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8-25 18:57:21徐淑萍

學習獨立

開始用「被寵壞的孩子」這個視框看自己,
我才發覺自己,沒有在環境裡,學會獨立。

我太愛「抱怨」了。

我抱怨外在環境不夠好,
抱怨家裡不夠溫暖,疏遠隔閡,
抱怨教育體制讓我困惑受苦,
甚至抱怨自己,為什麼成績比別人好,
如果我笨一點,也許就不會這麼多衝突。

在最近的電影裡,常看到,在面對與環境的衝突時,孩子不畏環境,而在環境中,也長出了自己很不同的特質。

《想飛的鋼琴少年》,一個高智商的天才兒童,同時也是極有天份的音樂家,承受母親過度的期待,而悶悶不樂;祖父問他將來想做什麼,他一點也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麼,對一切都感到無趣。祖父說,當不知道要做什麼時,就讓自己失去一些能力,說完,隨手把頭上的帽子,往遠處一擲,帽子越過湖面,落在對岸的草地上。男孩假裝從高樓蹤下,而失去了所有的天賦異秉,恢復成一個正常的兒童所擁有的正常能力。在別人面前,他假裝自己是一個正常的小孩,和同齡的孩子上同樣的學校;但他在另處,別人看不見的地方,繼續彈著他喜歡的琴,他創造出一個空間,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不被別人的期望擺佈影響。
最後,他用他的高能力,分析股市行情,在祖父經濟困難時,賺取鉅額財富,為祖父實現了飛行的夢想,為家人挽回了瀕臨破產的頹勢。
他用他的方式,要到了一個,他想要的空間。

相對於過去所看的《鋼琴師》,很不一樣的故事。這個故事,倒是說一個有天份的音樂家,童年時,父親過於嚴厲的教導和期望,最後導致他承受不了,而精神失常。這樣的故事結構,是我以前,不斷重覆回味的,用一個受害者的角度,在說故事。但現在,似乎漸漸脫離了這樣的故事架構了。

《聽見天堂的聲音》,說一個孩子,10歲時,發生意外,喪失了聽力,被迫進入嚨人學校。陌生的團體生活,失去了過去的視力,失去父母慈愛的照顧,重新為自己找到一個空間,交到了好朋友,面對別人盛凌地欺負時,也用拳頭護衛自己。在不合理的、權威的教育制度下,最後感動了老師,而讓自己的不同的生命,有了展現的機會。

今天,在工作時,剛好看到電視,在播放,大陸,因為一胎化的原因,所以孩子都被寵愛有加,而失去了獨立生活的能力。家人怕孩子將來成為社會無用的人,所以忍痛把孩子送往類似軍事學校,磨練孩子心志。不管是年紀小的孩子,還是年紀稍長的青少年,都一把眼淚、一把鼻涕痛苦地受不了這樣嚴酷的環境。

心裡,開始認同,人要成長獨立,要脫離父母溫暖保護。
願意,在所處的環境下,承受面對,適應環境。

為什麼,我願意,跨開這個步伐?
拉開和父母過去的牽扯:想依賴,又怕依賴;想獨立,但又沒能力獨力。

是什麼,在背後推了我一把,讓我動了這個步伐?

因為,「被寵壞的孩子」這個模樣的自己,
我看見,原來自己是那麼地被家裡所保護著。
在外面所犯的過錯,適應不良,回到家裡,都被保容著,被寵。家人為我承擔起,我逃開的、無力承擔的善後責任。

我看見,我只有抱怨,從來沒有感恩,也沒有負自己該負的責任。

我沒有感恩我的父母,
我沒有感恩,我擁有比別人多一點的聰明、理解能力。

體認自己,已沒有任何理由,可以抱怨別人。

也因為,終於,在工作中,認清,要照顧自己的現實,不管工作多不如意、多不喜歡,都不再逃開。

所以,在自己人生的路程中,
不小心,就推進了這一小步。也是很重要的一步。

離開家人的保護。

自己提供自己,穩定的經濟照顧。

為自己的經濟、情緒,負起照顧自己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