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1-15 07:28:12aquarpio
誤傳了數千年的七句話(一)
應該兩三個星期冇睇書啦,琴日收到新買嘅書(雖然暫時靜收到三本)但都好開心.終于翻到屋企有D正經野做啦 睇書! 搞到今日1起身就上網睇睇有咩好書睇,but真系好吸引得幾本得閑再睇睇,但發現呢個帖好得意哈
誤傳了數千年的七句話
1、以德抱怨
原句:“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論語 憲問》
以德抱怨,是我們常聽到的一句話了,人們通常理解的“以德抱怨”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孔老夫子教我們,別人欺負你了,你要忍,被打碎牙齒也要往肚子裏吞,別人來欺負你,你反而應該對他更好,要用你的愛心去感化他,用你的胸懷去感動他。這就讓人感覺很有點肅然了。想想看,如果我一巴掌呼過去那個被打的人還笑笑說打得好啊,你越打我我就要對你越好……遇到這種情況我也會感動到傻眼,這多好一孩子,多偉大的情操啊……
但事實上,我們根本曲解了孔子的原意,我當初,也萬萬沒想到原來在孔子這句“以德抱怨”的後邊還跟著另外一段話,什麼話呢?子曰:“以德抱怨,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看完以後,幡然醒悟,原來我們都被某個斷章取義的孔子FANS給玩了一把!當時的真實情況是怎麼樣的呢?孔子的一個弟子問他說:師傅,別人打我了,我不打他,我反而要對他好,用我的道德和教養羞死他,讓他悔悟,好不好?孔子就說了,你以德抱怨,那“何以報德?”別人以德來待你的時候,你才需要以德來回報別人。可是現在別人打了你,你就應該“以直抱怨”,拿起板磚飛他!看!就因為被人故意省略了一句話,剛烈如火的孔老夫子一下就被扭曲成了現在這個溫婉的受氣包形象。
與西方文化相比,東方文明一向被認為是謙遜堅忍的,同樣是被人欺負,西方的帶頭大哥耶穌在聖經裏就叫囂要:“以眼還眼,以牙還牙。”小弟們!別人瞪了你一眼,你就要瞪回去,別人咬了你一口,你就要咬回來!而東方呢?佛家的精神領袖釋迦牟尼說“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一副逆來順受的樣子。而且他可不是說說而已的,大鷹來欺負他,要吃他的肉,他也真從自己身上一刀刀幫大鷹割下肉來,這就偉大得有點近乎BT了。說完了國外的幾位大領導,再回到中國,孔老宗師的這句話為什麼會被別人有意地曲解呢?根源還是當時封建統治者的需要,他們的心思,無外乎就是要信仰孔子的萬千民眾成為“以德抱怨”的順民,只有“以德抱怨”的民眾,才會老老實實地服從他們的剝削和壓迫。我們再來看看影響吧,孔老先生這句被曲解了的“以德抱怨”,在中國文化史上起的壓迫作用,可真是大到了天上。皇帝殘暴,我們要“以德抱怨”,地主剝削,我們要“以德抱怨”,八國聯軍都打到北京了,還是要“以德抱怨”,要卑躬屈膝,要割地稱臣,要想盡一切辦法彰現自己的“德”,要“量中華之物力,結大國之歡心”……就是沒想過反抗。試想,如果中國的文化裏,沒有這種把正確的思想東篡西改來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惡習,如果孔子這句原話沒有被刻意地曲解成這樣子,我們中國人會養成這樣一種懦弱的思維慣性嗎?有人說西方人的骨子裏本性是狼性,而東方人的骨子裏的本性是羊性,這裏如月影倒想問問了,是什麼原因讓我們變成了這樣?如果我們從古以來信奉的是西方那種“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的訓誡,近代史上的中國,會給世界留下那麼一個任人魚肉的印象嗎?
以德抱怨。
原句:以德抱怨,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歪曲程度:8
反面影響:9
2、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原句:。“子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論語‧秦伯》
又是孔老先生的話,小小景仰一下下先。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句話什麼意思呢?是說,國家統治人民,指使驅趕他們去做事就行了,不要讓他們明白他們在做什麼。這句話在現在看來,絕對很明顯就是封建統治階級幾千年來一直在玩弄的愚民權術,小老百姓嘛,讓他們知道那麼多幹什麼?最好都是昏昏噩噩,只知道照著我們的意思去庸庸碌碌一輩子,這句訓誡不可謂不惡毒,它被千百年來中國的大小封建統治者奉為至寶,抹殺了多少真理與人民的創造性,但同時,我們的問題就來了,這樣的一條愚民之術,真是孔子這位致力於教化人民的教育家的本意嗎?
