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1-25 14:57:01Sinn

管理學之父彼得.杜拉克辭世

我從(五維管理)、(使命與領導)、(責任與擔當)、(下一個社會)開始接觸到這位大師的作品,直到今日才知道他於11月11日早晨在加州自宅逝世,享壽95歲。死因為自然死亡。

對於每一個從事管理的人對他應該都不陌生,而我非常喜歡他的一段話:「在任何狀況下,都需要一個權威人士,也就是『老闆』,他可以做最後的決定,並要求所有的人遵從。碰到危機時,所有人要活命,就得靠清楚的指揮系統,」杜拉克舉船難為例說明:船要是快沈了,船長不會還召開會議討論,而是直接下命令。

下面的文章則是擷取商業周刊內的相關報導也概約的介紹他的一生經歷。

他不僅是理論家 更是實踐者

雖然世人多以「管理學理論大師第一人」視杜拉克,但事實上杜拉克一生最重要的經歷,卻都是在「實踐」他的理論。

我們對未來最大的確定就是它的不確定性!」正如杜拉克〈Peter Drucker〉自己的名言,誰也沒有料到就在他九十六歲生日的前八天、他的第四十二本著作出版的前兩個月,這位被譽為「管理學之父」的「社會生態學家」〈Social Ecologist,這是杜拉克對自己的定位〉,事先無任何預兆就向世人告別。

從一九五○年擔任紐約大學商學院教授起,杜拉克就和「管理」這個名詞分不開,「我是世界第一個擁有這個頭銜並教授這門學科的人,」杜拉克曾如此自豪地回顧。的確,在杜拉克之前,「管理」一詞幾乎不存在,英國當代著名的管理學者韓第〈Charles Handy〉曾說「所有現代管理學流行的觀念,彼得.杜拉克早在我們出生以前就已經為文探討過了。」是杜拉克確立了管理學成為一門獨立學門,他的地位正如今年三月《財星》〈Fortune〉在其七十五週年特刊中所說:「對管理學研究者而言,挑戰就是找出杜拉克說得還不夠好的地方。」
拒絕投資銀行大肥缺…因為價值觀應該是、也永遠是最終極的檢驗標準

然而,儘管許多人都知道杜拉克以管理學理論著名,但少有人注意的是:他畢生經歷幾乎都在「實踐」他的理論。他的名言「管理不在於知而在於行」,不只是教導企業家的標語格言而已,事實上他在做人生重大抉擇時〈用杜拉克的術語,這叫做「自我管理」〉,也幾乎都是在身體力行他所提倡的理論。

「個人的長處和價值觀之間,有時會產生衝突。一個人最擅長、做得最成功的事情,不見得與他的價值觀相符,如果是這樣,工作可能不值得他投入畢生精力或相當大的比例於其中。」這是杜拉克在一九九九年「自我管理」〈Managing Oneself〉一文中所寫的話,表面上看來這似乎只是老生常談,但杜拉克日後卻都是按照這個標準來選擇自己的前途。

一九三三年,杜拉克在英國一家由三個股票經紀人合夥創辦的投資銀行弗利柏格公司 (Freedberg &Co.) 擔任資產管理師,表現不凡,弗利柏格公司也給他相當高的待遇,但彼得‧杜拉克不喜歡這份工作。

當時他決定離開這家投資銀行,去和老闆帕布〈Willem Paarboom〉告別,老闆勸說他留下,並開出以後升他當合夥人的優厚條件,但杜拉克仍堅持要走。老闆見他去意堅定,送給他一份大禮:安排杜拉克及他太太搭豪華郵輪到紐約,並聘請杜拉克擔任弗利柏格在紐約的代表,年薪二萬五千美元,而且「什麼事都不必做」。

當時正值美國經濟大蕭條,二萬五千美元的年薪已經遠遠超過許多大公司的最高主管,甚至美國內閣官員,但杜拉克仍然拒絕了這個「不用做事」的大肥缺,因為在倫敦從事投資銀行業,而且表現優異,「這的確跟我的長處相符合」;但他卻認為「『成為墓園裡最有錢的人』,對我來說沒有意義。當時我沒有錢,也沒有新工作等著我,儘管當時經濟持續處於大蕭條時期,我還是毅然辭職;而事後證明這是正確的決定。」因此杜拉克強調,「『價值觀』應該是、也永遠是最終極的檢驗標準。」
拒絕《時代》高薪挖角…因為那是「對才智的謀殺」

到美國之後,他又一次因為價值觀,放棄到《時代》雜誌〈Time〉任職。

一九三七年,杜拉克來到美國擔任英國幾家報社的駐美記者,並提供一些歐洲金融機構諮詢服務,當時他有機會結識《時代》雜誌創辦人之一亨利.魯斯(Henry Luce),那幾年正是魯斯創辦的雜誌獲得空前成功之際,而當時的《時代》雜誌已有十五年的歷史。

魯斯當時要挖他取代當時《時代》雜誌的國外新聞編輯高茲伯羅(Laird Goldsborough)。杜拉克說:「這真是一大引誘。那時,成為《時代》雜誌的國際新聞編輯,是每個年輕作家的美夢。待遇更是出奇的優厚,魯斯手下的資深人員,在景氣蕭條的當年還拿到天文數字的薪水,幾乎是駭人聽聞的事。而那時的我,還沒有地位可言,所得更是非常、非常的微薄。」

然而杜拉克卻覺得《時代》的行事風格「並不可取」:「那種『團隊新聞作業』,也就是所謂的『魯斯風格』,並不合我的脾胃。」

因此,為了價值觀,他拒絕了魯斯的挖角。杜拉克後來在他的自傳式著作《旁觀者》〈Adventures of a Bystander〉一書中描述這段經歷時說「魯斯招募了很多天分很高的人來為《時代》、《生活》及《財星》工作,結果這些人一旦加入,一生就此寫不出什麼著作,甚至在離開之後也是。」他認為魯斯給的高薪和溺愛,「簡直就是對才智的謀殺。」
拒絕哈佛商學院的邀請…因為「你必須走向社會」

「個人價值觀勝過一切」、「坐而言不如起而行」,也正是因為這些信念,杜拉克在一九五○年代拒絕了鼎鼎大名的哈佛商學院的邀請,理由是當時哈佛商學院院長訂了一項規定,就是教職員每週最多只能做一次諮詢顧問的工作,這對杜拉克把企業諮詢顧問視為「我的實驗室」來說,自然格格不入。

明白杜拉克重視實踐的哲學,就可了解為什麼已經九十幾歲高齡的他,生前樂此不疲地擔任多家企業及非政府機構〈NGO〉顧問,每年都制定他的演講、諮詢計畫,他對管理學研究者的建議始終一以貫之:「你必須走向社會,在做諮詢顧問的同時,也就得到你的實踐經驗。」

「哲學家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但重點在於:改變它!」這是和杜拉克一樣曾擔任過記者的馬克思〈Karl Marx〉墓碑上的話。和重視實踐的馬克思一樣,杜拉克也是透過實踐來證明自己的理論。在杜拉克的墓碑上,刻的也許不會是「墓園中最有錢的人」,但「所有管理學上的重要創新都來自於實踐」,則肯定是杜拉克對自己「蓋棺論定」的恰當註解。


轉載於/商業週刊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