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15 09:46:03來自星星的喵

後半輩子最想住的家:先做先贏!40歲開始規畫、50歲開心打造,好房子讓你笑著住到老


後半輩子最想住的家:先做先贏!40歲開始規畫、50歲開心打造,好房子讓你笑著住到老
作者:林黛羚 出版社:原點出版 出版日期:2018-11-01 00:00:00

│好房子,讓你笑著住到老│
40歲開始規畫、50歲開心打造!

越住越年輕
給自己一個安心減齡的家
讓父母好用、自己未來也享受,別等「老了再說」!

【老後的家,不是你所想的那樣!】
●高齡住家≠100%無障礙的家 ●老後的家≠一定要花很多錢
●熟年住家≠長照的家 ●在宅養老≠一定要搬家換房

【熟年住得好,中年就得開始起跑!】

▎在宅養老第一步:翻修好?還是搬家好!
▎別讓他人決定你住在哪裡?怎麼住、和誰住!
▎熟年的家,零壓力改造!局部修整就很好用。
▎暖心再造,滿足個人志趣的家!
▎不是所有房子都有能力陪你到老:家的保存期限、體質再檢視!
▎預留孝親空間,需兼顧父母心理感受。
▎初老與中老期所需的空間特性。
▎「在地、在宅老化的家」必備三大要件。
▎斷捨離:簡單生活,是最容易達成的環保!
▎減物之後就是減念,掃除情緒囤積很重要!

【先做先贏!保命防跌、好使用的局部設計】

▶手:握、舉、拉、抬
降低櫥櫃高度+升降設計∣走道扶手+夜光輔助設計

▶腳:跨、站、坐、走
樓梯升降梯選用∣出入口暫坐設計∣防跌高差設計∣由坐到站不吃力設計∣地板止滑設計

▶視:光線、顏色、紋理
防眼花的地板花色選用∣防炫光幻視的材質選用∣心情平緩明朗的色系選用

【好好打造後半輩子家的人,會笑著住到老!】
這本書想寫給的對象其實再明確不過了!是鎖定在38~55歲、以「預計透過搬家或第二次翻修,創造住到老的家」的屋主。若要再更進一步聚焦,還包括「預計接長輩來住或住附近」、「僅與伴侶同住或獨居」及「想過簡單安全的老後生活」的人。

後半輩子的居所,在購屋或裝修之前,首先要確定的是:自己住、還是跟別人住?這問題最好即早決定,以便在空間上儘早規劃、及早適應。

因此,書中第一單元,從打破一般在宅養老、高齡住宅常見各式的迷思切入。告訴你,熟年的家不是養護中心,而是讓人可以越住越開懷、行動更靈活自如的好居所。如何讓自身興趣與家空間結合、空間移動不費力、取物置物很便利,甚至要讓機能設備充滿愉悅的美感......這些,才是最應該注重的。

此外,本書更希望協助讀者以較少的預算負擔,較少的裝修更動,逐步計畫,踏實著手後半輩子的好居所。

因此,書中拜訪了7位已經實踐了老後夢想的家的屋主,例如:設計師小曼,為腳力退化的80歲母親調動家的格局,走路更省力;60歲退休的阿俊,家中多了木工房,老後的理想家具自己動手做;阿瑤與小郁將住了8年的舊家改造,創造新的機能,更適合老後的彈性變化;40歲的奈麗,將斷捨離帶入空間中,無形中減少了更多時間與金錢的負擔……

這些早早開始計畫、不再受限於不便的空間,舉手投足更為靈活、好好打造後半輩子的家的人,在可以預見的未來,都能笑著住到老!