我們知道,在春秋時代的文章是沒有標點符號的,後人要研讀那時侯的文章,便要再經過一個“句斷”的過程,即是根據上下文意思自己在句子的適當地方加上標點和停頓,這樣才能得出一句句意通順而連貫的話。在這裏插一句,孔子的文章為什麼被後人引用得非常多呢?這其一當然是孔子本身的名望使然,其二,則是因為他的語錄涵蓋的範圍非常廣,幾乎包括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這樣一來,後來的人無論是誰,抱著什麼目的,都可以從孔子的話中斷章取義地引用其中的相關部分,再加以自己個人傾向的理解和句斷,用來證明自己的觀點。比方說現在這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從前文來看,我們孔老先生前邊一直在討論詩禮樂這三種東東的教育問題,可怎麼後邊一下子就變成去教帝王權術的訓誡了呢?原來,這又是後人別有用心地斷章取義,刻意在句子的中間用一個不恰當的“句斷”使這句話產生了歧義的緣故。我們結合上下文的語境,很容易就能得出這句話正確的分句方法:“子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孔子的整句話就是說,詩、禮、樂這三樣東西是教育民眾的基礎,一定要抓好,如果人民掌握了詩禮樂,好,讓他們自由發揮,如果人民還玩不來這些東東,我們就要去教化他們,讓他們知道和明白這些東西。”你看,這才是“有教無類”的大教育家孔老先生的本意嘛。好好的一句話,硬是被那些別有用心的混蛋生生地坳成了孔子要愚弄人民,要阻撓人民知書答理尋求知識的愚民之術。真不知道那些曲解這話的SB怎麼想的,你要說這種P話是教育家孔子說出來的,誰信啊?都把人民當白癡來忽悠了?
有人說古時候的中國人民是不幸的,即便是在物質豐富的盛世,他們的精神世界也貧乏得可憐,到了中近代,西方的思想領域漸漸迎來了文藝復興,迎來了民主共和,迎來了一個又一個推動世界的發明進步與思想啟蒙,而聰明的中華民族呢?在更早的時候他們就有了偉大的四大發明,走在了世界的前邊,可為什麼就是這麼好的基礎,到了近代我們反而遠遠於西方這些小字輩的民族?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多惡毒的訓誡啊!它象一條張開血盆大口的大蛇,狠狠地纏在中華民族的身上,泯滅了多少先進的思維火花,束縛了多少應有所作為的苗子。但反過來看看,故意曲解這句話的封建統治者固然可恨,但我們能完全把責任都推到他們身上嗎?這本身就是多麼可笑的一件事情,我們怎麼就沒想想,一個偉大的教育家,一個用一生置身於教化天下民眾的孔子,又怎麼會說出“民不可使知之”的蠢話來?更可笑的是,這句話我們竟然就這樣相信了幾千年膜拜了幾千年,這最後該傷心的,是孔老先生呢?還是我們呢?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原句:“子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歪曲程度:7
反面影響:9
3、無毒不丈夫
原句: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民間諺語聯對
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這句話絕對是中國眾多以訛傳訛的話中最搞笑的一個例子之一,就算是剛完成九年義務教育的初中生,也能輕易看出這其中的不妥之處,首先,這無毒不丈夫,就跟我們認識的古人崇尚的價值觀念大大背離了,大丈夫,自然是說那些坦坦蕩蕩胸懷寬廣的男人,什麼時候惡毒陰損,暗箭傷人這種首碼也能放在前邊來形容大丈夫了?
