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3-14 22:00:16貓小可
文學稀薄的年代
閱讀過許多版本的中國文學史,會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
基本上,中國歷朝歷代的文學土壤非常豐厚,從詩經楚辭開始,幾乎每一個朝代都有其獨特的文體與風格,我們通常會在朝代之後冠上文體,明確一點例如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就連春秋戰國也有尚書國語、諸子散文、魏晉南北朝有曹氏父子引領健安文學,有擬古、有玄談、有文學批評、有宮體詩,近代五四之後白話文運動,文學更是深入民間,即使是對岸那對文化界來說簡直是血洗煉獄的悲慘文革十年,也還有樣版文學撐著,在文學史記載中不至沉寂,只是中國還是有一個沒有文學的朝代,秦朝。
每一本中國文學史,都從先秦文學直接跳到漢朝,講完了詩經楚辭春秋尚書左傳國語戰國策諸子散文,下一章一定就是兩漢文學,文學史從先秦跳到兩漢,整個秦朝,被略而不述。
上網辜狗了一下,辜狗到一本書叫做《秦漢文學編年史》,只是在秦朝這個分類下面卻耐人尋味地加上了「或者擴大來說,文化運動。」這句話。
也就是說,秦朝不是沒有文學,但是文學氣氛非常稀薄,稀薄到沒辦法在中國漫長的文學歷史上,得到像樣版小說那樣至少值得記上一筆的一席之地。
多有趣,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帝國,第一個綜合三皇五帝之稱而自稱為皇帝的君王,第一次車同軌書同文展現出強硬但效果絕佳的民族融合,第一個終止了諸侯兼併行郡縣制的王朝,竟然只有兩個皇帝,維持短短四十幾年,並且,還沒有留下任何文學記錄。
當然秦朝統治時間相當短也是原因之一,但是最主要的原因,想當然耳,還是秦始皇焚書坑儒。
《國語》裡《召公諫弭謗》說道:「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
我想秦始皇大概只讀了前兩句就斷章取義,沒看到後面三句。
這點讓我大大思考了一下。
我想他是害怕吧!半生戎馬打下整片江山,想要做穩帝位最快速見效的方法,當然就是採法家之言,嚴刑峻罰,保證收效。
台灣有句俗語說:「嚴官府,出厚賊。」
在一段政事紊亂、征戰頻繁的年代結束後,人民最需要的就是修養生息,這時候力行嚴刑峻罰,無疑是飲鴆止渴,喝得越多,死得越快。
反觀漢朝的君主就聰明許多,漢初實行黃老治術,全力休養生息,然後武帝這奸詐(或說手段利害?)的皇帝就開始獨尊儒術,把士人變成一群僵硬死板的腐儒,腦子裡只有忠君愛國不知變通,講話也許難聽了點,但是忠心耿耿是不用懷疑的。
從古至今文人跟皇帝,一直有很微妙的情結,互相處於角力狀態,急躁一點(或說笨一點?)的就焚書坑儒或者大興文字獄,聰明一點的就推行某種學術思想或者改變取士制度操縱文人思考方向,更聰明一點的就禮賢下士廣開諫言之道直接綁住文人的心,讓文人對君王赴湯蹈火在所不辭,一方面利用文人的學養以治天下,另一方面自己也成為流芳百世的英明君主。
所以綜觀歷史,說是文人掌控了中國歷史的推演也不奇怪。
反觀現在的社會,人文氣息薄弱,太多人不讀書,許多出版社如風中殘燭搖晃搖晃,一不小心就會熄滅,言情小說、網路小說、純搞笑沒營養的文學充斥市面,我沒說沒營養的文學作品沒有其存在價值,但是存在太多把國人腦袋帶向終止思考的狀態畢竟不是件好事。然後文學變成綜藝,把讀者養成一群沙發馬鈴薯(<---自己翻成英文謝謝),每天在腦袋停止思考的狀態囫圇吞下文字然後哇哈哈笑一笑或者掬幾滴綜藝式的淚水,然後呢?
我真的很擔心我們國家的未來,國之將亡必有妖孽,如今妖孽已現(還是一家子妖孽),現在的總統有沒有撥亂反正的功力?上行下效在這個年代做起來太難,尤其那一家子妖孽又分化了族群,在國民腦袋裡埋下暴民的因子,我們的文化產業,我們的文學,簡直就在黑色汪洋中載浮載沉,呼吸著稀薄的空氣跟在位者喊救命。這些微弱的嘶鳴能傳達到在位者耳中嗎?
