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21 08:58:01來自星星的喵

華杉講透「孫子兵法」


華杉講透「孫子兵法」
作者:華杉 出版社:印刻 出版日期:2017-09-18 00:00:00

從《孫子兵法》參透人生奧義、人世險道
一字一句細說兵法原理,秉心勵志詳解經典戰例

「不能等待,是巨大的性格缺陷」
「決策心理學:任何決策的背後,都是決策者的『個人需求』」
「相互馴養,是人與人之間關係最深刻的本質」
學習《孫子兵法》,學習競爭本質與管理本事
鍛鍊最理智,即緊貼現實、合乎人性、精算得失的全盤思考能力

《孫子兵法》講來講去,都是練基本功,管好你自己,自己強了,再等待勝機出現,等最有把握的時候動手。一戰而定。

但是,如果你在這兵法中,學會了接受失敗,你才真正進入了智慧之門。

這是一本讓你輕鬆讀懂《孫子兵法》每一句話、每一個字的書。
好像坐著直升機,飛到古代戰場上空,孫子坐在旁邊做解說員,講這戰鬥雙方,一步一步是怎麼打的……

華杉先生研究《孫子兵法》二十多年,無論古今各家注解、中外兵書及戰爭論述,皆了然於心,實踐於現世。本書尤要翻轉大眾對《孫子兵法》的普遍誤解,還原孫子「先勝後戰,贏了再打」、「詭道不重要」的思想精要。

被誤解最多的《孫子兵法》原意
一、是「以正合,以奇(音機)勝」,不是「以正合,以奇(音其)勝」
這是由於多音字導致的最大誤會,奇(音機),兵法原意指的是多出的部分,即在以正兵與敵人交戰的時候,永遠要預備至少一支多出來的兵力,就是奇(音機)兵。奇兵能出其不意,在戰鬥中突然打亂敵人的部署,是致勝的關鍵。所以這句話的「奇」不是奇(音其)謀詭計,而是「分戰法」的基本法則。

二、兵法的「計」也不是計謀的「計」,而是計算的「計」
《孫子兵法》的第一個字就是「計」。「計」不是謀,不是出主意、想奇招;而是全面準確地計算敵我雙方實力的差異。孫子從「五事七計」的角度,把戰爭之前需要計算的事項一一列出,從實力計算中判斷戰爭勝負的可能性,由此算出這仗能不能打,不能打就要躲起來,不能有僥倖心理。

三、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兵法原意強調「知己」,並把「知己」放到了「知彼」的前面,把自我審查看得比打探敵情更加重要,「知己」則可立於不敗。而人們總是想當然地忽略了「知己」的重要性,把自己的優勢看得過大或者過小,看不到自己身上的危險,一味地在對手身上找獲勝的機會。

四、《孫子兵法》並不教你以弱勝強,而是如何使自己強大
兵法講解的是贏得戰爭的必然性,追求以多勝少、以強勝弱,這樣的戰爭沒有懸念、沒有故事、沒有傳奇,所以孫子說「古之善戰者,無智名,無勇功」。兵法追求的不是通過奇謀詭計以少勝多贏得千古聲名,而是追求如何強大到十倍於敵人的力量,然後僅僅通過威懾,就「不戰而屈人之兵」。

★內文試閱:

〈後記 最後總結:《孫子兵法》的九條思想精要〉

一部《孫子兵法》講完了,你會發現,它不像傳說中的那麼神祕,不是什麼祕笈,而是簡單平凡的道理,平正通達的大道。聖人之道,本來就簡單。我們不能偉大,因為我們不甘於平凡。我們總是把事情搞得很複雜,因為我們不相信簡單。
最後總結一下《孫子兵法》,思想精要是這麼九條:

1、《孫子兵法》是講以強勝弱,不是講以弱勝強
《孫子兵法》第一篇講「計」,不是奇謀巧計,是計算的計,是現代的 SWOT分析(優劣勢分析法):優勢、劣勢、威脅、機會。廟算,就是在決定是否開戰之前,在家裡衡量計算雙方政治、經濟、軍事實力對比,「五事七計」,從五個方面、七個科目,進行打分。分多的勝,分少的敗。打完分,就能知勝,叫「多算勝,少算不勝」。
知勝,算下來能贏,而後可以興師動眾,打。
算下來自己分數沒別人高,就不要戰。所以孫子是不相信以弱勝強,那是小概率事件。「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孫子不會拿國家民族的命運,去賭小概率事件。

2、打得贏,也要算代價
行動必有代價,戰爭代價極大。不要光想著戰勝,要算帳,值不值得。李克說魏文侯「數勝必亡」,勝仗打多了,國家反而要滅亡。因為數戰則民疲,數勝則主驕。以驕傲之主,率領疲憊之民,這國家就要亡了。
漢武大帝,就演繹了主驕民疲的一生,「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何其霸氣!漢武帝一生開疆拓土,武功赫赫,結果呢?中國從政府到民間,全部破產,國家差點都給他搞亡國了,晚年迫於巨大政治壓力,下輪台罪己詔,批評自己「朕即位以來,所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

3、先勝後戰,贏了再打
《孫子兵法》主要是自強之法,首先是修煉自己,而不是惦記打敗別人。孫子說:「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勝可知,而不可為」。又說「善戰者先勝而後戰」,要勝中求戰,不要戰中求勝。
先修煉自己的筋骨,讓自己成為不可戰勝的,讓自己沒漏洞,然後等敵人出漏洞。如果敵人不比我們弱小,或者和我們強弱差不多,而且他沒失誤,沒漏洞,就不能打。「可勝在敵」,就在於他什麼時候失誤。
敵人不失誤,我們就沒法贏。
所以勝負可以預知,可以判斷,但不能強求。勝機一現,抓住機會就打。不能反過來,衝上去就打,在打的過程中找勝機,那就危險了。

