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0-05 11:11:02nini

看完這段歷史我對峇里島人肅然起敬

 

其實我一直驚嘆於峇里島作為曾經的歐洲殖民地,作為世界最知名的旅遊勝地之一,為何能夠如此完好的保持自己的民族文化。所以我通過網路查找,了解到這樣一段歷史:“20世紀初,荷蘭人決定征服該島,峇里島土著在抗爭無效之後,選擇大規模集體自殺,1906年島上的登巴薩王室貴族幾乎全部自殺於荷蘭軍隊面前(現在登巴薩市政廣場的紀念碑即是紀念此事件)。自殺事件經新聞傳到歐洲後引發震動,迫使殖民者實行較人道的統治,峇里島的傳統文化特色也由此能夠保持下來。”

看完這段歷史我對峇里島人肅然起敬。就戰爭而言峇里島人不是一個強悍的民族,但就民族氣節而言他們是強悍的,在民族文化的延續和生命的延續這兩個選擇上,他們毅然選擇的是前者。峇里島除了迤邐的風光外,獨特的文化遺存帶給我的感受是最深刻的。而對於峇里島文化的具細大家通過網絡就可以查到很多,這裡我就不再重複,我想寫的只是我個人對巴厘文化的理解和感受。

     第三次來到峇里島,感覺已經不是新奇和驚喜,反而變得親切和熟悉,一種彷若回家的溫暖。對於峇里島,在我心裡早已把她當成另一個故鄉了。我想這種感受不是我獨有的,是很多首次來過的人都會有的親切吧!所以,來過峇里島的人如果要寫一篇文章,大多會選擇《峇里島的前世今生》這種題材的。很多沒去過的朋友一定會疑惑,為什麼峇里島能夠給人這份親切?我覺得,回答完這個問題就已經同時道出了巴厘文化的內涵。

      我所理解的巴厘文化,我想,用我的峇里島名來解釋就很深刻。我的峇里島名叫"nini",從發音來聽這一定是個甜美可人的稱呼,可是翻譯過來,它的意思竟然是當地人對一種體型很小猶如黑點的毒蚊的稱呼,被其叮咬一口會起大包並且奇癢。當我第一次聽到這個名字和它代表的含義時,內心就有一種微妙的震顫。按我們傳統的文化思維,對於這樣可惡的害蟲,一定會給予一個與其相配的難聽的名字,比如蒼蠅、蚊子、蟑螂之類。於是乎這些名字也成為了讓人厭惡的代名詞。

而我理解的峇里島文化卻恰恰相反,峇里島人給這種小毒蟲賦予這樣美好的名字,表達出的是對醜惡的寬容,對萬物寄予的更美好的期望,也許正是在這麼美麗的稱謂下,這些小毒蟲變得體型和毒性都越來越小了。這是我對峇里島文化的理解,我喜歡這種寬容和美好的寄予,以及對寬容和寄予回饋以美麗的蛻變。所以“nini”這個名字就成為了我的巴厘名和英文名。

我覺得,峇里島文化中的這種寬容和寄予是來源於他們長期的信仰—佛教和印度教。

峇里島是印尼唯一一個至今仍然信奉印度教的地方,印度教通過長期與峇里島風俗習慣的結合,已經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峇里島印度教。島上的廟宇多達125,000多座,他“千寺之島”的名字是可以用旅行者的雙腳來丈量、雙耳來傾聽的。不論是城鎮還是鄉村,除了隨處可見的廟宇,還有那從暮色中傳來的持續不斷的神秘而悠遠的誦經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