★本書特色:

☆迷思破除:別等「老了再說」!針對自己與家人需求的關鍵養老裝修與思考。
☆空間評估:老家結構是否適合養老。究竟是搬家好?還是就地補強整修比較好!
☆減物心法:告訴你空間收納術、居家斷捨離如何降低耗能,創造安全動線。
☆設備規畫:給你在宅養老設備、不同需求的精準選配與設計!
☆真實案例分享:從40歲開始準備的硬體、軟體know how,經驗心得一次告訴你。

★內文試閱:

Ch 1.
02【熟年住得好, 中年就得開始起跑】──別讓他人替你決定住哪裡?怎麼住

每個人都會老,不必排斥和否認,越早準備越好!
根據台灣高齡化政策暨產業發展協會統計,台灣平均餘命不斷增加,現今已有六成人口可以活到80歲以上,這之中有百分之二十五的人可活到90歲。可活到90歲,隨著醫療的進步,將來成為百歲人瑞的機率是很高的!面對「長命百歲」的可能性,更應該好好構築這長壽人生的住宅。

趁現在我們有體力、健康的時候,分階段整理家中囤積的雜物,整頓各種跟居家有關的不良習慣。趁現在觀察自己的生活模式,以便為自己量身訂做下半輩子的家。趁現在我們有工作、收入穩定的時候,開始存房子的定期保養維修費用、改造翻修費用。

迷思!兒女的家就是我家?
不同於日本深入探討高齡議題,台灣普遍的民族性都是避談「老」,因此思考居住問題時, 總是以解決現況為主,而不會去想到30 年後的狀況。

關於老後的居所,在未經深思與規畫的狀況之下,最常見就是老年人球現象。這樣的情形最常發生在喪偶之後獨居長輩的身上。成年子女分月或是分週,輪流接應父母到家中暫住,這方法看似解決了照料長輩的需求,但其實卻衍伸不少狀況,其一是這樣的生活模式,讓為數不少的媳婦或女婿,在老人家居住的期間,容易感到不自在、壓力;其二,則在妯娌之間也會互相比較,「為什麼住我這要住一個月、某某家就少住一週」等,把長輩久住視為一種懲罰與威脅。

但最大的問題,是長輩在這過程中,要不斷面對變動的環境,在身心上都無法得到安適與穩定感。生活品質反而直直落。

原本住桃園的鄭媽媽(化名),育有三子一女,十年前老伴走後,開始了流浪的生活。從六十五歲開始,每兩個月輪流到四個兒女家住,這樣的默契也實行了五年。但去年二兒子投資失利、開始拖延母親來住的時間。就算接了、也找理由提早送到弟弟家。為還債,媳婦也要兼差加班,並未按時幫鄭媽媽料理吃的。好在其他子女會多塞零用金、讓鄭媽媽自行外食。二兒子跟媳婦若回來,也明示暗示鄭媽媽家產趕快分一分、好幫忙還債。

每次去都扯到債務、被擺臉色,鄭媽媽開始哭嚷著不想去。但長媳跟三媳婦也不願意增加天數。最後是么女看不下去,決定接收二哥擺爛的月份,直到二哥債務還清再說。

老年輪住,空間不熟悉藏危機
從鄭媽媽的角度來看,空間的輪住,對她也是很有挑戰性的。她每個月都要重新適應住的地方。老大住舊公寓、老三住連棟透天、女兒住社區型住宅電梯大樓。格局型式截然不同,白天清醒的時候,動線看得很清楚,到客廳、廚房都不是問題,晚上就不一樣了。
「那次是剛從老大搬到老三那住的第二天晚上。睡到一半想上廁所、模模糊糊的,以為自己還在老大家。結果我走錯方向,走廊暗暗的、我往樓梯走,結果就踩空跌倒了,腳踝骨折…」自從那次之後,只要潮溼、低氣壓,鄭媽媽的右腳踝都特別酸。

隨著身體逐漸年老退化、行動遲緩,老年人會越來越渴望定點居住。若心理建設不夠強健,「老人輪住」對照顧者、被照顧者而言,都有可能成為沈重的負擔。

「我最喜歡住么女家,有電梯、社區又有很大的中庭,有樹、有太陽,還可以跟其他老灰阿聊天。」閒聊當下,我跟鄭媽媽就坐在中庭旁的長椅,還有不少長輩是坐在輪 椅上由看護推出來的。

