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0-28 01:34:58Costaj
一個小序
(這編文章寫在九月初, 算是我無聊之作, 我決定以它作一個序, 讓大家看看我為何會到了丹麥這個鬼地方。)
二零零四年八月二十二日, 我坐著泰航的波音七四七, 飛到丹麥作交留生, 從此結束了忙碌的Year 2生涯, 以及結束了忙碌的會計工作, 我盼望Year 3是我享受人生的日子, 希望活在丹麥, 看看人生的另一面。
其實我也不知為何會到了丹麥這個地方, 但北歐由始至終都吸引著我。
在Form 1的時候, 我十分愛看Atlas (地圖集), 我十分愛看地名, 斯拉夫地區的地名有很多nov, vsk之類的東西, 而德國地區則有很多en, berg, burg作尾, 北歐的地名有很多的borg作尾, 其字母有很多古靈精怪, 那是我最初認識北歐的時候。再留意北歐的其他數據, 才發現原來北歐的經濟(人均生產總值), 教育(文盲多少)的質素是那麼好的, 人均壽命也十分長, 排名是十名內的, 當時想, 住在那地方也真幸福。
我自少很喜歡歷史, 即使我不是文科生, 我也有留意歷史; 在中二時的歷史課, 中世紀的內容不太夠深入, 我曾經翻查其他歷史故事書, 看看歐洲的中世紀是如何如何, 結果給我看到了一個很得意, 好陌生的名字, 維京人, 我聽過北京人, 但就是未聽過維京人! 細看之下, 原來維京人(Viking)就是指中世紀的北歐人, 原來北歐時古代的海盜國, 四處搶掠, 但也做就了不少長征的路線; 原來第一批到達美洲的外地人不是15世紀的哥倫布艦隊, 而是維京人, 他們早在十一世紀到達北美洲加拿大東部建立殖民地, 但不知為何在十三世紀離開了北美洲。Viking Voyage似乎吸引了我, 我對北歐的印象則跟深刻。
在Form 6的時候, 我們要做中文個人短講, 就是這樣, 老師叫我們自選一個題目, 當時也不知為何我選了 北歐作題目, 我介紹了北歐這個地方, 說它的歷史, 人民, 經濟等, 最後我總結北歐是人間樂土, 老師同意, 但他給了我一個資料提供, 就是北歐的自殺率十分高, 我打了個突, 他說活在北歐十分無聊, 加上冬天長, 日短夜長, 所以當地人民容易抑鬱, 故此自殺率很高。
到了Year 2, 我感受到自己快要投身社會工作, 現在十分重視語文, 尤其英語及普通話; 加上我想看一看香港以外的環境, 感受一下其他地方的文化; 大學的生涯只有三年, 我不想只有三年便完結大學的生涯, Year 1及Year 2第一個Sem的大學生涯是搞活動, Year 2第二個sem及Year 3則是關心學業以及積極搵工, 累績工作經驗; 那麼, 我沒有了休息, 自由思考的時間, 踏進社會 (香港的商業化社會), 便是不停的幹, 永無止竟, 很快人便會變成機器; 我想如果經濟上有能力, 我想作一個交流生, 希望可以練好英文, 以及做一個voyager, 尋求人生的另一面; 風險很大, 回報也很高, 希望我受得起。
由於我的英文不濟, 結果要到美國, 加拿大等國家, 機會渺茫, 故此我唯有選擇歐洲地區; 最初有一點擔心歐洲地區的人不能說英文, 眾所周知, 法國人不愛說英文, 德國人西班牙人英文差; 但聽說北歐人的英文十分流俐, 不知是不是國力不強(其實只是鋒芒不露), 人口少, 地緣政治的關係吧, 他們有很多人(丹麥有近80%, 瑞典像是72%)都懂得英文; 就是這樣, 我放心到北歐搏一博。另外, 上年去瑞典的那位同學說北歐的環境是一流, 從照片看可見北歐人少地多, 可說是和香港相反, 香港是一個石屎森林, 但北歐有很多自然奇觀, 建築不像香港的Skyscraper, 而是古老的建築, 只有四五層的建築。似乎這樣的環境很不錯, 很想體驗一下這種逍遙自在的環境。
選擇Exchange Programme也像選擇Jupas一樣, 我選擇瑞典的學校作first 4 choices, 另外加拿大的多倫多大學作First 5 choices, 然而丹麥的大學則放在第七個choice, 當時主要Focus在瑞典, 故此沒有怎樣留意丹麥, 由於我在Interview的成績只熟一般, 故此其實我是有一點擔心可不可以去到Exchange Programme, 莫說能否去到北歐吧。
最後出來的結果是, 瑞典我就去不到了, 但是我就派到Denmark的Technical University of Denmark, 這是一間理工大學。上到大學, 我算是半個理科學生, 雖然出來工作, 很大可能會在商業社會工作, 但是我總有一些數理的底, 希望我也能夠讀到一些數理的科目吧。丹麥也是北歐國家, 語言文化和瑞典也應參不多吧, 說不定我很容易去瑞典。 (沒錯, 瑞典的Malmo就在丹麥的Copenhagen隔離, 比丹麥的Jutland更近)