原來,這句來自民間的諺語本來應該是“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這本來是個很好的句子,裏邊充分運用了對仗。顯示出了一份陽剛有力的氣魄,一個胸懷坦蕩的男人形象就躍然於紙上,可惜勞動人民口耳相傳的這一句話,到了朝廷上那些所謂的學高八鬥的“君子”嘴裏就變了個味。為什麼呢?這要從古時候文人的習性說起,在這副對聯式的諺語裏,“度”為仄聲字,犯了孤平,念著彆扭,很容易讀為平聲字“毒”,那些對音律美感要求甚高的學者們某天吃飽了沒事兒幹,便發揮他們的專長自做主張,把這句改為“無毒不丈夫”了,於是這句話,終於成了典型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例句,成了迂腐文人的筆下的又一個犧牲品,“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原話裏一個君子對一個丈夫,一個度對另一個量,本來是很完美的一個句子,可經過上千年的以訛傳訛,竟成了“無毒不丈夫”這句現在我們掛在嘴邊的口頭禪。
這句話的整個演變過程,我寧可相信是無意的,否則也太缺德了,這不故意往咱男人身上抹黑麼?但就是這無意的一個訛傳,卻也給我們帶來了些說大不大,說小不小的影響,我們都知道心理學上有個說法叫先入為主,潛移默化。無毒不丈夫,我們天天在耳濡目染這個被篡改了的男人形象之際,心裏的價值觀人生觀,難免也會受到些不良影響,天天看著電視裏奸人慫恿主角幹壞事的時候都用這句:“幹吧!無毒不丈夫!”然後主角想想也對,於是五指併攏手掌上舉,狠狠地做一個切的動作:“無毒不丈夫,幹!”你能說同樣作為一個男人,這東西看久了你的思維能不收到一丁點兒的影響麼?關於這種語言的影響力量,我再舉個例子,比如隔壁頂撞了我一下,這時候我朋友張三來了:用的是原版的好話勸我:“老話說,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大如啊你是個男人,就別跟他一般計較了。”張三這樣說,我這個大丈夫當然再拉不下面子去計較這種小事,可如果另一種情況,張三來和我這麼說:“這老話怎麼說的?無毒不丈夫!大如,你是男人,不能慫啊!給你刀,去做了他!” 看看,我聽到他這話,除了接過刀速度沖出去亂砍以證明自己是個男人之外,還真沒什麼好辦法,你說對不對?
無毒不丈夫
原句: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
歪曲程度:9
反面影響:5
誤傳了數千年的七句話
1、以德抱怨
原句:“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論語 憲問》
以德抱怨,是我們常聽到的一句話了,人們通常理解的“以德抱怨”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孔老夫子教我們,別人欺負你了,你要忍,被打碎牙齒也要往肚子裏吞,別人來欺負你,你反而應該對他更好,要用你的愛心去感化他,用你的胸懷去感動他。這就讓人感覺很有點肅然了。想想看,如果我一巴掌呼過去那個被打的人還笑笑說打得好啊,你越打我我就要對你越好……遇到這種情況我也會感動到傻眼,這多好一孩子,多偉大的情操啊……
但事實上,我們根本曲解了孔子的原意,我當初,也萬萬沒想到原來在孔子這句“以德抱怨”的後邊還跟著另外一段話,什麼話呢?子曰:“以德抱怨,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看完以後,幡然醒悟,原來我們都被某個斷章取義的孔子FANS給玩了一把!當時的真實情況是怎麼樣的呢?孔子的一個弟子問他說:師傅,別人打我了,我不打他,我反而要對他好,用我的道德和教養羞死他,讓他悔悟,好不好?孔子就說了,你以德抱怨,那“何以報德?”別人以德來待你的時候,你才需要以德來回報別人。可是現在別人打了你,你就應該“以直抱怨”,拿起板磚飛他!看!就因為被人故意省略了一句話,剛烈如火的孔老夫子一下就被扭曲成了現在這個溫婉的受氣包形象。
與西方文化相比,東方文明一向被認為是謙遜堅忍的,同樣是被人欺負,西方的帶頭大哥耶穌在聖經裏就叫囂要:“以眼還眼,以牙還牙。”小弟們!別人瞪了你一眼,你就要瞪回去,別人咬了你一口,你就要咬回來!而東方呢?佛家的精神領袖釋迦牟尼說“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一副逆來順受的樣子。而且他可不是說說而已的,大鷹來欺負他,要吃他的肉,他也真從自己身上一刀刀幫大鷹割下肉來,這就偉大得有點近乎BT了。說完了國外的幾位大領導,再回到中國,孔老宗師的這句話為什麼會被別人有意地曲解呢?根源還是當時封建統治者的需要,他們的心思,無外乎就是要信仰孔子的萬千民眾成為“以德抱怨”的順民,只有“以德抱怨”的民眾,才會老老實實地服從他們的剝削和壓迫。我們再來看看影響吧,孔老先生這句被曲解了的“以德抱怨”,在中國文化史上起的壓迫作用,可真是大到了天上。皇帝殘暴,我們要“以德抱怨”,地主剝削,我們要“以德抱怨”,八國聯軍都打到北京了,還是要“以德抱怨”,要卑躬屈膝,要割地稱臣,要想盡一切辦法彰現自己的“德”,要“量中華之物力,結大國之歡心”……就是沒想過反抗。試想,如果中國的文化裏,沒有這種把正確的思想東篡西改來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惡習,如果孔子這句原話沒有被刻意地曲解成這樣子,我們中國人會養成這樣一種懦弱的思維慣性嗎?有人說西方人的骨子裏本性是狼性,而東方人的骨子裏的本性是羊性,這裏如月影倒想問問了,是什麼原因讓我們變成了這樣?如果我們從古以來信奉的是西方那種“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的訓誡,近代史上的中國,會給世界留下那麼一個任人魚肉的印象嗎?
