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0-25 19:39:18Duke - 渡客
[般若文海] 學佛得善報的原因
答吉相者
(一)從明受戒信行
(二)禮拜供養齋戒
(三)現蒙護後得道
(一)從明受戒信行
佛告阿難:「有人奉佛,從明師受戒;專信不犯;精進奉行;不失所受。形像鮮明,朝暮禮拜;恭敬燃燈;淨施所安,不違道禁;齋戒不厭,心中欣欣!常為諸天善神擁護,所向諧偶,百事增倍。為天龍鬼神眾人所敬。後必得道。是善男子、善女人,真佛弟子也。」
這一段經文,是佛答阿難第一問,學佛得善報之由。
答中可分三點來討論:
第一、是師承。華嚴經云:「善男子,若欲成就一切智智,應決定求真善知識,勿生疲懈,勿生厭足,皆應隨順,弗見過失。時善財童子一心憶念,依善知識,事善知識,敬善知識,於善知識起慈母想,於善知識起慈父想,得聞法已,歡喜踴躍......。」由此可知,世出世間,求學無不重視師承。師道立則善人多,善人多則國治天下平!
「從明師受戒」。歐陽竟無說:「師以知見為體,不以得果或但儀式為體。」法華經云:諸佛世尊為大事因緣出現於世,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涅槃、瑜伽,無不主知見,故唯知見是天人師。天人師,佛教唯一根本。
「明師」,是指對一切法,佛法及世間法,確實圓滿通達無礙,品學兼優,有修有證的老師。佛陀教我們學佛要求明師,雖然如此,明師畢竟是可遇不可求。若非宿世福德因緣,難得遇到。要是遇不到,不得已而求其次,也應當求一位正知正見,能聖言、能施聞者,而師事之。經云:依法不依人,雪山半偈,羅剎可師。唯明達世出世法的好老師,才不會把我們帶入歧途,才不會錯指方向。尤其是當一個初入佛門的朋友,不免存有先入為主的成見,初學若不遇明師,縱然日後遇到真善知識,也不容易盡棄成見,改變方向。這是初發心學佛者,第一大事,就在慎重擇師,求善知識。
「受戒」,就是接受老師的教誡。「戒」字的含義,是學問融會於身心生活中,學問即是生活,生活即是學問;是知行合一的教育,是理事圓融的修學。
這一句經文的意思是:學佛要跟一位通達事理,有修有證,具足悲願辯才的好老師,接受他的教導,依教奉行。請看下文:
「專信不犯,精進奉行,不失所受」。
這三句是講事師之道。古制,君所不臣於其臣者,當其為師弗臣也。大學之禮,雖詔於天子無北面,釋奠於先聖先師,天子北面拜。事師無隱無犯,左右就養無方,服勤至死心喪三年。是以求學,第一要對老師生敬重之心,尊師重道,師道就是人道,師道就是佛道。老師的教誨,經典裏所說的理論,以及修行的方法,都能做到專信不犯。一心無疑,叫專信。不違教訓,叫不犯。這是最好的修學態度。唐大圓居士說:「佛法教人,先求根本智,無相無分別。次求後得智,能分別一切法。亦如中國往日教蒙童讀經,先但句讀,後乃開講,自然開悟,是為東方文化一貫之思想。學佛亦應熟誦應讀之經論,不求甚解,即為求根本智;及熟能生巧,由聞發思修慧,是為後得智。以是比較東西,東方不急求解,是培養根本智,而發達後得智;西方初學,即求甚解,是破壞根本智,而失後得智之用。」歐陽大師亦云:「今時有謂聖賢經論深理,不適孩提,當廢讀經。嗟乎冤哉!並此冥種而亦蕩然,有死之極,無生之氣矣。」之歎!所以「專信不犯」是接受教學的不二法門。
「精進奉行」是「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純專一,勇猛向前,天天求進步,而不退轉。佛法教材——經典,是具有超越時空性質的教科書,是永遠不變的原理原則。唯其是永恒不變,才能大用無方。所謂不變隨緣、隨緣不變。這一點,我們可以從歷代注疏中證實。同一部經,於其不變的真理中,必有其時代性的解釋,時代不同,需求亦異,而經典能作種種契合時代的解說,利益現代眾生。這就是不變根本智,而以後得智隨順眾生種種緣,得到厚生的大用。這正是日日新的「精進」。而不是讀死書的書呆子所能做得到的。所以,佛教的教學,是日新又新的,是精進的,是永遠站在時代最尖端的!
能精進奉行老師的教誡,自然對於學問道業,日有長進而不致退失。第一小段的意思,就介紹至此。
(二)禮拜供養齋戒
形像鮮明,朝暮禮拜;恭敬燃燈;淨施所安,不違道禁;齋戒不厭,心中欣欣!