直到現在他的表現可圈可點,我也明白國家之事糜爛至此,改革沒有辦法這麼立竿見影,既然非一朝一夕之功,那麼就靜觀其變吧!看看一個人的力量,能改變多少。
基本上,中國歷朝歷代的文學土壤非常豐厚,從詩經楚辭開始,幾乎每一個朝代都有其獨特的文體與風格,我們通常會在朝代之後冠上文體,明確一點例如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就連春秋戰國也有尚書國語、諸子散文、魏晉南北朝有曹氏父子引領健安文學,有擬古、有玄談、有文學批評、有宮體詩,近代五四之後白話文運動,文學更是深入民間,即使是對岸那對文化界來說簡直是血洗煉獄的悲慘文革十年,也還有樣版文學撐著,在文學史記載中不至沉寂,只是中國還是有一個沒有文學的朝代,秦朝。
每一本中國文學史,都從先秦文學直接跳到漢朝,講完了詩經楚辭春秋尚書左傳國語戰國策諸子散文,下一章一定就是兩漢文學,文學史從先秦跳到兩漢,整個秦朝,被略而不述。
上網辜狗了一下,辜狗到一本書叫做《秦漢文學編年史》,只是在秦朝這個分類下面卻耐人尋味地加上了「或者擴大來說,文化運動。」這句話。
也就是說,秦朝不是沒有文學,但是文學氣氛非常稀薄,稀薄到沒辦法在中國漫長的文學歷史上,得到像樣版小說那樣至少值得記上一筆的一席之地。
多有趣,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帝國,第一個綜合三皇五帝之稱而自稱為皇帝的君王,第一次車同軌書同文展現出強硬但效果絕佳的民族融合,第一個終止了諸侯兼併行郡縣制的王朝,竟然只有兩個皇帝,維持短短四十幾年,並且,還沒有留下任何文學記錄。
當然秦朝統治時間相當短也是原因之一,但是最主要的原因,想當然耳,還是秦始皇焚書坑儒。
《國語》裡《召公諫弭謗》說道:「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
我想秦始皇大概只讀了前兩句就斷章取義,沒看到後面三句。
這點讓我大大思考了一下。
我想他是害怕吧!半生戎馬打下整片江山,想要做穩帝位最快速見效的方法,當然就是採法家之言,嚴刑峻罰,保證收效。
台灣有句俗語說:「嚴官府,出厚賊。」
在一段政事紊亂、征戰頻繁的年代結束後,人民最需要的就是修養生息,這時候力行嚴刑峻罰,無疑是飲鴆止渴,喝得越多,死得越快。
反觀漢朝的君主就聰明許多,漢初實行黃老治術,全力休養生息,然後武帝這奸詐(或說手段利害?)的皇帝就開始獨尊儒術,把士人變成一群僵硬死板的腐儒,腦子裡只有忠君愛國不知變通,講話也許難聽了點,但是忠心耿耿是不用懷疑的。
從古至今文人跟皇帝,一直有很微妙的情結,互相處於角力狀態,急躁一點(或說笨一點?)的就焚書坑儒或者大興文字獄,聰明一點的就推行某種學術思想或者改變取士制度操縱文人思考方向,更聰明一點的就禮賢下士廣開諫言之道直接綁住文人的心,讓文人對君王赴湯蹈火在所不辭,一方面利用文人的學養以治天下,另一方面自己也成為流芳百世的英明君主。
所以綜觀歷史,說是文人掌控了中國歷史的推演也不奇怪。
反觀現在的社會,人文氣息薄弱,太多人不讀書,許多出版社如風中殘燭搖晃搖晃,一不小心就會熄滅,言情小說、網路小說、純搞笑沒營養的文學充斥市面,我沒說沒營養的文學作品沒有其存在價值,但是存在太多把國人腦袋帶向終止思考的狀態畢竟不是件好事。然後文學變成綜藝,把讀者養成一群沙發馬鈴薯(<---自己翻成英文謝謝),每天在腦袋停止思考的狀態囫圇吞下文字然後哇哈哈笑一笑或者掬幾滴綜藝式的淚水,然後呢?
我真的很擔心我們國家的未來,國之將亡必有妖孽,如今妖孽已現(還是一家子妖孽),現在的總統有沒有撥亂反正的功力?上行下效在這個年代做起來太難,尤其那一家子妖孽又分化了族群,在國民腦袋裡埋下暴民的因子,我們的文化產業,我們的文學,簡直就在黑色汪洋中載浮載沉,呼吸著稀薄的空氣跟在位者喊救命。這些微弱的嘶鳴能傳達到在位者耳中嗎?
直到現在他的表現可圈可點,我也明白國家之事糜爛至此,改革沒有辦法這麼立竿見影,既然非一朝一夕之功,那麼就靜觀其變吧!看看一個人的力量,能改變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