以德抱怨。
原句:以德抱怨,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歪曲程度:8
反面影響:9
2、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原句:。“子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論語‧秦伯》
又是孔老先生的話,小小景仰一下下先。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句話什麼意思呢?是說,國家統治人民,指使驅趕他們去做事就行了,不要讓他們明白他們在做什麼。這句話在現在看來,絕對很明顯就是封建統治階級幾千年來一直在玩弄的愚民權術,小老百姓嘛,讓他們知道那麼多幹什麼?最好都是昏昏噩噩,只知道照著我們的意思去庸庸碌碌一輩子,這句訓誡不可謂不惡毒,它被千百年來中國的大小封建統治者奉為至寶,抹殺了多少真理與人民的創造性,但同時,我們的問題就來了,這樣的一條愚民之術,真是孔子這位致力於教化人民的教育家的本意嗎?
我們知道,在春秋時代的文章是沒有標點符號的,後人要研讀那時侯的文章,便要再經過一個“句斷”的過程,即是根據上下文意思自己在句子的適當地方加上標點和停頓,這樣才能得出一句句意通順而連貫的話。在這裏插一句,孔子的文章為什麼被後人引用得非常多呢?這其一當然是孔子本身的名望使然,其二,則是因為他的語錄涵蓋的範圍非常廣,幾乎包括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這樣一來,後來的人無論是誰,抱著什麼目的,都可以從孔子的話中斷章取義地引用其中的相關部分,再加以自己個人傾向的理解和句斷,用來證明自己的觀點。比方說現在這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從前文來看,我們孔老先生前邊一直在討論詩禮樂這三種東東的教育問題,可怎麼後邊一下子就變成去教帝王權術的訓誡了呢?原來,這又是後人別有用心地斷章取義,刻意在句子的中間用一個不恰當的“句斷”使這句話產生了歧義的緣故。我們結合上下文的語境,很容易就能得出這句話正確的分句方法:“子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孔子的整句話就是說,詩、禮、樂這三樣東西是教育民眾的基礎,一定要抓好,如果人民掌握了詩禮樂,好,讓他們自由發揮,如果人民還玩不來這些東東,我們就要去教化他們,讓他們知道和明白這些東西。”你看,這才是“有教無類”的大教育家孔老先生的本意嘛。好好的一句話,硬是被那些別有用心的混蛋生生地坳成了孔子要愚弄人民,要阻撓人民知書答理尋求知識的愚民之術。真不知道那些曲解這話的SB怎麼想的,你要說這種P話是教育家孔子說出來的,誰信啊?都把人民當白癡來忽悠了?
有人說古時候的中國人民是不幸的,即便是在物質豐富的盛世,他們的精神世界也貧乏得可憐,到了中近代,西方的思想領域漸漸迎來了文藝復興,迎來了民主共和,迎來了一個又一個推動世界的發明進步與思想啟蒙,而聰明的中華民族呢?在更早的時候他們就有了偉大的四大發明,走在了世界的前邊,可為什麼就是這麼好的基礎,到了近代我們反而遠遠於西方這些小字輩的民族?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多惡毒的訓誡啊!它象一條張開血盆大口的大蛇,狠狠地纏在中華民族的身上,泯滅了多少先進的思維火花,束縛了多少應有所作為的苗子。但反過來看看,故意曲解這句話的封建統治者固然可恨,但我們能完全把責任都推到他們身上嗎?這本身就是多麼可笑的一件事情,我們怎麼就沒想想,一個偉大的教育家,一個用一生置身於教化天下民眾的孔子,又怎麼會說出“民不可使知之”的蠢話來?更可笑的是,這句話我們竟然就這樣相信了幾千年膜拜了幾千年,這最後該傷心的,是孔老先生呢?還是我們呢?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原句:“子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歪曲程度:7
反面影響:9
3、無毒不丈夫
原句: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民間諺語聯對
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這句話絕對是中國眾多以訛傳訛的話中最搞笑的一個例子之一,就算是剛完成九年義務教育的初中生,也能輕易看出這其中的不妥之處,首先,這無毒不丈夫,就跟我們認識的古人崇尚的價值觀念大大背離了,大丈夫,自然是說那些坦坦蕩蕩胸懷寬廣的男人,什麼時候惡毒陰損,暗箭傷人這種首碼也能放在前邊來形容大丈夫了?
