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1-24 01:27:37微塵絮

2010年度音樂事件回顧





2010年度音樂事件回顧
蔡雨辰 — 週四, 2011-01-13 18:27
文/boyethAn、海德、陳德政


賣腎也要看現場?

2010是現場的一年,主流天團如Massive Attack、Pet Shop Boys、Placebo、Tears for Fears等,以及Indie大咖像是BSS、These New Puritans、Kyte、Asobi Seksu等,更多族繁不及備載、以往夢寐以求的好團,都選擇在今年光臨寶島,彷彿如果路過香港、日本,就一定要進來台灣吃個小籠包、逛個夜市。對比起十年前只有在大型音樂祭,才能看到想看的「咖」,應該要恭喜這塊土地更多人願意支持音樂產業?還是要感嘆賣唱片一定會餓死,所以不可被複製的現場演出成為了獲利的最好手段?
不管如何,對於喜歡看現場的台灣搖滾樂迷來說,是幸福的一年。

不過由於早年演出樂團的貧乏與大型音樂祭壟斷的關係,許多台灣樂迷已經養成無役不與、逢場必到的嘉年華會習慣,好似每個你叫得出名字、聽過幾張專輯的國外大咖不買票捧場就對不起體內的搖滾靈魂,此生會悔恨至死一般,搞得大家民不聊生、餐餐泡麵裹腹。其實看現場表演本質上就是一種奢侈的行為,是參與和享受,而不是收集狂的比賽。衡量自己的能力,仔細享受與珍惜每一場演出,似乎總是知易行難。但急著表列看過現場的比賽,最終沒有贏家也沒有獎品,可能只沾染一身空虛,這樣的機會只會因為唱片銷售的蕭條而越來越多,所以請好好照顧自己的腎,永遠有看不完和看不到的現場,但你的搖滾生活不該應此而走調。(海德)

你是在聽音樂、還是在看電影?音樂電影、電影音樂大亂鬥

連續幾屆金馬影展的「搖滾啟示錄」單元,引領觀眾或樂迷重新認識了「搖滾樂」、或者音樂與電影藝術之間的關聯;無論是紀錄片、主題性各個題材,透過影像所傳達出的文化角度,或許是最迅速、最直接的方式。個人認為「搖滾啟示錄」推翻了世代交替與音樂文化差異間的隔膜,使得許多原先就熱愛「音樂」的影迷,更容易進入狀況。而每年也都有許多與音樂相關的電影上映,2010年仍是個熱鬧非凡的一年;三月間台中戶外劇場登場的「音樂電影」單元,我們看見了自然捲奇哥的《AGD-001》、Nylas的《月亮馬戲班》、草莓救星的《One Way》等本土音樂人與電影的合作。外語片的部份,由中島哲也執導、改編自2009年日本書店大賞第一名小說的同名電影《告白》,大量地運用了日本噪音樂隊Boris以及英國樂隊Radiohead的歌曲〈Last Flowers〉;無獨有偶,年底上映、同樣改編自村上春樹暢銷小說的同名電影《挪威的森林》,依舊請到了Radiohead的吉他手Jonny Greenwood擔綱配樂,一方面證明了原著作品中倚重「音樂」的元素,另一方面也為電影帶來了全新的聽覺感官。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還包括「用音樂扭轉命運」的《靈魂餐廳》,以及改編自約翰藍儂姊姊暢銷回憶錄的《搖滾天空:約翰藍儂少年時代》,以及加拿大樂團Broken Social Scene的電影《約她去看崩世光景》,年底上映的《創:光速戰記》則是法國電子巨星Daft Punk護航的精彩之作。(boyethAn)

滾石唱片三十歲了,其他獨立搖滾廠牌卻仍再夭折


如果你曾在這三十年間涉入台灣的流行音樂,那麼讓小巨蛋官方恨得牙癢癢的精采演出,無疑是令人感動的,這個見證著台灣民謠成長茁壯,一開始只有六個人的唱片公司,在五大國際唱片公司的包夾下,歷經了台灣唱片產業的興衰,啟蒙了無數音樂人和樂迷,許多夢想和廠牌在它身旁奮起,又再它身旁倒下,如今它仍豎立。雖然用更嚴苛的角度來審視,不免有過度流行化和大眾化的疑慮,但不管如何,滾石儼然就是台灣音樂的一個里程碑。