「還是女兒貼心啊,」年過七旬的鄭媽媽,思緒依然清晰、觀察力敏銳,她悠悠的對我說,「從棉被的氣味就知道了!只有來女兒這邊,她幫我準備的棉被才有『陽光的味道』。她會在我來之前,把棉被拿出來晒,棉被鬆鬆軟軟、被套跟枕頭套有洗衣精的香味。其他兒子家的棉被,都是我走了就收進衣櫥、我來了就直接拿出來用。棉被硬了、潮了,他們也不知道。但我能說嗎?我敢嫌嗎?等一下被說故意製造嫌隙。人家願意讓我住就不錯了!」老人家表面上不明說,其實都看在眼裡、感受在心裡。但又能怎樣?一切都已經來不及了...

鄭媽媽遺憾的是,在老公過世、其公司退休金止付後,湧現強烈的不安全感。鄭媽媽看到房子又觸景傷情。不顧兒女反對、就把兩人共度半甲子的房子賣掉,以換一筆生活費用。「反正住兒女家就好了。」當初的一廂情願,以為兒女的家就是自己的家,真正住了才發現沒想像中的那麼簡單。

自己的房子,自己留、自己改!
只要提到家族故事,我相信家家都很精采。從生前輪流照顧、到過身後家族之間的互動,親友之間都看在眼裡、感受在心裡,不是嗎?

一位和父母同的讀者曾反映,他真心為父母未來舒適空間設想,但遇到的狀況卻是:「想把自宅改造成局部無障礙,但父母強烈反對。」

老人家通常有自己的堅持,即使行動不便,仍表明自己不需要輔具,但該名讀者已觀察到長輩行動不如以往輕快,膝蓋退化、骨質疏鬆等老化症狀,讓身體更難保持輕盈。看著,八十歲的爸媽爬樓梯、進出廁所搖搖晃晃的模樣,常讓他捏把冷汗。

最常出現的狀況就是,跟父母提議翻修、安裝輔具,即使是兒女主動表明出錢,不少父母也會以「那是以後的事!」「我們好手好腳的、才不會這麼沒用!」「浪費錢!」「不要小看我!」等理由,阻撓兒女的翻修提案。

「這是為了你好」容易讓老人家反彈,也許換個說法,「我也想在這個家住到老。現在順便改一改、裝一裝,我遲早也會用到。」「一次做好,兩代人都可以用,根本一舉數得!」類似這樣,讓父母覺得是為你著想、「這樣做有利於兒女」,他們通常比較容易接受。

但這種不服老的逞強,不太會出現在我家。
我爸媽身為醫護相關人員、又親自照顧過外公外婆直到最後,很清楚身體老化就是老化了,跟服不服老一點關係也沒有。在翻修一樓時,一併做好房間、整平走廊上的門檻,也不排斥未來在樓梯加裝升降椅的可能性。

有這樣的心態,不必我們建議,他們自己就會想很仔細,平日也會透過血壓跟檢驗等數據留意自己的身體狀況、並且保持運動、參加小旅行等活動,他們的謹慎與重視養生、就是我的幸運。

Ch 2.
Case 01【讓腳力退化的母親 在家也能行動自如】──5 步之內輕鬆移動!家的黃金三角與減距設計

自從母親從前年回台灣長住後,女兒小曼為了讓媽媽住的安心、安全,大至格局重整、小至加裝輔具,即使只是可以讓母親少走幾步,小曼也費盡心思發揮設計專長達成。有家人陪伴、生活環境安靜又安全,無怪乎母親時常綻放出陽光般的笑容!

