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2-23 19:11:49Siraya
一直是你,陪我走過徬徨的美好時光
這是一部侯孝賢很不一樣的作品,除了整部戲以侯孝賢本人都不熟練的日文來發音外,我對他的第一印象,就是這是一部很「舒服」的電影,沒有了之前侯孝賢作品中令我感到不安的元素。
侯孝賢的電影總被視為自身歷史經驗的再呈現,到了【童年往事】、【悲情城市】、【戲夢人生】片中,甚至將個人的歷史記憶延伸到了家族國家的大架構之下。但在【咖啡時光】中,女主角被設定為女性,徹底脫離了侯孝賢所熟悉的男性成長背景,這在他過去的作品中都是少之又少的。場景設在現代的日本,似乎更不存在侯孝賢過去作品的台灣歷史架構,雖說【南國‧再見南國】和【千禧曼波】也是將場景設在現代,女性角色(舒淇)在【千禧曼波】中也舉足輕重,甚至有好大一部分是在日本取景的;但我們依舊可以輕易的將【咖啡時光】和之前的片子分隔出來。【咖啡時光】不但脫離了沉重的家族國家架構,更脫離了鄉村V.S.城市的二元對立,以及動不動就暴力相向的雄性文化,我想這就是我所謂的「令人舒服」的原因吧!
同樣是有鄉下和都市(東京)兩種對比,但一青窈飾演的楊子並沒有因此在都市墮落、被污染。楊子的未婚懷孕並不是被描繪成「單純的鄉下少女,來到城市後被欺騙、被傷害」,她反而是一個成熟的獨立女人,對自己的未來提出完整的、不可被剝奪的自主權:「我會自己撫養小孩,我不要嫁給孩子的爸,嫁給他後還要去雨傘工廠幫忙,我不願意過這種生活」。瓦解了這種二元對立之後,鄉下和都市的差異也許就在於一邊是家庭的親情(鄉下),另一邊則是獨立的自主性(楊子在東京郊區一人住的小公寓)。這兩股力量不是非黑即白的,卻是一種人生的必要拉扯,有時候產生衝突(父母對楊子未婚撫養小孩的不諒解),有時候甚至互相重疊、混淆,屬於親情的場域侵入了都市,屬於都市的疏離卻又在鄉下存在著。像是楊子感冒,淺野忠信飾演的肇進入了她一人的獨立私密小空間來照顧她(提供親情般的溫暖);楊子在電話中和繼母撒嬌:「我好想吃你做的肉」;最後父親甚至和繼母一起直接侵入了都市的場景,在楊子的小房間內一家人一起溫馨的用餐,父親還親自為這個他不能諒解的女兒夾菜;楊子和繼母去和鄰居借醬油的那一幕,也是和我們所熟知的「擁擠電車疏遠人潮」的都市格格不入,反而充滿人情味。相反的,當楊子片頭回去鄉下的家裡時,卻沒有出現剛剛我所提到的溫馨用餐場景,我們見到媽媽在廚房忙,爸爸一人沉默進餐,楊子則在睡覺,親情在這個時刻顯得疏遠且冷淡。「親情=鄉下」和「疏離(獨立性)=都市」的二元分類被混淆,在【咖啡時光】中,侯孝賢建立起一個全新的互相交錯的空間。
片中經常出現的空鏡:電車交錯進行,其實也暗示了楊子的生活和心境。不只是搭著電車的旅程,更是一段楊子對她研究對象江文也的追尋,又是楊子面對自己的新作品的進展,是楊子面對新生兒的生命歷程,也是楊子對於肇逐漸產生好感的愛情旅程,同時還是對於自身童年的回溯(似乎在夢中出現的Goblin場景讓楊子後來發現,原來這是一本自己小時候看過的童話故事,同時讓她想起了自己的童年)。肇所設計的電車圖:電車網絡供給養份給被圍繞的新生兒,就說明了電車和楊子生活之間的關連。不斷出現的三列電車來回交錯一景,就暗示了電車並沒有停留特定的當下的、時間點,畫面外的則是更重要的來處及去處。楊子的人生也是如此,只是將空間轉換為時間,楊子的「當下」其實是被過去和未來所掩蓋的。對於江文也的歷史足跡追尋過程帶出了對於舊東京、新東京的發現,同時又是一個自己要完成的未來作品;新生兒帶來的不只是對於未來的想法,又同時觸動了楊子對於自己過去童年的追尋;侯孝賢等候了13天才拍到的電車用不同速率交錯的一景,也暗示了在不同列車上的肇和楊子,享有著不同速率的人生,從不同的地方來,往不同的地方去,途中的交會距離既貼近,又遙遠。
