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彌律要節錄] 聖人用真心,達真理,合天心,佑眾生
【十三、出世間聖人,則不聞其聲,知九界情。通諦理,暢眾機。與法界合其德,與二智合其明,與四機合其節,與眾聖合其冥顯。】
這就高了,高在哪裡?前面世間聖人用的是意識心,就是他還有分別,出世間聖人已經沒有分別心與意識心,他用的是真心。世間聖人還是用識心,就是八識五十一心所。『出世間聖人』用真心,不用八識五十一心所。『不聞其聲』,他心是清淨的,寂!『知九界情』,九法界的狀況,他統統知道,寂而常照,他照見。這一句也是佛法修學的總綱領、原理原則。所以佛法,無論大乘、小乘,修什麼?給諸位說,統統修的是禪定。大小乘佛法,戒定慧三學是總綱領。「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楞嚴》講的「淨極光通達」,心淨到極處就放光,光就是起作用,照見了。《般若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深般若波羅蜜就是禪定,在教下講,這叫「根本智」。《般若經》上講「般若無知」,無知是根本智,它照見五蘊皆空,那是無所不知。「般若無知,無所不知」。無知是體,無所不知是作用,無知起作用的時候是無所不知。世間人所犯的毛病恰恰相反,他是一心一意要無所不知,他從這裡下手。他不懂得無知之妙,他要求知,求知就什麼都不知,他所知的都是錯誤的知見。因為他是用思惟想像,沒有見到事實真相。憑他的猜想、推測,有的時候推得不錯,有的時候推得錯誤了。不像佛菩薩從甚深禪定裡面照見,那是完全正確,一點都不錯。所以「知九界情」,這比世間聖人高太多了。
『通諦理,暢眾機。與法界合其德,與二智合其明,與四機合其節,與眾聖合其冥顯』。「諦理」,就是我們現在人所講的真理。「諦」是實實在在的意思,諦理是實實在在的理。世間與出世間的道理,他完全明瞭,所以他能「暢眾機」,眾機就是九法界有情眾生,他能教導他,能幫助他們解決問題。「暢」是舒暢,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這裡面的話都是上一句是體,下一句是用。通達真理,這是體;因為通達真理,所以才能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這一句是作用。
他「與法界合其德」,法界是真如本性,合其德是性德的流露、性德的開顯。「與二智合其明」,二智就是實智與權智,也叫做根本智、後得智。「與四機合其節」,四機就是四種根機:人天、聲聞、緣覺、菩薩。「節」是節度,就像竹子一樣,一段有一個節,它的含義就是恰到好處。你是人的根機就教你作人的道理,你是天的根機就教你生天的道理與方法。他也不超過,恰到好處,滿你的願。你想當阿羅漢,他就教你證阿羅漢果的理論與方法;你想作菩薩,他就教你菩薩道,可見得佛對於一切眾生是應機施教。這一句就是應機施教,應就是節的意思。
譬如,有些人覺得作人不錯,希望來生做大富大貴又仁慈的人,自己富有又能周濟貧窮,他是這個志願。你要叫他生天,天太渺茫了,他沒有這個意願。佛對於這種眾生,就教他做一個有福德之人,佛不勉強他:「人不究竟,天不究竟,你一定要成佛」。他沒有成佛的意願,這就應機施教。像《普門品》就講得很清楚,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佛不但沒有固定的名字,連固定的身相都沒有,那個相才叫圓滿的相。有一定的相,這個相不圓滿。相是隨心可以變的,那才叫圓滿相。一個相,呆呆板板,不能變第二個,這個相怎能叫圓滿!經上講「圓滿報身」,就是沒有一定的身,隨一切眾生心念現身,那才叫圓滿報身。
「與眾聖合其冥顯」。眾聖,小乘是四果四向,大乘是五十一位菩薩。冥顯,都是保佑一切眾生,我們俗話講保佑,佛法講加持。「冥」,他加持你,你沒有感覺到,這是冥冥當中加持。「顯」,他加持你,你感覺到了。所以佛菩薩的加持、保佑,有冥加與顯加這兩大類。冥加跟顯加決定沒有中斷,縱然眾生造惡墮地獄,佛還是那麼慈悲,佛的慈悲是平等的,並不是說你作惡,佛菩薩就討厭你,沒有這個話的。鬼神有厭惡、有好惡,佛菩薩沒有。不但佛菩薩沒有,阿羅漢也沒有。阿羅漢確實沒有好惡,但是表現出來還有好惡的習氣。菩薩是決定沒有這個習氣,心地真的是清淨、平等。我們得罪佛菩薩沒關係,可是護法神會找你麻煩。菩薩的心平等,護法神的心不平等,他是凡夫。在佛門造作惡業受到惡報的,那是護法神報的,不是佛菩薩,護法神看不慣。這是與眾聖合其冥顯。
我們修行的目標是出世間聖人,可是我們要從世間善人起步。我們要從人天開始修,人天都修不好,聲聞、緣覺、菩薩也就沒有指望了。
錄自:
沙彌律要節錄 (第五集) 1994/10 美國達拉斯 檔名:11-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