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5-06 13:11:00shrose

中國同性戀人群新調查

中國同性戀人群新調查


國同性戀人群新調查

  同性戀,這種未能被絕大多數人接受的文化現象,在社會走向多元與包容的 今天,它不再成為禁忌的話題。

  1999年,有關項目組對中國31省市660餘例男性同/雙性戀者的問卷調查顯 示:其中60人檢測過愛滋病病毒抗體,有2人有結果呈陽性。在1997年至 1998年的同類調查中,有40人查過愛滋病病毒抗體,僅有1人呈陽性。

  專家們指出:愛滋病在中國同性戀人群中的流行趨勢堪憂!

  因為“愛滋病”,同性戀“開始受到社會的關注,但同性戀人群及同性戀與 異性戀人群中所包含的問題卻不單純是艾滋玻主流社會對同性之間的性愛現 象和當事人,最普遍的稱謂是”同性戀“、”同性戀者“,或稱”Gay“( 男同性戀)、Lesbian(女同性戀);還有”別棍兒“、”基佬“等歧視性 稱呼。也有學者認為,”同性戀“一詞也帶有歧視性,主張並堅持用”同性 愛“。目前,起源於香港的”同志“一詞,在大陸同性戀人群中普遍流行, 但未得認同。

  不能再躲躲藏藏的問題小N,某公司職員,已婚,育有一女。他與妻子長期 處於兩地分居的狀態,每兩周回家一次,其餘時間與同性保持著性愛關係。

  長期以來,由於種種原因,同性戀一直被列為禁忌的話題。許多人認為,他 們從來都沒有見過同性戀。的確如此,具有同性戀傾向的人,大多會像小N 一樣,以異性戀的面目出現在這個世界上,而他們又有一個隱秘的,一般人 都無法進入的心理世界與生理世界。

  1989年底,中國發現的本土第一例因性接觸感染愛滋病病毒的人,即是與多 個男子有性關係的男子。另據中國衛生部門告,至1996年底,北京市發現的 愛滋病病毒攜帶者中,48%是與男人有過性關係的男人。

  為了適應主流文化,近半數的男性同性戀者與女性有過性關係;由於社會和 家庭的壓力,大陸90%以上的成年男同性戀者進入傳統婚姻狀態。他們婚後 ,幾乎都是既與妻子保持性生活,又與其他同性保持性交往。這種情況下, 如果他屬於“性活躍”分子,並染上了愛滋病病毒,那就可能會把病毒傳播 給數十人,甚至成百上千的人。

  中國某省會城市一大型同性戀酒吧的經營者曾詢問過許多同性戀:如果你感 染了愛滋病怎麼辦?其中有人告訴他:“盡可能傳染給更多的人。”

  1997年5月,北京某大醫院發現的38例愛滋病毒感染者和愛滋病病人中,有 12人是同性戀/雙性戀者,所占比例高達31.6%,男性同性戀人群是中國性 病感染者年增長率最高的人群。中國性病防治中心對全國的統計發現, 1994年性病者中同性戀者的數目比1993年增加了263%,而性病病人比一般 人感染愛滋病病毒的可能性高出2—5倍。

  中國已故著名作家蕭乾先生40年代在英國劍橋大學研究文學時,曾與20世紀 英國小說界三大師之一、身為同性戀的福斯特建立了友誼。蕭乾先生曾讀過 福氏打算百年後才出版的一部手稿《莫瑞斯》,儘管是同性戀小說,蕭老先 生評價說:是一本健康的書。1992年,蕭老在《南方週末》發表文章《唉, 同性戀》,1995年5月14日和7月4日分別在香港《文匯報》和上海《文匯報 》發表文章《一個值得正視的社會問題》。此後他在一封私人信件中提道: 擬把愛滋病與同性愛這個問題正面提出,並大聲疾呼引起關注。

  - 同性戀,愛滋病,必然聯繫?

  目前,“同性戀”與“愛滋病”兩個本應單獨使用的名詞,好像在某種程度上 已經“合二為一”。由於美國愛滋病流行最早見於同性戀人群,所以不僅在 美國,而且在全世界都有一種感覺:同性戀可以和愛滋病劃等號。這種語境 令許多同性戀者反感,尤其是女同性戀者。

  1999年6月,媒體曾報導了一對女同性戀者30年的生活經歷。她們兩人於 1969年相認,1975年,其中一人假冒男性兩人登記結婚。1998年,其中以男 性身份生活者被意外發現為女性,為了維持婚姻和得到社會承認,她希望做 變性手術。

  據調查,在女同性戀關係中,感情所占的比重較大、關係的穩定程度甚至超 過了異性間婚姻的穩定程度。由於女性在性行為過程中,體液交換量非常少 ,已有證據表明,女性同性戀人群是愛滋病及性病發生率最低的人群。