「當下」的不存在,讓【咖啡時光】的場景看起來其實是「過去」和「未來」兩個場域的重疊,侯孝賢平淡又重複的場景,說出來更多畫面和語言之外的故事。楊子片頭到片尾都在坐電車、喝咖啡,但她心裡所想的卻不只是電車或是咖啡廳的「當下」,而包括了胎兒的未來、自己的童年、江文也的過去、自己的新作。她在東京街道、舊書店、圖書館、咖啡廳來找江文也生活的痕跡,就像【童年往事】中鳳山承載了高雄和梅縣的雙重場域,【咖啡時光】的東京也承載了過去台灣作曲家在這裡的生活痕跡,以及現在的東京。只是【童年往事】阿婆的返鄉旅程被「空間限制」所切斷(找不到通往家鄉的橋),楊子的追尋則是被「時間」所切斷,許多當年江文也造訪過的地方,同一個空間的人們已經完全沒有印象了。
在日常生活的規律性中,【咖啡時光】並非如此平淡無奇。和我同去的朋友抱怨不知道侯孝賢在說什麼故事,只看到主角們重複著一樣的動作:走路、吃飯、喝咖啡、坐車,唯一吸引住我朋友目光的只有楊子和肇兩人分別所乘的列車交錯那一幕。但脫離了台灣觀眾所熟悉的「高潮迳解決」這種好萊塢敘事模式,我們的確見到【咖啡時光】的架構是如何和故事緊密相連。楊子在片中正處於過去和未來的交接點,表面上看起來冷靜,做事有條有理,但侯孝賢暗示了許多她內在的不安。懷孕一方面讓她重新檢閱自身的個人歷史,又隱隱約約擔憂著未來,先前提到的「鄉村親情」和「都市疏離」的角色混淆,就說明了楊子心中的矛盾:想要獨立成為單親媽媽,心中卻軟弱的希望可以隨時撒嬌。當冷靜的楊子因為身體不適,在電車站蹲下播電話給肇和他改約時間時,徒兀的「蹲下且靜止」的身影就象徵了一種安定常規的被破壞。
當我寫到這邊,我卻發現【咖啡時光】似乎並沒有我一開始想的那麼不同於侯孝賢其他作品,他所喜愛的電車畫面其實早已在許多之前作品中重複出現,只是這次又被賦予了更深一層的意義:既連接空間,又連接時間。看似消失的家國關懷其實巧妙的被插入在片中:楊子研究的江文也,在日據時代受日本教育,但是日本人並不將他視為自己人,而到了中國又被當作日本人,這正是台灣50年前的歷史縮影。而楊子的台灣男友在美國學校接受教育、家裡在廈門設廠、製造美濃紙傘、交日本女友,這更是台灣現代社會的縮影,充滿了多種力量的拉扯角力(美國、日本、台灣本土、以及中國大陸)。50年後的台灣,似乎始終脫離不了認同與定位問題。侯孝賢不直接碰觸這些議題,卻也不甘心在【咖啡時光】中完全將其抹去。
若是要以「後設眼光」來看,楊子追尋江文也的過程正是侯孝賢在日本追尋小津安二郎的過程,對於楊子這個角色的設定,沒有侯孝賢過去的台灣雄性文化歷史痕跡,卻暗示了他此刻的工作,也許楊子和侯孝賢,的確分享了一部分對於未來作品的不安。
當用作者論來探討電影時,一個作者(侯孝賢)該如何向另一個作者(小津安二郎)致敬呢?我對小津的電影不了解,除了覺得楊子和小津的電影【麥秋】中由原節子飾演的女主角有點相同,都具有一種沉默又獨立,自有定見的氣質外,實在不能再進一步分析出【咖啡時光】片中屬於小津的元素。但侯孝賢在這部片子中卻把自己藏的很好,看似完完全全是在緬懷另一位導演,自己的痕跡完全不存在,卻又會隱約發現一些「這就是侯孝賢」的影子!這樣的侯孝賢,我很喜歡,讓我看到了不只是單純屬於男人的成長儀式記憶,反而開始去探討凡是人類皆會面對的心境轉折。這樣的【咖啡時光】,既侯孝賢,又非侯孝賢!