「要記得加糖,火關小一點,水不要加太多。」「喔……」「湯滾了,再讓它小火滾三分鐘。」「我知道啦……齁,每次都要講喔……」
八十歲母親坐在餐廳上,望向廚房的女兒小曼,殷殷叮囑著。
「湯圓冷了,幫我加熱吧!」「先喝湯吧,湯明明是熱的呀。」「我想吃湯圓再喝湯~」
「齁……這麼講究喔?!」
廚藝很優的小曼,在母親眼裡卻可能永遠是初學料理的小女孩。小曼跟媽媽的相處互動很像朋友、又像姊妹,八十多歲的媽媽,偶爾絮絮叨叨,小曼也會幽默的回應。母女倆能夠在同一屋簷下,悠閒討論料理、共同晚餐,要從兩年前、母親回台灣長住開始說起。

第一次裝修重風格、第二次裝修重簡單安全
小曼的房子位於公寓一樓,二十二年前,她深深被這個社區所吸引,安靜、視野佳、離市中心也近。「當時社區剛完工、入住率很低,但我最看重的、面對景觀的這排則幾乎住滿。我急著買,景觀排只有這間一樓要賣,所以就先買了這戶。」前屋主同時擁有一樓跟五樓,但當時大家都覺得一樓不如五樓,可以看到山景、市區夜景,在當時價值是不如四、五樓的。

如今二十年過去了,前屋主家的長輩九十多歲,兒女也六、七十歲了,住在五樓越來越難上下樓,老人家更是非不得已不出門,頻頻打探一樓鄰居是否有賣屋的打算。

一開始,小曼有機會設計自己的家,當然要把它打造成當時最欣賞的歐式古典風格。為讓大器與優雅兼容並蓄,主要重在視覺上的呈現、比例及前院園藝造景等。譬如,一進門往室內看去,就可以清楚看出空間的中軸線,端景則是有嵌有古典線條的和室拉門。

等住進去幾年之後,她逐漸感到有些部分需要調整。盡管如此,因工作忙碌、加上以置產強迫自己儲蓄,小曼約在十年前又在同一社區買下五樓住宅,喜歡視野景觀的她,開始把生活重心移到第二間房子,而沒能整頓一樓的家,平常也只有劉媽回國期間,才會住在那裡。

前年,八十歲的母親確定從美國回台長住
「以前媽媽還有辦法爬到我五樓的家聊天看風景。後來她膝蓋逐漸退化,無力再攀爬樓梯,即使母親在一樓的家住,也因原有格局跟家具的關係而常常跌倒,買助行器給她、她排斥使用,只接受拐杖,為此我決定要好好改造一樓舊家。」,距離上次裝修已經是二十年前的事,小曼重新審視舊家格局。這次,她決定以安全為出發點,作為翻修的重點之一。

臥室走到廚房 從十二步減到五步
漸漸地,小曼觀察到,母親進出廚房的頻率很高,不只白天、連睡覺期間也是。因為淺眠,每隔一陣子就醒來到廚房喝幾口水、整理一下東西。但臥室到廚房之間,隔著一間和室,對行動不便的母親而言,顯得十分遙遠。

「從臥室到廚房,我們一般人大概走七、八步就可到,但我媽搭配拐杖,走起來比較吃力,要十步以上才能到。加上餐桌跟和室之間的寬度大概也就一米,有時候餐椅忘記收到桌子下,就干擾到了走道的行進。」廚房門口卡著餐桌椅,很容易絆到拐杖,劉媽不只一次發生跌倒、甚至受傷的事件。

再三思考之後,小曼決定將廚房改到母親臥室旁邊,與原來的和室交換位置。剛好原廚房跟和室的後方有一長型陽台設有排水孔,因此排水的部份不會造成太大困擾。

此外,劉媽臥室房門與客房房門原本是面對面的,踏出房門後、要轉個身才能朝向廚房,等於要多一個動作。房門改向後,一出來就緊接廚房,扶著左側安裝的扶手、再走一步就可以扶到小吧台,走三步就可以輕鬆取水。