「Indie」和「Alternative」的概念比滾石還要年輕,但它們象徵著搖滾的力量,鼓鼓的口袋只裝著理想,但就有可能改變整個音樂環境,而獨立廠牌在這些理想中扮演催生者的角色,貫徹著樂風與理想,讓旗下樂團彼此影響或砥礪,不少充滿勇氣的台灣廠牌創立者也朝著這個方向努力,只是台灣的音樂環境越來越荒蕪貧瘠,不論用多少的理想與勇氣灌溉都不會發芽,許多優秀的獨立樂團唯一活下去的希望就是加入主流大廠。而反觀對岸大陸、隔洋的日本,甚至是東南亞都已擁有許多享譽國際的廠牌,台灣卻仍再原地踏步,或許這裡本來就是沙漠,你只能期待奇蹟般的大雨。(海德)

Myspace沒有統治世界,數位時代的音樂也沒有革命

當年Myspace剛崛起的時候,幾個媒體大膽預言,2010年時,Myspace將會變成全世界最大的廠牌,實體廠牌與通路都會因為它而萎縮,甚至明言Myspace將會壟斷所有的社群網站,如今看來都已經是可愛的南柯一夢。就算是面對當今網路社群的霸主Facebook,再也沒人敢大膽預測能為音樂產業帶來什麼樣革命性的影響,音樂業界似乎已經在數位時代達成了某種恐怖平衡,而呈現停滯不前的狀態,沒有太多樂團敢擺出如同Radiohead那般豪氣干雲的「捐獻箱」來販賣自己的作品,也很少樂團心甘情願地讓人免費下載心血結晶,CD這個恐龍依然活躍,而黑膠唱片這個三葉蟲卻有復活的跡象。

但是盜版與智產權的爭議仍然未消,唱片產業臉色慘白面對這場看似永無止境的蕭條,同時打擊犯罪越也不遺餘力,但仍阻止不了貪婪自私的人性,許多媒體言之鑿鑿、甚至不惜模仿納粹口吻的「最終解決辦法」並沒有發生,樂迷與唱片公司這對歡喜冤家,吵架和愛慕的模式,仍脫離不了幾年前的老掉牙台詞,彷彿這是維繫彼此關係的最低限度妥協,但是我們在瞬息萬變的數位洪流底下,唯一學到的真理就是:「沒有不變的真理。」這場冷戰可能在明天結束,但希望不是任何一方遭到毀滅。(海德)


走過金融風暴、火山噴發等低潮,聽見脫繭而出的北歐「冰島」音樂新氣象

走過2008年底以降的金融、破產風暴,以及敲響世界「末日」的警鐘--「火山噴」;看似滿目瘡痍的北歐國度「冰島」,曾經從漁夫搖身變成銀行金融家的傳奇,或許已不再是茶餘飯後為人津津樂道的話題,取而代之的恐怕是他們最引以為傲的天然資產「音樂」。常言道,北歐作為英倫乃至西歐音樂體系的「地下烏托邦」;從Bjork到Sigur Rós ,總在沒有預期的情況下,帶來令人深刻、動容的音樂震撼!總結過去十年,北歐音樂的代表性樂團Sigur Rós ,無疑是歌迷們所獲取的最大資產之一。邁向新的Decade,北歐音樂的最大新聞由Sigur Rós 主唱Jonsi的個人單飛首作《Go》揭開序幕;而這張結合眾多流行音樂界出色的音樂工作者共同打造的唱片,打破了人們對於冰島音樂的既定印象,對Jonsi個人而言也是一次音樂創作上的跨越。此外,這一年訪台演出的音樂單位中,Europe、Kings of Convenience以及Olafur Arnalds、pg.lost等北歐老中青三代代表已是北歐音樂的歷年之最。而這一個美麗的巧合,給了我們一個零距離接觸北歐音樂的機會。Olafur Arnalds跨越了流行與古典音樂的生死線,令兩者之間的關係不再是對立;曾經以「新民謠運動」掘起的Kings of Convenience,則讓我們忘情醉心於Sigur Rós 與pg.lost之外,另一種輕鬆、悠然與和諧的音樂氣象。(boyethAn)


失望的一個十年?

