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6-04 22:12:23蔡蟳
同志社社會福祉界校友
同志社社會福祉界校友名錄
稻垣藤兵衛 大3 大經 人類之家、稻江義塾創辦人
梁 阿 標 大12 中 昭4 大英 中華民國紅十字會花蓮縣支會長
郭 頂 順 大13 中 昭5 大經 中華民國紅十字會台中市支會長
李 克 承 昭3 中 中華民國紅十字會新竹縣支會長
蔡 愛 智 昭7 中 昭13 大神 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台灣分署辦事處特派員
日本的三大私立學校各有各的特色,像是慶應以理財、經濟,早稻田以政治、在野精神,同志社以社會問題、宗教。而同志社又以社會福祉為立校的精神,是最為清晰明確。有此淵源傳統,同志社的日本校友在福祉界享有名望的為數不少,尤其是留岡幸助、山室軍平、牧野虎次等三人的功績為箇中代表。
留岡自同志社英學校別科神學科畢業(明21,1888年)再赴美國留學。歷任靈南坂教會牧師,創設巢鴉家庭學校、北海道家庭學校、提倡監獄改良,是社會福祉事業的指導者。山室曾於同志社普通學校就讀(明35,1902年)擔任過救世軍司令官。救世軍是以貧窮救濟、更生保護、婦女保護、醫療事業為其服務範圍,在社會福祉事業界來講是一位先行者。牧野虎次從同志社普通學校畢業(明25,1892年 普)再留學美國耶魯大學神學院,曾任同志社第十一任總長,京都教會牧師,日本組合基督教會總幹事,家庭學校校長兼理事長,マキキ聖城教會牧師。
台灣的校友在社會福祉界貢獻心力的亦有多位,當中以日本人的稻垣藤兵衛、台中人的郭頂順、以及台南人的蔡愛智最為著名。
‧稻垣藤兵衛
被稱為「奇怪的日本人」的稻垣在同大畢業後來台,先在山地警察署擔任山地警察的工作,後來辭去公職遷居台北,昭和元年(1926年)他獨資創辦了「人類之家」和「稻江義塾」於大稻埕即現在的南京西路附近,讓貧苦失學的兒童能夠免費學習教育。
當時以一個日本人走進純粹台灣人居住的區域---大稻埕,是盤據在城內(城中區、即博愛路重慶南路一帶)自以為優越的日本人,所輕蔑不屑一顧的「化外之地」不過人道主義者的稻垣視大稻埕為「可親的樂園」並在此域投入社會福祉的工作。對於趾高氣揚的統治者身分的日本人來說,這簡直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故而如此稱呼他。
大稻埕係福建移民的同安、漳州人與泉州三邑人(晉江、南安、惠安)械鬥,落敗之後被趕出艋舺,同安人才到淡水河更下游的此地居住。大稻埕後來居上,反而取代了艋舺成為新興的商業中心,花天酒地,尋歡作樂的地方多的不可勝數。另外許多抗日志士也以此作為根據地---像是蔣渭水的大安醫院和文化書局,以及台灣唯一的喉舌---台灣民報的總批發處也設在此地;連我的故鄉牛罵頭(清水)的義賊廖添丁,也以這裡做為活動的大本營。所以日本人鮮少到此龍蛇雜處的地方,日本浪人也有所顧忌,行徑多不敢在此猖狂。
在殖民統治下的台灣人境遇,稻垣他是感同身受,政治社會運動家蔣渭水籌組的「台灣文化協會」所舉辦的活動,他不僅能夠理解,在側面也給予支援,有時候還參加該協會主辦的演講會,批判殖民政策的不當,台灣人都把稻垣接納為志同道合的一份子。
他持續廣泛的的對受虐者伸以援手,展開的活動之中還包括,以男女平等的立場實施廢娼運動,在當時的時空環境下,果然引來許多惡勢力的威脅。但是稻垣的舉動,不得不令人佩服他的道德與勇氣,能夠在日據時代的台灣發出正義凜然的聲音。稻垣後來將上述的兩個機構,搬遷到現在的赤峰街合作金庫附近,繼續從事育英和救援的活動,他對於台灣的恩澤,是受到在地廣大民眾的認同與肯定。
‧郭頂順
郭頂順不僅在實業、文教、宗教、有其傑出的表現,甚至福祉慈善都隨著事業的日愈發展,而逐漸擴大服務的領域。他說:「吾人之所以能獲利,乃蒙社會之恩惠;若無社會,則無利可圖。既獲利於社會,則理應歸還於社會」於是他本著門徒的精神,慷慨解囊毫不遲疑。
除了擔任紅十字會台中支會長外,也加入捐血救人的中華民國捐血運動協會,歷任監事、理事等職務。他鑒於國內經濟進步發展,社會更應和諧安康,而政府不足之處,國人亦可負起助人助己的天職,而不是單靠政府,或仰賴外國福利機構的捐助救濟。郭頂順於是創辦向上兒童福利基金會,並承贈接辦光音育幼院及台中育嬰院,還以他的父親腓利門長老的教名(以顯示信徒的宗教情懷)設立郭腓利門紀念基金會,並擔任私立台灣基督教兒童福利基金會的董事長,惠明盲校的董事。
就因為郭頂順有著堅實的信仰,認為他的一舉一動都是神的旨意,對於神的恩召,他就高興的應召。許多年來參與力行,實際嘉惠的有貧病困苦、老弱無依、孤兒寡婦、盲啞同胞等無數弱勢人士單位,是真正體會「人生以服務為目的」而享受到快樂的校友了。
‧蔡愛智
蔡愛智從同大畢業後,再赴美國的芝加哥大學獲得神學碩士學位。歷任芝加哥第四教會牧師、海軍部奉職、美國陸軍軍事情報局東洋研究室顧問、戰後派至日本參加戰事特派調查團,嗣來台任聯合國善後救濟署特派員。當時民生凋敝的台灣物資尚屬貧乏,非常需要外援的挹注,因而位居對台福利窗口的蔡愛智,在社福界來說就顯得非常有其意義了。
蔡愛智的家族是個基督家庭,父親蔡得一隨姑父習醫後在台南開業,並擔任基督教會的牧師,長年與外國傳教人士的交往,對西方文明衝擊的感覺,當然異於尚仇視著「洋教、蕃教」的一般百姓了。因而將孩子送往國外學習新知識,及早接受西方文明的洗禮,也安排蔡氏四兄弟留洋。蔡愛智的二哥蔡愛義亦是同中的畢業生(大11,1922年)自大阪醫科大學畢業後,在台南業醫濟世救人。
(悄悄話)
2012-02-14 09:2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