  事實上,無論是傳媒還是許多人習慣性的思維中,也大多把焦點集中於男性 同性戀人群當中。

  小T是一名大學生,他每星期必須去一趟同性戀聚集的浴池,常常是週五晚 上進去週一早上才出來。這種同性戀集聚的場地,衛生條件堪憂。當研究人 員問:為什麼非要去那種場合?他說:那就是我們的生存方式,因為生活有 壓力,心理有壓力,必須找一種緩解方式。

  據悉,同性戀人群中也有“層次高低”之分,這與學識、職業及社會地位有 一定關係。較高層次的同性戀者傾向追求相對穩定的感情和性愛關係,對家 庭、社會責任感較強,對同性戀人群中存在的不良傾向深感憂慮,有人還積 極投身於性病防治的教育工作。層次較低的,一般缺乏社會資源和支援系統 ,社會責任感較弱,傾向於在浴池、公園僻靜處尋找生理滿足。

  雖然同性戀不能等同於愛滋病,但同性戀者確定是容易感染愛滋病病毒的高 危群體。有關專家學者認為,把防治愛滋病的宣傳深入到更多的同性戀者圈 是一項刻不容緩的任務。

  同性愛行為容易傳播傳播愛滋病的主要原因有兩個,首先是性行為沒有得到 社會認可,不能建立如同一夫一妻相對穩定的性關係,多性伴現象嚴重。

  第二個原因是大多數男同性戀特殊的性行為方式。愛滋病及性病病毒常常會 在直腸內弱鹼性環境中生存,並經制釋放而血液裏隨著血流擴散到全身。

  - 上天的賦予還是自己的選擇?

  20多年以前,H因父親“歷史不清”在村裏提親時總被拒絕,漸漸成為一個 沈默寡言的小夥子。沒想到他卻受到村裏新任隊長(近50歲)格外的照顧。 隊裏的苞米成熟的季節,每年都要派兩個男勞力上山不分晝夜看守,看守人 每天拿雙工分。H從未有過這樣的好機會。但那一年,H從未有過這樣的好機 會。但那一年,H卻被隊長選中一起看護苞米。當天晚上,酒醉的他與隊長 之間有了性關係,並且此後每年都有一個多月的時間在山上與隊長一起度過 。對於過去這段經歷,H認為,隊長對他的“愛”是真誠無私的。

  在一次覆蓋中國31個省市的同性戀調查中,共收回有效問卷426份,據統計 ,這其中88.70%的人首次性行為的物件是男性,首次同性性交年齡中位數 為18歲,平均年齡為18.38歲。普通大眾中很多人認為他/她們對同性的戀 情是由於少年時代被某些成年“壞人”“教唆”才走上這條不歸路的。

  專門研究同性戀問題的專家張北川先生還收到過一位母親的信,敍述了自己 的兒了如何在一次戀愛失敗的情況下,“墮落”成了一個同性戀者。也有同 性戀者陳述自己成長的環境是“母強父弱”。

  有些同性性行為是在某些特定的環境下出現的。當長期缺乏異性的環境,如 在監獄中,就可能出現同性間的性行為。

  - 改造“同性戀”?

  H因同性戀傾向,曾有過長達7年的治療經歷。1991年,在某醫科大學附屬院 ,當他把病症說出來時,女醫生隨口說:“你是性變態。”醫生提出的具體 治療方法是,在胳膊上套橡膠皮筋,每當他對同性產生好感時,就拉橡皮筋 抽打自己的手碗。H的手腕被自己抽打得又紅又腫。為了治療自己的“疾病” ,他吃過阿米替林、做過鶴翔樁氣功,甚至在做厭惡治療時,一位醫生給他 體內注射了阿樸嗎啡,使他嘔吐不止。但所有的方法都沒有改變他的性傾向。

  據一次調查表示:同性戀中試圖改變自己性取向占被調查者的31.6%;有 66.7%的人感到醫生的治療或力圖把自己變成異性愛的努力反而加重了心理 衝突和痛苦。

  中國醫學科學院、中國協和醫科大學皮膚病研究所曹甯校、邵長庚等學者認 為,同性戀人群中有各種不同的類型,有些人通過教育引導可以擁有異性戀 的生活,甚至能夠放棄同性愛行為,有些人則是不可改變的。他們認為對於 有同性愛行為而性定向不確定的人應該幫助其開發和建立異性戀關係,而對 於性定向穩定的人則應注意教育他們控制自己,避免發生與法律相抵觸的行 為。

  據精神病研究專家介紹:如果是性定向穩定的同性戀,從強迫精神分析、激 素治療到電擊休克、睾丸移植、甚至閹割和顱腦手術,從未見過一個“治癒 ”的病例。

  中國心理醫生接診同性戀的調查表明:同性戀就診的原因中,社會壓力占 60。5%,不能自我接納占44.2%,想要改變性取向的占32.6%。接診同性 戀的醫生認為同性戀者心理問題的類型不同,其中51.2%的心理醫生認為就 診者有心理障礙,屬於自身心理內部的衝突(自我失諧);62.8%的心理醫 生認為屬於同性戀與社會的衝突。心理醫生接診同性戀的治療目標依次為: 自我接納81.4%,適應社會81.4%,改變性取向30.2%。治療效果的百分率 為:痊癒2.6%,顯著進步15.4%,進步64.1%,無效17.9%。

  北京安定醫院精神科主任楊華渝認為,如同人們沒必要強迫左撇子改成右撇 子,我們也不必要去強制同性戀者“改”成異性戀者。

  - 同性間,有沒有刻骨銘心的愛情?