搖滾樂界最常用Decade,也就是一個十年來當成評斷音樂世代的格式,每逢十年各種各樣的選輯、榜單、專題討論都會如雨後春筍般的冒出頭來,但不論你把 2000-2009或是2001-2010當成一個十年,這一類的報導與文章在這個Decade似乎都異常地稀少罕見,原因很簡單:音樂品質的匱乏。

不遠的十幾年前,當有人開始替九零年代蓋棺論定時,不少媒體就抱怨這些音樂(不管是Grunge、Alternative還是Brit-pop等)跟八零年代的風華絕代相比,有些都是垃圾。萬一這些尖酸刻薄的「品味人士」聽到這個十年的音樂,可能會氣到搬出斷水流大師兄的名言:「不不,我不是針對你,我是說在座的各位都是垃圾。」當人們已經厭倦了搖滾英雄,受夠了席捲世界的音樂風潮,恨透了學長老是先把學妹挑走(喔,抱歉,是先把創意用光),復古與復興變成這個Decade既美麗又尷尬的關鍵字,雖然可以解讀成重製回憶中的浪漫,但也代表著創意一定程度的枯竭。

網路與數位的盛行讓更多風潮樂派來得快但去得也快,許多連墓誌銘都來不及寫就已下葬腐爛,若要試著歸納這個搖滾世代,將是絮絮叨叨、毫無章法的嘆息。貴古賤今的壞習慣已經不能替這個十年自圓其說,再搭配整體蕭條失序的唱片業,對於下一個十年的寄望期待,也逐漸淡薄黯淡起來。或許沒多久我們會變成黑暗時代裡活在羅馬古蹟中的遺族,眼中祖先宏偉的建築,那些原本被視為理所當然的美好與綺麗,早就已是不世出的奇蹟。(海德)


告別、回歸,與展望


就在執筆撰寫這篇2010年度音樂事件回顧的同時,得知了前英國Art Rock樂隊Japan的貝斯手Mick Karn癌症辭世的消息,這不禁令我聯想起兩位2010年辭世的音樂人,美國低傳真傳奇獨立樂隊Sparklehorse靈魂人物Mark Linkous以及英國新進Synthpop樂隊
OuEst Le Swimming Pool主唱Charles Haddon;無論以什麼樣的形式告別了我們,心中仍覺得一陣稀噓!去年剛好又適逢英國搖滾巨星、前「披頭四」主唱John Lennon辭世30週年,「死亡」突然成了生命不能承受之輕。2010年有人告別,也有人熱烈回歸,而我們最熟悉的英國Britpop主唱Jarvis Cocker所屬的Pulp樂隊在年底時宣示了他們的回歸;無獨有偶的是2009年差不多的時間裡,英國音樂週報NME也刊登出了Blur主唱Damon Albarn與吉他手Graham Coxon摒棄前嫌帶著樂隊回歸並展開一連串巡演的消息。樂團與音樂夥伴上的分分合合,也因為實在讓人看不清而成為茶餘飯後津津樂道的話題。而2009年曾經訪台演出的英國Britpop盛世另一巨星Oasis,同年裡Noel宣佈離開樂隊,十二月間更公佈將以Beady Eye為名義重新出發,推出過兩張單曲後,新專輯也已經定於今年二月面世。2010年另外一個重大的新聞則是Richard Ashcroft在和The Verve樂隊第三度不歡而散後,前往美國發展並組成RPA & The United Nations of Sound、推出同名新專輯,引來TheVerve歌迷兩極化的反應。然而真正算得上是2010年最重大的回歸,當屬New Wave經典名團Roxy Music兩位戰友Brian Eno以及Bryan Ferry;兩老先後推出闊別多時的全新大碟《Small Craft On A Milk Sea》與《Olympia》均施展其大師級的音樂風範,就連參與錄音的客席班底也同樣都是一時之選。

2010年有老藝人回歸,同樣也有音樂類型的回歸。開春第一彈來自英國曼城、被譽為是「21世紀New Order」的Indie-Dance新貴Delphic首張大碟《Acolyte》率先登場;Indie-Dance這個源自於1980年代英國曼徹斯特的音樂現象,延續到了21世紀的今天,仍藉由Electroclash、New Rave等類型週而復始與推陳出新。而另一支同樣來自英國曼城,和Delphic同樣受到BBC Sound Of 2010名單所期待的新秀Everything Everything,這一年算是被低估了。Indie-Dance之外,Lo-Fi/Noise Rock/Pop在2010年的表現可說是暗潮洶湧;No Age、Male Bonding、Girls Name以及Zola Jesus,甚至這個月訪台演出的Deerhunter,在2010年紛紛祭出新作投入撕殺。而對於熱衷80年代Synthpop音樂的樂迷可能會關注到的Chillwave發展,Toro Y Moi、Neon Indian以及Memory Tape皆有新作面世;而Ariel Pink的《Before Today》無疑2010年的首選佳作。電子音樂方面,倫敦品牌Warp旗下的Flying Lotus依舊是帶動Experimental Hip-Hop的最佳示範;Dubstep這個藉由Dub、Grime與2-Step發展出來的音樂形式,則在Benga、Skream以及Artwork三位製作人合體後的Magnetic Man達到高峰。Dubstep不獨於倫敦南邊的Croydon蔚為風潮,昔日Trip-Hop金三角Massive Attack的家鄉Bristol發展出屬於自己的Dubstep形態。在BBCSound of 2011年的名單上,來自倫敦的青年製作人James Blake,被譽為是Post-Dubstep的接班人,也是今年備受期待的新人之一。一向力捧新人不遺餘力的NME,近日推出的「Bands of 2011」名單,一個個「生鮮」的音樂名字,就看歌迷平常有沒有認真作功課了。作為一個全新Decade的開端,2010年總體而言,是既令人興奮、激情又令人感到些許失落的一年,正如六月間登場的南非世界盃足球賽一樣撲朔迷離
、讓人難以預期。(boyethAn)