侯孝賢的電影總被視為自身歷史經驗的再呈現,到了【童年往事】、【悲情城市】、【戲夢人生】片中,甚至將個人的歷史記憶延伸到了家族國家的大架構之下。但在【咖啡時光】中,女主角被設定為女性,徹底脫離了侯孝賢所熟悉的男性成長背景,這在他過去的作品中都是少之又少的。場景設在現代的日本,似乎更不存在侯孝賢過去作品的台灣歷史架構,雖說【南國‧再見南國】和【千禧曼波】也是將場景設在現代,女性角色(舒淇)在【千禧曼波】中也舉足輕重,甚至有好大一部分是在日本取景的;但我們依舊可以輕易的將【咖啡時光】和之前的片子分隔出來。【咖啡時光】不但脫離了沉重的家族國家架構,更脫離了鄉村V.S.城市的二元對立,以及動不動就暴力相向的雄性文化,我想這就是我所謂的「令人舒服」的原因吧!
同樣是有鄉下和都市(東京)兩種對比,但一青窈飾演的楊子並沒有因此在都市墮落、被污染。楊子的未婚懷孕並不是被描繪成「單純的鄉下少女,來到城市後被欺騙、被傷害」,她反而是一個成熟的獨立女人,對自己的未來提出完整的、不可被剝奪的自主權:「我會自己撫養小孩,我不要嫁給孩子的爸,嫁給他後還要去雨傘工廠幫忙,我不願意過這種生活」。瓦解了這種二元對立之後,鄉下和都市的差異也許就在於一邊是家庭的親情(鄉下),另一邊則是獨立的自主性(楊子在東京郊區一人住的小公寓)。這兩股力量不是非黑即白的,卻是一種人生的必要拉扯,有時候產生衝突(父母對楊子未婚撫養小孩的不諒解),有時候甚至互相重疊、混淆,屬於親情的場域侵入了都市,屬於都市的疏離卻又在鄉下存在著。像是楊子感冒,淺野忠信飾演的肇進入了她一人的獨立私密小空間來照顧她(提供親情般的溫暖);楊子在電話中和繼母撒嬌:「我好想吃你做的肉」;最後父親甚至和繼母一起直接侵入了都市的場景,在楊子的小房間內一家人一起溫馨的用餐,父親還親自為這個他不能諒解的女兒夾菜;楊子和繼母去和鄰居借醬油的那一幕,也是和我們所熟知的「擁擠電車疏遠人潮」的都市格格不入,反而充滿人情味。相反的,當楊子片頭回去鄉下的家裡時,卻沒有出現剛剛我所提到的溫馨用餐場景,我們見到媽媽在廚房忙,爸爸一人沉默進餐,楊子則在睡覺,親情在這個時刻顯得疏遠且冷淡。「親情=鄉下」和「疏離(獨立性)=都市」的二元分類被混淆,在【咖啡時光】中,侯孝賢建立起一個全新的互相交錯的空間。
片中經常出現的空鏡:電車交錯進行,其實也暗示了楊子的生活和心境。不只是搭著電車的旅程,更是一段楊子對她研究對象江文也的追尋,又是楊子面對自己的新作品的進展,是楊子面對新生兒的生命歷程,也是楊子對於肇逐漸產生好感的愛情旅程,同時還是對於自身童年的回溯(似乎在夢中出現的Goblin場景讓楊子後來發現,原來這是一本自己小時候看過的童話故事,同時讓她想起了自己的童年)。肇所設計的電車圖:電車網絡供給養份給被圍繞的新生兒,就說明了電車和楊子生活之間的關連。不斷出現的三列電車來回交錯一景,就暗示了電車並沒有停留特定的當下的、時間點,畫面外的則是更重要的來處及去處。楊子的人生也是如此,只是將空間轉換為時間,楊子的「當下」其實是被過去和未來所掩蓋的。對於江文也的歷史足跡追尋過程帶出了對於舊東京、新東京的發現,同時又是一個自己要完成的未來作品;新生兒帶來的不只是對於未來的想法,又同時觸動了楊子對於自己過去童年的追尋;侯孝賢等候了13天才拍到的電車用不同速率交錯的一景,也暗示了在不同列車上的肇和楊子,享有著不同速率的人生,從不同的地方來,往不同的地方去,途中的交會距離既貼近,又遙遠。