最後, 我接受了這個選擇, 去丹麥作交流生去了。
二零零四年八月二十二日, 我坐著泰航的波音七四七, 飛到丹麥作交留生, 從此結束了忙碌的Year 2生涯, 以及結束了忙碌的會計工作, 我盼望Year 3是我享受人生的日子, 希望活在丹麥, 看看人生的另一面。
其實我也不知為何會到了丹麥這個地方, 但北歐由始至終都吸引著我。
在Form 1的時候, 我十分愛看Atlas (地圖集), 我十分愛看地名, 斯拉夫地區的地名有很多nov, vsk之類的東西, 而德國地區則有很多en, berg, burg作尾, 北歐的地名有很多的borg作尾, 其字母有很多古靈精怪, 那是我最初認識北歐的時候。再留意北歐的其他數據, 才發現原來北歐的經濟(人均生產總值), 教育(文盲多少)的質素是那麼好的, 人均壽命也十分長, 排名是十名內的, 當時想, 住在那地方也真幸福。
我自少很喜歡歷史, 即使我不是文科生, 我也有留意歷史; 在中二時的歷史課, 中世紀的內容不太夠深入, 我曾經翻查其他歷史故事書, 看看歐洲的中世紀是如何如何, 結果給我看到了一個很得意, 好陌生的名字, 維京人, 我聽過北京人, 但就是未聽過維京人! 細看之下, 原來維京人(Viking)就是指中世紀的北歐人, 原來北歐時古代的海盜國, 四處搶掠, 但也做就了不少長征的路線; 原來第一批到達美洲的外地人不是15世紀的哥倫布艦隊, 而是維京人, 他們早在十一世紀到達北美洲加拿大東部建立殖民地, 但不知為何在十三世紀離開了北美洲。Viking Voyage似乎吸引了我, 我對北歐的印象則跟深刻。
在Form 6的時候, 我們要做中文個人短講, 就是這樣, 老師叫我們自選一個題目, 當時也不知為何我選了 北歐作題目, 我介紹了北歐這個地方, 說它的歷史, 人民, 經濟等, 最後我總結北歐是人間樂土, 老師同意, 但他給了我一個資料提供, 就是北歐的自殺率十分高, 我打了個突, 他說活在北歐十分無聊, 加上冬天長, 日短夜長, 所以當地人民容易抑鬱, 故此自殺率很高。
到了Year 2, 我感受到自己快要投身社會工作, 現在十分重視語文, 尤其英語及普通話; 加上我想看一看香港以外的環境, 感受一下其他地方的文化; 大學的生涯只有三年, 我不想只有三年便完結大學的生涯, Year 1及Year 2第一個Sem的大學生涯是搞活動, Year 2第二個sem及Year 3則是關心學業以及積極搵工, 累績工作經驗; 那麼, 我沒有了休息, 自由思考的時間, 踏進社會 (香港的商業化社會), 便是不停的幹, 永無止竟, 很快人便會變成機器; 我想如果經濟上有能力, 我想作一個交流生, 希望可以練好英文, 以及做一個voyager, 尋求人生的另一面; 風險很大, 回報也很高, 希望我受得起。
由於我的英文不濟, 結果要到美國, 加拿大等國家, 機會渺茫, 故此我唯有選擇歐洲地區; 最初有一點擔心歐洲地區的人不能說英文, 眾所周知, 法國人不愛說英文, 德國人西班牙人英文差; 但聽說北歐人的英文十分流俐, 不知是不是國力不強(其實只是鋒芒不露), 人口少, 地緣政治的關係吧, 他們有很多人(丹麥有近80%, 瑞典像是72%)都懂得英文; 就是這樣, 我放心到北歐搏一博。另外, 上年去瑞典的那位同學說北歐的環境是一流, 從照片看可見北歐人少地多, 可說是和香港相反, 香港是一個石屎森林, 但北歐有很多自然奇觀, 建築不像香港的Skyscraper, 而是古老的建築, 只有四五層的建築。似乎這樣的環境很不錯, 很想體驗一下這種逍遙自在的環境。
選擇Exchange Programme也像選擇Jupas一樣, 我選擇瑞典的學校作first 4 choices, 另外加拿大的多倫多大學作First 5 choices, 然而丹麥的大學則放在第七個choice, 當時主要Focus在瑞典, 故此沒有怎樣留意丹麥, 由於我在Interview的成績只熟一般, 故此其實我是有一點擔心可不可以去到Exchange Programme, 莫說能否去到北歐吧。
最後出來的結果是, 瑞典我就去不到了, 但是我就派到Denmark的Technical University of Denmark, 這是一間理工大學。上到大學, 我算是半個理科學生, 雖然出來工作, 很大可能會在商業社會工作, 但是我總有一些數理的底, 希望我也能夠讀到一些數理的科目吧。丹麥也是北歐國家, 語言文化和瑞典也應參不多吧, 說不定我很容易去瑞典。 (沒錯, 瑞典的Malmo就在丹麥的Copenhagen隔離, 比丹麥的Jutland更近)
最後, 我接受了這個選擇, 去丹麥作交流生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