「我將動線縮短,截彎取直,媽媽本來要吃力謹慎的走上十多步、現在只要走三、四步就輕鬆到廚房。每省一步,就多一份安全,減少發生危險的機率。」

和室與廚房對調後 改為小客房
另外一個改變重點是「和室」。從二十年前開始,室內設計潮流中,不論什麼風格,架高地板搭配拉門的「和室」,幾乎是家戶必備。

記得十年前我還在居家雜誌當編輯時,和室與收納兩者關係密不可分,和室要能夠喝茶兼客房兼倉庫,可說是家家必備。

隨著近年斷捨離漸漸取代收納,大家逐一刪去不會用到的物品,意識到其實家中櫃子根本不必過量。考量到姪女經常來住,小曼捨棄當年的和室規畫,決定設置一般客房。
原有廚房空間偏長型,後方空間正好可再切出一段給陽台,讓陽台長度加倍,增加陽台洗曬衣的空間。

尊重母親的感受 不做突兀輔助
寫到這裡,主要是藉由動線解決行動不便、減少路程的部份。但接下來這部份,我認為也不容忽視,是所有為長輩翻修住家的子女、必備的認知:「尊重」。輔助的相關設計,唯有做到尊重,才能讓長輩住的平安又心安。

輔助就輔助,跟尊重有什麼關係?譬如,有些子女為長輩臥室加裝不鏽鋼原色的扶手,又粗又亮,對有些老人家而言,它就像在醫院看到的扶手,彷彿正嘲諷著他的無能及退化。如果能留意長輩的感受,做不突兀但又能達到功能的輔助,較不會讓老人家在使用上有所芥蒂。

劉媽到新店住之後,小曼有機會觀察媽媽的日常動作。她發現母親上下樓梯比以往更吃力,走平地時,也習慣邊走邊用手撐著牆壁,於是決定要在家中常走動線安裝扶手。

「我媽當時根本大反彈啊、非常生氣!」小曼苦笑說。

劉媽是台南訂製裁縫師出身,對整體美學,包括配色、材質及造型都十分重視,六十多歲開始,兒子每隔幾年就會被公司派駐國外,因而開始與兒子的家庭長住澳洲、美國,即使這段期間才開始習畫,對空間的視覺感更加敏銳。家中牆上的掛畫、櫃子上的擺畫,都是她實地寫生或臨摹經典名畫的作品。美感,已經是她的家常。

「她說裝了扶手會很醜、她也不需要。一直威脅我不能裝……」小曼無奈地說起那段日子:「因為跌倒次數太多了!為了安全,還是得裝!為了讓他可以接受,得盡量挑順眼的。」

由於劉媽屬於嬌小體型、手掌也偏小,常見的無障礙扶手(管徑通常是三十五公釐)對她而言還偏大,一般毛巾架就足以攙扶,為了符合於母親對於空間美學犀利敏銳的眼光,小曼跑遍各大五金百貨、家飾專門店,我找了好久,要好看、又要長度剛好,我連到台東度假都不忘去五金百貨找,結果終於被我找到啦!」

她指著餐廳一側的深古銅色的橫桿說:「這面牆用餐的人都會看到,不能裝太醜的,不然母親會不開心。」小曼強調,即使是毛巾架,還是要具備基本的堅固及安全:「兩端至少都要有二到三顆長螺絲可牢牢固定,確保安全。」千萬不能買吸盤型、或塑膠底座的。一般民眾若不確定是否安全,還是選購經認證的扶手較為保險!

即便花了這麼多心思,安裝扶手後,劉媽一開始還跟女兒賭氣:「哼,我絕對不會去扶它的!」
她寧可撐扶手上方的牆、作為無聲的抗議。沒過幾天,被小曼發現母親扶著新的扶桿,很順手的從浴室門口一路到房門外,「齁~~碰到了、你扶了你扶了!不是說不扶的嗎?!」,被女兒抓包,劉媽只好傻笑,自此以後這些扶手們 也順利成為被母親認證的官方小幫手。

拜訪數次,母女倆常這樣互虧、互相鬥嘴鼓,小曼常幽默的逗母親、母親則露出有點頑皮的可愛笑容,都讓我忍俊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