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2-14 18:32:28九十九我魔

〈學習不間斷的聆聽〉

  在Tony Hillerman那組卓越而擁有深刻人文的納瓦荷警探小說裡,除了對美國原住民文化(特別是納瓦荷)漫長而持續的觀察與紀錄外,默真正感動的是──打從心底溶入那從未以眼目以五感觸濡的風土──在對話之間於沉默的凝注感。那份絕不打斷他人話語的態度所展現的耐性與從容。彷彿人類最真實且不可動搖的語言空隙裡,真正值得徹底尊重的就是靜默。

  島國裡,一般鼓賀的都是盡可能把自己的聲音用力說出來,於是有了各式各樣的競賽與及網路發表的虛擬王土(這麼多這麼多的管道,彷彿不說自己是什麼人就會失去對自己的認知似的),誰都可以盡情的說,盡情的對這個世界呼喊,誰都可以當老大、當自己的神,即便也許根本沒有人在聽。說話時也是,誰都想快快地讓對方聽到自己想表達的(以致於不耐煩聽到對方的聲音且屢屢打斷對方的意見),然後最好是無異議的全盤接受,至於是否真的被瞭解就倒還是其次了。需要的不過就是認可,和快速通行(日本漫畫裡頭常見「要征服世界」的人物總是能那麼輕易地攀越各種邊界豈非「精神速食」的形象便利化)。其他的,怎麼樣都好。

  但在傳統與現代、城市與羊圈等等有所背悖的位置之上,持續在困惑中前進的喬‧利風與吉米‧契,都各自在自己的迷霧裡,各自用自己的清醒,面對部落的說話的神、噙敵、皮行者、凱歐狼等等神祇與巫術交錯的繁複風景以及文明社會的謀殺與犯罪,然後企圖找回自己的均衡和諧。在那些辦案過程(通常還摻雜著Hillerman卓越深闢的文化解讀),真正讓兩名警探進入事件核心的,往往是他們高度包容的傾聽與等待。

  一如Lawrence Block的馬修‧史卡德在城市巷道在酒館裡的探聽,在各式各樣的故事與線索間摸索推敲出真相的幽微之處。善於聆聽的,或許也善於訴說。所以在冷硬犯罪小說的嫡傳裡,有馬羅有陸亞傑等等跟心理醫生沒兩樣的私探誕生。抑或者《黑暗的左手》中真力‧艾在預言堡與寂靜為伴的生活,在清晰的靜默裡逐漸逼向自己的孤獨與奇妙的雙性生命,且認知了格森星獨特的文化風貌。這樣子的聆聽,不知何時開始,居然是難能可貴的了。於是乎《悲情城市》中梁朝偉的啞巴姿態在眾多叫囂裡顯得多麼純摯美好,即使有些笨拙,都還隱隱的有個靜樸的什麼讓人動容著。

  在而今沉默一如糞土的年代之中,那麼多人都要歌唱,那麼多人都要咆嘯,那麼多人都要天下知,那麼多人都要當威風凜凜的獅子,宰制、切割、佔據詮釋權,向外蠶食式的,即便內在已然荒蕪了,就像是《紀子,出租中》妹妹的吶喊,大家都要當獅子,那麼誰要當兔子呢?

  聆聽,是調適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並不只有想訴說,並不只想肯定自己,以致急於否定他人。安靜,並非軟弱的並非默許的,而是一種深度的沉潛,是反覆內省與其他事物的關係,是完全的孤絕以後重新對世界開放。沉默是進出自己也是進出世界的美麗姿態。因此,利風與契他們不急,沒什麼好急的不是嗎?他們被迫在白人強暴權力下長走與犧牲的納瓦荷歷史與傳統和嚴苛的地理環境,促使、教導著他們更有耐性地去傾聽自己、去傾聽世界,並做出妥當合宜的微調,以便重新回到他們稱之為荷佐(與天地達成身心和諧)的狀態裡。不急,不必急的。

  真正重要的事物都源自於等待都源自於漫長的試煉。

  以是,張惠菁甚至為自己訂下靜默日的規矩,以向著自己內在的孤寂,尋找那些城市裡不被相信的事的紋路不是?以是,《走出寂靜》聾啞父親最後還是接受了女兒在音樂領域的飛翔,即便他生理上聽不見,但他聽見更可貴的美麗不是?以是,安哲羅普洛斯總是透過徐緩而悠長的鏡頭展演悲鬱的人間風景(《尤里西斯生命之旅》的戰亂中、在大霧裡還有一群年輕人自發地在停戰時演奏著音樂,像是要對世界張開渴望和美好的手),想必他聽見了時代甚至時間的聲音不是?

  真正的美麗難道不是由傾聽而來?難道不該學習著不截斷他人發言的,學習著不間斷的聆聽,以理解更多的美麗事物或者真實?難道不該?!

Liz 2008-02-15 11:56:15

喜爱第六段对于&quot聆听&quot安静&quot沉默&quot的定位
魔真是饱览群书呵 :)

版主回應
L

哈,也謝妳的美言。(包括左右護法一事)
因為笨拙於人辭哪…只得透過閱讀來認知。

2008-02-19 23:3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