定的渲染效果。這正是具有地方色彩的文學作品。
《蕭蕭》這篇小說的女學生形象為例。從文中常提及的女學生,可知時代在「五四」之後,但城市革命之風並未使鄉下這種陋習有絲毫的改變。女學生在蕭蕭及其一村子的人民百姓印象中,代表「外來文化」的具體綜合。女學生這一形象的描述,由村中幾個重要角色的口中說出,並由這些角色做出判斷,表示了村中人以自己社區觀點與鄉土意識對「外來文化」介入的一種態度。其情形,大致是「憧憬」「羨慕」「模糊不定」「誤解」「好奇」等多種情緒的組合。小說裡的這一段:「蕭蕭,你將來也會做女學生!」 大家於是更哄然大笑起來。蕭蕭為人並不愚蠢,覺得這一定是不利於己的一件事情了,所以接口便說:「我不做女學生!」「不做可不行。」「我不做。」眾口一聲的說:「非做女學生不行!」女學生這東西,在本鄉的確永遠是奇聞。每年熱天,據說放「水」假日子一到,便有三三五五女學生,由一個荒謬不經的熱鬧地方來,到另一個遠地方去,取道從本地過身,從鄉下人眼中看來,這些人皆近於另一世界中活下的人,裝扮如怪如神,行為也不可思議 。這種人過身時,使一村人皆可以說一整天的笑話。這一段對話,引起了蕭蕭及家人對女學生所代表的「新」之東西的一場爭論,或者,其中還帶了一些評判的態度。這樣的態度只能以「好奇」「未知」解之。不含有正反兩極的接受與否之對立由此「未知」,便導致了村中人及蕭蕭一家人對女學生的印象。女學生代表:新女性,可以自由自在的交男女朋友,沒有辮子,打球讀書,想去哪裡就去哪裡,鑽進不同的匣子到各地去,其實就是車子啦。可以隨意同男子睡覺,不要媒人,這叫「自由」,老到二十四歲還不嫁人,男人不能使他們受委屈,一受委屈就告到衙門。我想跟蕭蕭的生活背景中,她所看到的、認知的女人是迥然不同的。尤其民初鄉下地方,女子都被要求在家從父、出嫁從夫、老了從子。這個祖父常常提到女學生,剛才有提到女學生不怕男人,反正有委屈就去打官司,蕭蕭反而覺得當女學生不錯啊,有自由。也許就因為這樣給了她一些萌芽,她跟花狗也是可以的,也是她心甘情願的。
變成婦人的蕭蕭,並不是因為失去了貞操而痛悔,抽象的道德觀念不使她恐懼,可是她有了孩子,具體的身體變化使她害怕,她也明白這是不可被接受的過錯,確實的罪證,使她想要逃離,於是她收拾東西想離開,卻被發現了,這便是這篇小說的轉折點,在村裡人都知道事實以後,面對傳統的思想,法制,會如何演變。
蕭蕭此刻要面對的是禮法制度。出了這樣的事情,自然家裡是又生氣,又流淚,又罵人,不過作者添了一句有意思的話:“各按本分亂下去。”好象生氣流淚罵人也都是應盡的義務,盡完便也算了。而給蕭蕭的懲罰,依法十分嚴厲:“沉潭”或“發賣”,伯父不忍將蕭蕭沉潭,而發賣也找不到人家,蕭蕭就又住下了,丈夫跟她還是如同姐弟一般。家人對她好,住到生了一個兒子,“照規矩吃蒸雞同江米酒補血,燒紙謝神”。
蕭蕭在與禮法制度的衝突中,终因家人的消極執行,也有驚無險順利渡過。在人性與制度的對抗中,作者寫的是人性的勝利。對於婚姻,蕭蕭以天然的人性來對抗,以于禮法,家人以纯樸的天性來對抗。這些對立,都是不自覺的,非自發性的,甚至是自我抑制的,這些力量看上去是弱小而偶然,但是卻隱藏在這些種田的村莊裡。
然而,作者是將矛盾都淡化,在衝突的弱化情節中,他也寫了残酷的現實與制度。蕭蕭的命運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她彷彿是幸運的,可她的一生只能服從外在力量的擺布,不能自己決定自己的命運的自主的權力,她的命運一直都被別人所操作,她的命運不像是屬於她自己。她的一生,有著無知與麻木。人性的力量是天然的,卻帶著蒙目的面目,所以小說中還有另一群跟蕭蕭完全不同類的人,“女學生”,是這群人,引進了自覺的反省反抗的力量,這正是這篇小說給予的強烈對比。
在《蕭蕭》中,對女學生的敘述完全是虛寫,她們是小說的後景,不停地在小說中浮現,有着關於她们的各種荒誕不經的傳聞,他們對女學生的想法是複雜而有趣的,有羨慕有輕蔑,他們對女學生始終有著好奇與距離。對蕭蕭來說,女學生完全就只是一個模糊的概念,但是在她要逃走的时候,她卻是要以“女學生走的那條路”走的,但是她不可能真正地踏上這種的旅程。