「當下」的不存在,讓【咖啡時光】的場景看起來其實是「過去」和「未來」兩個場域的重疊,侯孝賢平淡又重複的場景,說出來更多畫面和語言之外的故事。楊子片頭到片尾都在坐電車、喝咖啡,但她心裡所想的卻不只是電車或是咖啡廳的「當下」,而包括了胎兒的未來、自己的童年、江文也的過去、自己的新作。她在東京街道、舊書店、圖書館、咖啡廳來找江文也生活的痕跡,就像【童年往事】中鳳山承載了高雄和梅縣的雙重場域,【咖啡時光】的東京也承載了過去台灣作曲家在這裡的生活痕跡,以及現在的東京。只是【童年往事】阿婆的返鄉旅程被「空間限制」所切斷(找不到通往家鄉的橋),楊子的追尋則是被「時間」所切斷,許多當年江文也造訪過的地方,同一個空間的人們已經完全沒有印象了。
在日常生活的規律性中,【咖啡時光】並非如此平淡無奇。和我同去的朋友抱怨不知道侯孝賢在說什麼故事,只看到主角們重複著一樣的動作:走路、吃飯、喝咖啡、坐車,唯一吸引住我朋友目光的只有楊子和肇兩人分別所乘的列車交錯那一幕。但脫離了台灣觀眾所熟悉的「高潮迳解決」這種好萊塢敘事模式,我們的確見到【咖啡時光】的架構是如何和故事緊密相連。楊子在片中正處於過去和未來的交接點,表面上看起來冷靜,做事有條有理,但侯孝賢暗示了許多她內在的不安。懷孕一方面讓她重新檢閱自身的個人歷史,又隱隱約約擔憂著未來,先前提到的「鄉村親情」和「都市疏離」的角色混淆,就說明了楊子心中的矛盾:想要獨立成為單親媽媽,心中卻軟弱的希望可以隨時撒嬌。當冷靜的楊子因為身體不適,在電車站蹲下播電話給肇和他改約時間時,徒兀的「蹲下且靜止」的身影就象徵了一種安定常規的被破壞。
當我寫到這邊,我卻發現【咖啡時光】似乎並沒有我一開始想的那麼不同於侯孝賢其他作品,他所喜愛的電車畫面其實早已在許多之前作品中重複出現,只是這次又被賦予了更深一層的意義:既連接空間,又連接時間。看似消失的家國關懷其實巧妙的被插入在片中:楊子研究的江文也,在日據時代受日本教育,但是日本人並不將他視為自己人,而到了中國又被當作日本人,這正是台灣50年前的歷史縮影。而楊子的台灣男友在美國學校接受教育、家裡在廈門設廠、製造美濃紙傘、交日本女友,這更是台灣現代社會的縮影,充滿了多種力量的拉扯角力(美國、日本、台灣本土、以及中國大陸)。50年後的台灣,似乎始終脫離不了認同與定位問題。侯孝賢不直接碰觸這些議題,卻也不甘心在【咖啡時光】中完全將其抹去。
若是要以「後設眼光」來看,楊子追尋江文也的過程正是侯孝賢在日本追尋小津安二郎的過程,對於楊子這個角色的設定,沒有侯孝賢過去的台灣雄性文化歷史痕跡,卻暗示了他此刻的工作,也許楊子和侯孝賢,的確分享了一部分對於未來作品的不安。
當用作者論來探討電影時,一個作者(侯孝賢)該如何向另一個作者(小津安二郎)致敬呢?我對小津的電影不了解,除了覺得楊子和小津的電影【麥秋】中由原節子飾演的女主角有點相同,都具有一種沉默又獨立,自有定見的氣質外,實在不能再進一步分析出【咖啡時光】片中屬於小津的元素。但侯孝賢在這部片子中卻把自己藏的很好,看似完完全全是在緬懷另一位導演,自己的痕跡完全不存在,卻又會隱約發現一些「這就是侯孝賢」的影子!這樣的侯孝賢,我很喜歡,讓我看到了不只是單純屬於男人的成長儀式記憶,反而開始去探討凡是人類皆會面對的心境轉折。這樣的【咖啡時光】,既侯孝賢,又非侯孝賢!
這片在曼谷得到極佳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