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11 14:32:11來自星星的喵

不溫婉又怎樣?崩潰媽媽一樣愛出暖兒子:0~8歲男孩的情緒引導練習


不溫婉又怎樣?崩潰媽媽一樣愛出暖兒子:0~8歲男孩的情緒引導練習
作者:high媽 出版社:字覺文化 出版日期:2020-10-06 00:00:00

家有男孩,哪個媽媽沒有崩潰過?
「小孩在眾目睽睽下做出引人側目的事」;
「小孩態度頂撞、明知故犯」;
「小孩炸開屋子弄得一片混亂」;
「自己肚子餓、想睡覺」;「不爽老公」……,
上面哪一種最容易讓你斷線?
男生就一定只能很調皮?很激動?很白目嗎?
孩子氣質大不同!
媽媽和孩子並沒有「固定的樣式」!
為男孩量身訂做應對進退準則,每位媽媽都做得到。
從今天起,和自責與動輒得咎說掰掰!
只要認識情緒,大人和小孩崩潰後,隨時都能重新開始。
媽媽們不溫婉又怎樣?
一樣能跟孩子一起活得更有愛、更健康、更像自己!

[心理師媽媽與男孩的「共好5部曲」]
1.看見互動:認識自己與孩子的樣子和配對,創造安全連結。
2.看見性別:了解孩子氣質,拿掉有毒的性別規範,接納你的男孩。
3.看見情緒:熟悉六大情緒與情緒調節,為男孩的情緒拉拉筋。
4.看見自己:辨識七大依附需求,回應孩子同時也要照顧自己。
5.看見溫度:在儀式中傳遞愛,讚頌男孩展現同理和柔軟的時刻。

[讀懂你的男孩,從他的反應中找到「情緒引導指標」]
指標一:孩子情緒激動之前,我做了什麼或說了什麼?孩子接收到什麼?
指標二:孩子現在已經斷線了嗎?
指標三:孩子現在可以聽得到我說話嗎?
指標四:孩子現在可以思考我在說什麼嗎?
指標五:孩子現在有辦法試著控制或調整他的行為嗎?
指標六:孩子在控制或調整他的行為時,需要我幫忙嗎?他想自己來嗎?

[為男孩調節情緒,和有毒的「性別規範」說NO!]
誰說痛跟害怕也不能哭、男生應該很強、不要表現出做不到的樣子?
誰說不要跟別人談論你遇到的問題或真正的感受?
誰說不要讓別人看出你正在苦惱或害怕?
誰說沒有事情應該困擾到男生、女生才會不知所措或顯得慌張?
誰說多愁善感,或優柔寡斷都是很娘的?

[崩潰媽媽看過來,找到自我照顧的手感]
讓自己從斷線中恢復,再來處理孩子。
崩潰可以只是起點,而不是結局
接受自己也在學著當媽媽,接受自己也是個不完美的平凡人,是你可以給自己的柔軟。
我們先是自己,才是媽媽
媽媽也會有的七大心理需求:被了解/接納、被重視/在乎、被照顧/保護、被喜歡/愛、被感激/肯定、不被拋下/拒絕、有自主權/掌控感,斷線時刻是踩到了你哪個點?
除了深呼吸和正念,你可以向孩子表達需求
讓孩子知道你是也是有感覺、有需要的。
在可以的範圍內先照顧自己一下!
吃口東西、走遠一下、安靜不說話、讓旁人接手……

★名人推薦: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 趙淑珠 教授
馬偕兒童醫院 黃瑽寧 醫師
鏞鏞甫甫親子部落格 陳瑜

★內文試閱:

.導讀

運用這本書的方法

第一部分,「在愛裡,溫柔發芽了」,從照顧者與男孩的依附關係開始,幫助你對自己與孩子之間的互動有更深的認識,知道如何讓孩子往心理健康而有力量的方向去。

依附理論是一個在普羅教養書中很常出現的主角,但本書切入的角度,將與一般單向的、嬰兒中心的視角不同,你不會只看到生硬的理論介紹,也不會只是單向地從孩子的角度來思考,你可以透過實際的生活例子,了解:

1.依附關係為何存在? 2. 好的依附關係會對孩子帶來什麼影響? 3. 依附類型有哪幾種?不同類型的孩子會如何?是如何產生的? 4. 孩子的天生氣質有哪一些? 5. 有助於孩子建立安全感的照顧指標和作法是什麼? 6. 照顧者與孩子的配對怎麼調整?