“女學生”的意義,不只是在给小說一個時代的背景,她們暗示一種對於制度的自覺的反省與反抗的力量,這種力量與小說的前景中的人性的力量像是處在不同的系统之中,它們是否有可能相结合?在天性的自然發展中,同時以教育使人脱離蒙昧?人是否能夠對不合情理的制度,有更大的對抗的能力。有趣的是,在最後結尾中寫著一段「這一天,蕭蕭剛做完月子不久,孩子才滿三個月,抱著自己新生的毛毛,在屋前榆蠟樹籬笆間看熱鬧,同十年前抱丈夫一個樣子。小毛毛哭了,唱歌一般哄著他:哪,毛毛,看,花轎來了,看,新娘子穿花衣,好體面,不許鬧,不講道理不成的,不講理我要生氣的,看看,女學生也來了,明天長大了,我們討個女學生媳婦!」這一段話,看似有一個新的變數正在醞釀著,日子表面雖以喜劇收場,可是我們可以悟出,未來還是會有童養媳的悲劇代代相傳,這或許是作者要留給讀者的一個要點,一個伏筆。
作為小說,這篇是與眾不同的。它的重點不在於衝突、矛盾,它描寫人性,態度寬和,情節是舒缓的,細節卻豐富而微妙——這種感受本身就可以突破某種固有的思想的藩籬,而給人新的啟發。
《蕭蕭》是一幕悲劇,蕭蕭本人童養媳的身分是她第一層命運悲劇,沒有得到真正的性愛是他第二層悲劇,花狗的引誘,人性的自由被宗法社會所蒙蔽,蕭蕭在最後成了一個麻木接受宗法社會的女性。沈從文他是藉著這樣的故事,在談一個世代交替時不同的社會現象,比方說蕭蕭這個角色,她比較鄉下,而女學生是一個新時代的,為什麼他要用一個處在舊時代的蕭蕭,對比性的把女學生的自由帶進來,感覺像是他有一點在批判知識份子,這群新時代的女性她可以只是讀洋書,去花錢,可以這麼自由。在舊時代裡,童養媳她沒有自主性,她年紀小,沒有自由。作者在前面寫了很多新時代的女生的事,可是一但發現懷孕了,蕭蕭仍逃不過做媳婦的命運,不是沉潭,就是要被賣掉。但好玩的是,她竟生了個兒子,兒子長大了又娶個母大姐,這實在很諷刺。如果女人要得到自由,你可以跟現實抵抗嗎?
三.心得感想
看完這一篇小說,我深深被作者〈沈從文〉的寫作風格吸引。他是一個難得一見的奇才,從士兵到名作家,從邊城走向世界的天才。他說過:「我的作品稍稍異於同時代作家處,在一開始寫作時,取材的側重在寫我的故鄉,我生於斯,長於斯的一條延長千里水路的沅水流域。對沅水和它的五個支流,十多個縣份的城鎮及幾百大小水碼頭給我留下人事哀樂、景物印象,想試試作綜合處理,看是不是能產生點散文詩的效果。」初期,他寫過無數動人的作品,含「鴨子」、「旅店及其他」、「蜜柑」、「蕭蕭」、「牛」、「柏子」、「阿麗思中國漫遊奇境記」……等等。其中更以中篇小說:「邊城」最引人注目。
主角蕭蕭是一個可憐的女子,是湘西鄉下大童養媳,根據當地的風俗,那一帶的女子十三四歲出嫁,抱養三、四歲丈夫,十多年後圓房。她沒有自由,她有的只是一個尚須提攜的幼兒。她的心情是沉悶的,枯燥的,缺乏變化;她的個性是單純、封閉的。她沒有性教育的觀念和新時代女性的想法,只知道一心一意照顧她的小丈夫。正因為這樣的單純,才會導致後來被油腔滑調的花狗給拐騙了,也開啟了蕭蕭的另一段不一樣的人生。文中花狗不斷的暗示,可以從他的歌詞中明顯知道,她和花狗這段的戀情卻是她出於自己的自由意志下產生的,不像同養媳是被買來為夫家傳宗接代的工具。後來,肚子一天一天的大了,花狗和蕭蕭兩個人不知所措,花狗選擇逃避,竟不辭而行。孤單的蕭蕭最後也逃不了被「沉潭」或「發賣」的下場,這或許就是民初時期的風氣和表現,許多想衝破時代障礙的新女性終究難逃殘酷的現實,乖乖就範了。作者想要表現的,正是這種對社會銳利洞察力和作者對自己鄉土一份纏綿而深厚的愛。
最讓我感到新奇的就是,蕭蕭最後竟然存活了。因為生的是男孩,公婆家很歡喜,蕭蕭坐月子時受盡厚待,後來她的孩子也娶了一個大他不少的母大姊,故事表面上就以喜劇收場,但事實上卻有更深的無奈和憂鬱等著讀者來發覺。作者用不動聲色的形象來說明整個故事的悲劇性,雖然最後是熱鬧的結尾,卻也是一種靜態的熱鬧,希望讀者可以悟出蕭蕭們的悲劇還在代代延續。
辛金順老師
2006-10-30 19:18:58
關於沈從文”蕭蕭”這篇小說:
1.小說的結構約可分成五段:
a鄉村童養媳文化/小丈夫出場
b夏夜乘涼,祖父戲說女學生→鄉人凝視下的女學生(誤解下的文化差異?)
c秋收摘瓜,花狗的引誘
d15歲蕭瀟的懷孕,潛逃、沉潭、發賣
e生男孩被恕並在十年後與小丈夫圓房生下次子
為大兒子娶童養媳
2.小說的敘事序列
a時間序列
12歲--13歲--15歲--10年之後
b夢序列
童年之夢→女學生之夢(自由)→無夢
c情欲序列
情欲初萌→野合懷孕→逃跑未遂→生子被恕
在這篇小說中,需注意
1鄉村文化的特質.
2女學生
3蕭蕭的生命追求
(有生命追求嗎?如有,表現在哪裡?結果是甚麼?)
4請注意最後一段”看看,女學生也來了!明天長大,我們討個女學生媳婦!”(這是否有所暗喻?)
因原文八千多字,無法上貼(只能貼六千字以內)
故老師刪掉兩千多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