Kanye West

自2009年九月在MTV Video Music Awards於Taylor Swift領獎時上台「亂入」,嘻哈天王Kanye West的新聞便沒斷過。2010年夏天入侵Twitter,以個人帳號掀起網路波瀾,也披露許多即將發表的新歌,十月則在新專輯問世前推出三十五分鐘的短片《Runaway》做為暖身。不出眾人意料,第五張大碟《My Beautiful Dark Twisted Fantasy》橫掃銷售榜,也在英美兩地的年終評選一枝獨秀。說Kanye West是2010年的話題人物應不為過,影響力連美國現任總統歐巴馬與卸任總統小布希都得透過媒體隔空和他「交換意見」。
(陳德政)


Trent Reznor

工業大團Nine Inch Nails於2009年完成暫別樂團的巡迴Wave Goodbye,主腦Trent Reznor閒不下來,2010年四月宣佈和妻子Mariqueen Maandig及多張Nine Inch Nails專輯的製作人Atticus Ross共組新團How To Destroy Angels,並於六月發表收錄六曲的首張同名EP讓樂迷免費下載。同一時間也和Atticus Ross共譜奧斯卡大熱門《社群網戰》(The Social Network)的原聲帶,堪稱2010年的風雲老將。(陳德政)


Weezer

對許多新世代樂迷,Weezer已算過去式,他們的2010年卻過得相當熱鬧。先是結束與舊東家Geffen長達十六年的合作關係,在獨立廠牌 Epitaph出版第八張專輯《Hurley》。此專輯延續過去幾張Weezer專輯的荒誕封面,使用的是同樣在2010年告終的熱門影集《LOST檔案》的演員Jorge Garcia的照片,他在劇中的綽號就叫Hurley。Weezer也重發1996年的經典專輯《Pinkerton》,並於十一月底的現場重新演繹整張《Pinkerton》與首張同名專輯,也就是俗稱的「The Blue Album」。許多Weezer的舊樂迷對樂團的新方向卻興趣缺缺,希望他們告老還鄉,別再糟蹋過去聲譽,便有樂迷在網路發起募集一千萬美元給樂團,好讓他們「安心解散」的活動。那麼現在已募集到多少錢了呢?好像也沒有人知道。(陳德政)


Matador

紐約傳奇名廠Matador於2010年歡度二十一週年,一來出版包含六張CD與印有廠牌Logo的撲克牌籌碼的套裝選輯,也於十月初在賭城拉斯維加斯舉辦慶祝演唱會,陣容包含廠牌歷史上的名將:Yo La Tengo、Sonic Youth、Belle & Sebastian、Cat Power、
Spoon與Liz Phair等。最具話題的是2010年重組的Pavement與Guided By Voices也名列其中,Guided By Voices不僅是解散多年後首度聚首,重現的更是90年代中期的經典陣容。(陳德政)


John Lennon

若約翰藍儂仍在世上,他會在2010年十月九日歡度七十大壽。然他已不在,2010年十二月八日是他遇刺三十週年忌日。凶手Mark David Chapman獲得假釋的申請第六度被駁回,遺孀小野洋子則帶回Plastic Ono Band,讓兒子Sean Lennon入團成為新的一員,唱片
公司也替藍儂出版一套十一片裝的生涯回顧選輯,雖然類似的選輯過去早已出過。環顧我們身處的世界,似乎讓藍儂失望了。許多人都想問,若他還在世,高齡七十的他會做什麼事來捍衛正確的價值和理想?我們永遠不會有答案了。(陳德政)

(本文刊載於破周報復刊645期)


上一篇:甜梅號

下一篇:演唱會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