4、要能等待,能忍耐
現在人們常說「不作死,就不會死」。《孫子兵法》講得最多就是這個。戰爭這東西,收益和代價極不對等。打贏了,殺敵一千,自傷八百,不一定有多大利益。打輸了,則可能國破家亡,命都沒了。所以關鍵是要能等,不能因為焦慮,就頻頻動作。歌舒翰守潼關,知道不能打,他能等,但唐明皇焦慮,不能等,逼他出關作戰,就全軍覆沒了。秦國王翦伐楚,他就能等,又能安撫秦始皇,讓秦始皇也不著急,他就把六十萬大軍開到楚國境內,紮營練兵, 天天開運動會,等得楚國人焦慮了,動作了,露出破綻了,他一舉就把楚國滅了。
等待在很多情況下都是最好的戰略。但人們往往認為等待是不作為,是不可接受的。
要有這個認識:一輩子「不作為」也是可以接受的。因為「作為」的結果可能是死。
比如日本德川家康,他是最能等待,最能忍耐,也最能妥協。織田信長在,他是小兄弟;豐臣秀吉在,他是大諸侯。他有沒有志在必得,一定要得天下呢?沒有。他可以等,等不來,他可以妥協,豐臣家族強,他可以一直做諸侯。結果大哥們都沒他命長,都先死了,沒人能攔住他了,他還在豐臣秀吉死後,又等了十七年,才穩穩當當奪了天下。他的家族,就統治了日本兩百多年。

5、一戰而定。勝而不定,則勝利無意義
勝利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平定。如果打了勝仗,但不能平定。都百戰百勝了,還要接著打,那打那一百場勝仗幹什麼?打勝仗也要死人。就算死的是敵人的人,也不如他不要死,收服他,加入我們,才能勝敵而益強。孫子有很強的保全思想,保全自己,保全人民,保全城池,保全財產,最好也保全敵人,都收服了歸我所有。這才叫平定天下。
戰國時趙國李牧守邊,防禦匈奴,他就緊閉關門,只是練兵,數年不出戰,趙王不滿,換一個將領去,上任一年多,烽火連天,天天打仗,打得邊境地區漢人無法耕種,匈奴無法放牧,雙方死傷慘重,冤冤相報,永無寧日。趙王無奈,再派李牧去,他又掛上免戰牌,隔絕接觸,邊境數年無事,匈奴也搶不到東西,漸漸懈怠了。李牧突然大舉進兵,一戰滅了匈奴十幾萬人,平定邊關,得十幾年安寧。

6、以正合,以奇勝,分戰法是基本戰術原則
「以正合,以奇勝」。這句《孫子兵法》最為人熟悉的話,前面書中詳細用多個戰例講了,那「奇」字,念「機」,不念「其」,是奇數偶數的奇,又稱餘奇,就是多出來的部分,就是預備隊,就是手裡捏著還沒打出去的牌,留到關鍵的時候,打出去,制勝。
這叫分戰法,是最基本的戰術原則,凡作戰,一定要分兵,有一百萬人,要分兵。項羽到了最後烏江邊,只剩二十八騎,也要分兵,首尾相顧,不能擠成一團打。韓信背水一戰,不是真的把所有部隊都布陣在水邊背水一戰,那就真給敵人攆河裡餵魚了。他先分了奇兵出去埋伏著,關鍵時候殺出來,這才獲勝。
人們老相信奇襲得勝,以少勝多,還是僥倖心理,老想使巧勁。孫子告訴你,兵法沒有僥倖,弄巧必成拙,必須要按軍事規律,按兵法套路來。

7、詭道不重要
「兵者,詭道也。」《孫子兵法》裡這句話,誤了好多人,以為《孫子兵法》就是三十六計,就是詭詐取勝。詭詐歸詭詐,但人家不上套,你再詭詐也沒用。詭詐在兵法裡,不是主要部分。現在好多出版社把《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合成一本書,似乎兵法就是奇謀巧計,這是誤區。

8、知己知彼,關鍵是知己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人們念著這句話,就老想去知彼,以為知己不是問題。我自己,我還不知道嗎?其實知己知彼,關鍵在於知己。因為不可勝在己,自己強大了,自己不失誤,別人就無奈你何。千方百計去知彼,可能還正著了別人的詭道。
《孫子兵法》,講來講去,都是練基本功,抓基本面,就是管好你自己,自己強了,再等待勝機出現,等最有把握的時候動手。先勝後戰,一戰而定。
自己不強,那就不要逞強。

9、孫子兵法不是教你打贏,首先是教你認輸
為什麼人們都喜歡聽「永不服輸」,因為人們不愛聽壞消息,不願意聽到對自己不利的真相。「認輸才會贏!」這句話人們還勉強可以接受,因為結果還是贏嘛。
假如結果也沒有贏,還是輸呢?
你能不能接受失敗呢?
在你真正去學習《孫子兵法》之前,你可能以為那是一部勝戰祕笈。它當然也是,勝戰祕笈,全在這裡,不過如此。但是,如果你在這兵法中,學會了接受失敗,你才真正進入了智慧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