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05 23:49:04微塵絮
逐夢大道
Selma (2014)
| Biography | Drama | History |
看電影時腦中浮現的是前幾年的電影《林肯》,同樣以美國史上民權/黑人議題重要人士為主角,同樣在論述中賦予這些偉人更多的人性,只是相較各方面幾乎無可挑剔的《林肯》,《逐夢大道》雖仍有許多可看之處,但整體而言不算太突出。
既然不是傳記電影,如何擷取、詮釋一段故事便非常重要,導演選擇聚焦在阿拉巴馬州的薩爾瑪,時間點在金恩博士領取諾貝爾和平獎、詹森總統剛剛通過廢除種族隔離的民權法案,黑人社運人士將接下來抗爭的焦點放在投票權-真正檢視美國是否有遵循他們引以為傲的憲法的指標-人是否真的生而平等?自己很喜歡帶出抗爭層次的兩段小支線,巧妙帶起情緒跟敘事高度,只是整體的節奏太碎,起承轉合也不夠好,片段雖然都很精彩,但整合再一起卻不是太理想,覺得可惜。
尤其在抗爭的幾段裡,總感覺不那麼流暢,或者是說不那麼過癮,但這也或許也是創作者試圖重新定義金恩博士的形式,在電影裡我們時常看到金恩博士的徬徨和猶豫,甚至是軟弱,總是懷疑自己的他不斷地尋求各種心靈平靜的寄託,從歌聲、家庭到身邊戰鬥的夥伴;年輕的黑人民權份子John Lewis和金恩博士在車子裡的談話拍得真好,到這個階段,金恩博士必須一直走下去,不只是為了自己,更多的是為了幾千萬將他視為導師的兄弟姊妹。
最近有一篇由牧師所寫的文章,解析了為什麼各個教會不積極推薦這部電影給信徒的原因,看完電影之後也大致可以了解這種說法。跟著金恩博士奮鬥的夥伴們,大部分來自南方基督教領袖會議的成員,核心成員大多數都是牧師,金恩博士演講的地點在教堂,在他的感召之下從全國各地趕到薩爾瑪的很大一部分也是神職人員,遭受攻擊死亡的也是來自波士頓的白人牧師,而在遊行的前端,還可以看到東正教的宗教領袖;那時候的教會是挺身站站在街頭捍衛弱勢者的權利,是對最底層的人伸出援手,這對於現階段普遍不太干涉社會運動發展的教會而言確實是有著明顯差異,也難怪該篇文章會如此書寫了;另一方面,金恩博士的訴求最終得以成功,最關鍵的人士其實是詹森總統跟判決遊行合法的法官?真正有辦法改變世界的,是否仍是進入政治體系呢?電影的最後介紹重要人物的未來發展,金恩博士旁多位得力助手皆成為議員、市長甚至是美國駐聯合國大使,到底,社會運動的終點和適宜的結果究竟在哪裡呢?對於近年常把抗爭掛在嘴上的台灣社會,也應該看看這部片,在尤其是電影裡對路線和理念爭執的描寫,值得省思。
David Oyelowo的表演無可挑剔,他的眼神跟語氣著實充滿魅力跟溫暖的力量,那也是金恩博士最讓人神往的特質吧。
" One dream can change the world. "
馬丁路德‧金恩博士的夢,還未實現。
恭喜您的文章登上PChome唷!! 文章將於2016年12月15日12:00 po出 歡迎前往PChome 首頁電影約會看看喔^____^
http://www.pchome.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