原來,這句來自民間的諺語本來應該是“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這本來是個很好的句子,裏邊充分運用了對仗。顯示出了一份陽剛有力的氣魄,一個胸懷坦蕩的男人形象就躍然於紙上,可惜勞動人民口耳相傳的這一句話,到了朝廷上那些所謂的學高八鬥的“君子”嘴裏就變了個味。為什麼呢?這要從古時候文人的習性說起,在這副對聯式的諺語裏,“度”為仄聲字,犯了孤平,念著彆扭,很容易讀為平聲字“毒”,那些對音律美感要求甚高的學者們某天吃飽了沒事兒幹,便發揮他們的專長自做主張,把這句改為“無毒不丈夫”了,於是這句話,終於成了典型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例句,成了迂腐文人的筆下的又一個犧牲品,“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原話裏一個君子對一個丈夫,一個度對另一個量,本來是很完美的一個句子,可經過上千年的以訛傳訛,竟成了“無毒不丈夫”這句現在我們掛在嘴邊的口頭禪。
這句話的整個演變過程,我寧可相信是無意的,否則也太缺德了,這不故意往咱男人身上抹黑麼?但就是這無意的一個訛傳,卻也給我們帶來了些說大不大,說小不小的影響,我們都知道心理學上有個說法叫先入為主,潛移默化。無毒不丈夫,我們天天在耳濡目染這個被篡改了的男人形象之際,心裏的價值觀人生觀,難免也會受到些不良影響,天天看著電視裏奸人慫恿主角幹壞事的時候都用這句:“幹吧!無毒不丈夫!”然後主角想想也對,於是五指併攏手掌上舉,狠狠地做一個切的動作:“無毒不丈夫,幹!”你能說同樣作為一個男人,這東西看久了你的思維能不收到一丁點兒的影響麼?關於這種語言的影響力量,我再舉個例子,比如隔壁頂撞了我一下,這時候我朋友張三來了:用的是原版的好話勸我:“老話說,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大如啊你是個男人,就別跟他一般計較了。”張三這樣說,我這個大丈夫當然再拉不下面子去計較這種小事,可如果另一種情況,張三來和我這麼說:“這老話怎麼說的?無毒不丈夫!大如,你是男人,不能慫啊!給你刀,去做了他!” 看看,我聽到他這話,除了接過刀速度沖出去亂砍以證明自己是個男人之外,還真沒什麼好辦法,你說對不對?
無毒不丈夫
原句: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
歪曲程度:9
反面影響:5
繭中人
2008-02-08 13:10:46
哇~這篇真棒!!感覺茅塞頓開 豁然開朗
原來我們一值都被誤導.....
話說
其實我們只要好好分析孔子的性格的話
不難發現哪些話和哪些行為是他會做得事情
而哪些可能是後人偷偷加上去的
想想看
教師節是九月底嘛
由此看來孔子是天秤座
天秤座的特色之一就是喜歡講自己的經驗和自己的想法給分享給別人
有時候因為太好為人師而變得有點indicative
由此我們可以理解為何孔子能夠有教無類
因為對他而言只要能夠讓他把自己的經驗想法分享出去的話就是他最大的快樂
再觀孔子為山東人
繼承暸北方人的豪邁性格
但也因天秤座追求和平與安定的性格
而稍稍緩和了他衝動的地方
但他的脾氣應該還是會不太好........
所以有些事應該也是孰可忍孰不可忍吧.......
感謝分享!
http://www.yyj.tw/index.php/product/%e5%a8%81%e7%88%be%e5%89%9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