你會從雙向互動的、動態的、關係的角度來理解依附,審視實際的親子互動和教養方式的選擇,重新定位關鍵的是什麼,想一想你的男孩是什麼樣的男孩,你又是什麼樣的你,你們可以創造出一種什麼樣的關係,給自己更有彈性的一些原則。

第二部分,「讓男孩的情緒說話」,談的是情緒理論中,許多關於情緒調節的重要心理學概念,一樣是透過日常的例子,幫助你更了解這些概念可以如何運用在孩子有情緒的時候。

在現在這個求快的世界裡,情緒太麻煩了,因此,它常常被我們視為干擾、視為歲月靜好半路的程咬金,但是,科學研究已經證實了情緒運作背後的許多美意,它其實是我們通往人生勝利組、長命百歲、交友廣闊、幸福快樂、聰明成功、逆風高飛的一把鑰匙。我們應該要更認識它,而不是逃開它。此部分提到的情緒調節重要概念包含:

1.情緒有哪些種類?它們的功能以及對關係有什麼影響? 2. 情緒容納之窗的意義?孩子斷線時可以怎麼幫助他們恢復冷靜? 3. 情緒調節的三大方向、分齡的參考作法,以及常見情境中如何回應孩子的參考例句。 4. 情緒「自我調節」與「他人調節」的兩種策略,以及調節過程中的合理期待是什麼? 5. 什麼是情緒拉筋?如何操作情緒拉筋以幫助孩子增加情緒耐受性? 6. 孩子在情緒中的七大心理需求,以及家長可以如何在辨識後回應他們?

每個概念都會舉一些親子互動的小故事,讓你能夠帶入自己的育兒經驗中,對照和調整。這本書會從一個與情緒更「親近」、與它當「好朋友」的角度,幫助你重新認識它,形成我們與自己的情緒、與孩子的情緒,一種更放鬆、更自在、為友不為敵的合作關係。

第三部分,「讓男孩的溫柔舒展」,針對幾種常見的負向情緒:憤怒、恐懼、悲傷、羞恥感,討論男孩經驗中與女孩的不同之處,並且列出家長在回應時可以有的具體作法。

在前兩個章節,談依附和情緒的部分,提供了跨越性別的普同知識,不論是男孩還是女孩,大人還是寶寶,都是適用的。但在第三個部分,我們將把「男孩」在許多負向情緒經驗中的特殊性,拿出來討論。許多書籍,都會從生理和發展的角度來切入,談男孩的情緒教養,本書將會從社會文化的角度,來談男孩在情緒發展與情緒表現中,所面對的許多性別規範,這些規範對孩子的影響,以及我們可以如何幫助孩子,包括:

1.為何男孩的憤怒比女孩更多攻擊性?我們可以怎麼幫男孩把憤怒和攻擊分開?孩子生氣的時候可以怎麼幫助他健康地生氣?

2.社會文化在男孩表現出恐懼的時候都是如何回應?這些回應如何使孩子把自己的害怕掩蓋起來?幫助孩子長出更多勇氣的兩個回應技巧:「肯定」與「切薄」。

3.所謂的「性別規範」、「兄弟規範」是什麼?它們如何影響孩子?幫助孩子對抗規範、活出自己的六個配方。

4.男孩哭就一定是傷心嗎?我們如何對於哭泣這個行為底下的情緒做更細緻的分類和辨識?如何接納悲傷,但是對於不適合的行為予以設限?我們怎麼跟孩子談分離與死亡?

5.羞恥感是什麼?它對男孩的影響是什麼?它與罪惡感、歉疚感、後悔和懊惱的差異在哪裡?我們如何幫助孩子不因為羞恥感而癱瘓行動力?

6.同理心包含了哪些能力?幾歲可以發展出來?它與孩子的社交互動有什麼關連?如何培養你的男孩成為一個有同理心的孩子?

這些內容,更聚焦在生活經驗上,把不同種類的情緒細細拆解,同時把「性別」的影響納入來思考,也提供了許多實際的步驟、例句。其中最特別的,是提供你觀察孩子的六大指標,讓你能夠依孩子的狀態,量身訂做回應孩子的方式,因為,多數的教養書都會提供做法,但現實的狀況往往是,孩子會有他自己的個性、氣質、發展速度、能力,跟書裡談到的實踐方法,通常是有距離的。我們在這種情況下,不是望而興嘆就是焦慮挫敗,因此,本書希望提供一套調整的準則,作為進退的依據,讓你能變換做法,回應孩子獨特的需要。

第四部分,「有時媽媽,有時自己」,回到我們自己的主體性,來談一談怎麼樣覺察自己的需要、回應自己的情緒、讓自己平靜、照顧自己。這個部分,我認為至關重要。因為,我們不只是媽媽,我們同時也先是一個人,有自己的心理需求、依附類型、天生氣質、情緒經驗、女性的位置帶來的性別壓力。

我們不是扁平的,是立體的,我們處在時空裡,有自己的過去、原生家庭的經驗、做一個女孩的成長過程,我們也處在關係裡,有家人、有伴侶、有朋友,也有跟自己的關係。

這些方方面面,也是我們真實需要照顧和觀看的,而不是只為了當一個輕聲細語的好媽媽。

我希望這本書,能讓你同時也善待自己,對自己有更多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