  據悉,北京有東北男孩在浴室或按摩房專為同性戀者提供性服務;成都一間 酒吧,清一色的男孩坐台;重慶稍微有些錢的同性戀,都知道去哪里找“貨” ……

  部分男性同性戀之間性關係的隨意性,對同性戀的聲譽造成了極大破壞。但 對同性戀人群的調查卻顯示,有9/10的人曾經或希望建立富有情感的單一 伴侶關係。

  Z和L一見鍾情,但L很快回家鄉去了。Z牽腸掛肚,不遠千里來到L所在的城 市,經歷千辛萬苦找到了L家,但L的父母堅決不讓Z進家門。Z就守在L家外 在的大街上,盯著L家的大門,盼望著L一旦出門,就可以見面。這樣從早上 7點到晚上10眯,整整守候了兩天。L卻被家人留住,全然不知Z在外面等待 。第三天早上,傷心欲絕的Z在前往L家的路上被過往的汽車撞倒……

  這聽起來是一段感人的愛情故事。但潘綏銘教授透露,Z和L全部是男性。

  王小波、李銀河夫妻合著的《他們的世界》是中國第一部關於男同性戀人群 的性社會學專著。他們對同性戀的處境充滿了同情,王小波尤其同情那些“ 有自己終生戀人,渴望能終生廝守”的同性愛者。他認為,不管是同性戀還 是異性戀,對愛情忠貞不渝的人總讓人敬重,同時他認為同性間存在的性亂 ,地點不衛生、不安全、又容易冒犯他人,是社會的負面現象,一個有理性 的人會相信,這種生活方式不可取;專家們也從防治愛滋病的角度,提倡同性 戀之間建立“一對一”的伴侶關係。

  通俗的說,那就是同性戀人群對自己性需求是否能得到滿足,常常處於一種 惶恐與不確定的狀態,這種心理決定了他們行為的不加選擇性。男性同性戀 之所以性伴多,很大一部分原因歸於社會的不寬容。傳統上大眾反對同性戀 結合成穩定的同性伴侶關係,許多真正的同性戀人男人,被迫進入傳統婚姻 傳宗接代。

  - 保留性寬容策略?

  P先生研究生畢業後分配到某大學任教,工作非常出色,被評為優秀教師, 與此同時,他情感的欲望也達到了極點,於是他找到了一個伴侶。但不久事 情就敗露了。那是1984年的冬天,P先生由鮮花變成了毒草。學校停止了他 的教學工作,取消了出國資格,開除了黨籍,強迫調離學校,被臨時安排到 一個施工工地。幸而他得到一位朋友的指點,逃離了那個給他帶來恥辱的地 市。他開始拼命鑽研業務,近年來又走出國門,在國際講壇上用英語向同行 們介紹自己的研究成果。

  像P先生這樣有才華的同性戀者為數不少。同性戀人群都會以著名劇作家奧 斯卡、王爾德以及培根、南丁格爾等為驕傲,並有一派研究者認為,同性戀 與異性戀者相比,更具藝術鑒賞力、更敏感而顯得有修養。但這些說法並不 能擺脫生活的陰影。

  1998年,籌備了14個月的‘98華人同志交流大會在香港舉行,參加大會的近 200位男女同志來自17個國家與地區,其中許多人認為自己終生都要掛著面 具做人,造成了人性極大的扭曲與傷害。同性戀研究專家張北川認為,事實 上目前大陸同性愛承受的壓力主要來源於社會,尤其對男性而言,承擔著傳 統觀念中傳宗接代的責任,很多心理學家也在用家庭責任、社會責任、社會 影響、人倫道德等大道理企圖糾正同性愛的性傾向。劉達臨教授認為,中國 大眾對於同性愛的認識主要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同性愛有罪論;第二 階段為同性愛無罪但反常、病態;第三階段為同性愛與異性愛一樣,是一種 正常的性取向。而中國目前處於第一階段向第二階段轉變的過程中。李銀河 博士認為,中國目前對同性戀的看法和做法仍停留在西方20世紀60年代的水 平。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王延光教授認為,對同性戀人群採取寬容的態度,對 他們所遭受的痛苦給予同情與幫助,可以贏得社會各種人群的協作,使社會 集中力量減產愛滋病的危害。由於同性愛人群有自己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 在群體水平上讓他們自己組織起來自我教育十分有效。他還建議,公安部門 、衛生部門及公眾,在寬容策略下保留同性愛行為不道德的觀念,暫不用性 變態疾病這些說法傷害同性愛人群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