這一段經文是講「修學」——「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
「形像鮮明」一句是修誠敬。「形像」指所供養的佛菩薩形像;供養形像,不是迷信,不是拜木偶,而是教學最高藝術化的表現。佛菩薩莫計其數,也不是泛神教,而是以其代表我們自己本性裏的無盡德能。佛像、佛名,表果地性德;菩薩像、菩薩名,表因地修德。禮敬佛菩薩,意在敬重性修二德;自重自愛,莊敬自強之義。如「釋迦牟尼」一名,「釋迦」義為「能仁」,表性德中的仁慈;「牟尼」義為「寂默」,表性德中的清淨寂靜。「地藏菩薩」義為大地資源寶藏,引申為性修根本的——孝道,代表修德中的百善孝為先;其他如「文殊」表智慧,「觀音」表大悲,就是孟子所說的「惻隱之心」,「彌勒」表大慈忍讓,「普賢」表性修廣大......等等,不勝枚舉。諸如此類,在佛法教學中,務使學者眼見佛像,耳聞名號,皆能引發性修之心,興起向上之志,見賢思齊,依其典型,來塑造自己真善美的高尚品格,何迷信之有。更何況,釋迦是啟教的本師,菩薩是前期的學長;供養形像,正是教人學誠修敬,返本報始的教學法。人能存心敬賢,必然樂行善事,造福社會,救度眾生。這是佛教供養「形像」的意義。「鮮明」是說整潔,要時常保持佛像的整潔,這正是修習誠敬之道。
「朝暮禮拜」一句是修身。「恭敬燃燈」一句是修心。「朝暮」指早晚定課,學佛者所必須修學的。「禮拜」是學禮,是學敬。敬禮人事,毋不敬也。孔子也說:「不知禮,無以立也。」又說:「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況佛家「禮拜」的方法,是依據禪定的原理,動定無礙、動靜不二的道理而實行的,確是良好的養生健身運動。早起百拜,勝於早安晨跑多多。此中妙理,又有幾個人能道得呢?
「燃燈」是修心,「燈」代表光明、智慧和熱能;表我們性德本具的智慧光和慈悲的熱忱。「恭敬燃燈」就是表示燃燒自己,照耀別人,溫暖別人。以誠敬心,燃起自己智慧之火、精進之火,放出無盡的光和熱,救世濟生。這兩句很像孔子所說的:「好學近乎智」。著重在「學」。
「淨施所安,不違道禁。」二句是說修行。「修」是修正,「行」是行為。意思是修正自已的身心行為。凡人之心,莫不為貪瞋癡三毒所障,真心正念不能現前,而身口所造,多是慳著財物,多求不息,開諸罪門,專造惡業,墮惡道中,誠為可嘆!佛教我們「破迷開悟,離苦得樂」。而修學入手處,即是「淨施」;「淨」是清淨,「施」是布施、是放下。「淨施」就是以清淨心,恭恭敬敬的修布施。這正是大乘佛法中所說的離相布施;就是不求報答,無條件的施捨。「淨施」的功德,能破貪瞋癡迷,能斷一切惡行,利樂大眾。同時,也正因為自己真能放下,斷除迷障,理事明達,身心自在。由此可知,「淨施」是正修行;而「所安」正是修正行為後所獲得的真實受用,也就是果報。
「不違道禁」,「道」是說理,「禁」是說事。這一句意思是說:一位佛門弟子,心之所思,不可違背佛陀所傳授給我們的「修行」原理原則。待人、處世不違背佛陀的禁戒——如五戒、十善等,做一個憑依道理行事的善人。這兩句與孔子所說的「力行近乎仁」的旨趣相同;注重在「行」。
「齋戒不厭」一句是工夫。心地清淨叫做「齋」。佛常教給我們,必須要學六根清淨、一塵不染。這正是要我們「修清淨心」,清淨心中,本具無量福慧。而我們的心,不得清淨,實在是因妄想習氣太多,未能證得,這是我們的奇恥大辱。佛教我們要學「戒」,「戒」是禁止的意思,止息一切妄念、習氣、煩惱,恢復吾心固有的清淨德用。所以,「齋戒」兩個字,就是「懺除業障」、「降伏其心」的具體有效的修行法門。業障除盡,心極平等、極清淨、極慈悲,就叫做「成佛」。因此,「齋戒」的修法,是不可以時日計的,一定要不疲「不厭」,持之有恒,是真精進,工夫才能圓滿修成。「不厭」也有「不退轉」的意思。不退轉是大勇,孔子說:「知恥近乎勇。」這必須是事理都能通達的人,才能做到。
「心中欣欣」一句是說功德圓滿、法喜充滿,不亦悅乎的真實受用。
依照這一段經文所說的道理和方法,修正我們身心的行為,我們的生活必定美滿、幸福、快樂;然後才能體會到生活的意義,生命的價值。第二小段「修學」要領,介紹至此。
(三)現蒙護後得道
常為諸天善神擁護,所向諧偶,百事增倍。為天龍鬼神眾人所敬。後必得道。
第三小段是說如法學習的利益。一個具有良好學習態度的佛弟子,必然是常受三界二十八天、諸天的天神、善神們的尊敬,擁戴和保護。「所向諧偶」,就是說:心之所向、行之所向,無論做什麼事,都能稱心如意而無障礙。「百事增倍」是指一切事功,都有日新月異的進展。「為天龍鬼神,眾人所敬」。此句說一切四王天、八部護法鬼神,敬護其人,同時,也為現前當來的大眾們之所敬仰師法。以上是說現前的利益。
「後必得道」一句,是講以後的究竟果報。「得道」就是「成佛」。成就圓滿智慧德能慈悲的完人。
是善男子、善女人,真佛弟子也。
佛說:像上面所說的,如理如法的事佛、學佛的善男信女,才是真正的佛門弟子。
以上所講,是佛陀答阿難尊者第一問:「事佛得富貴諧偶者」的一段經文。
錄自<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講記>
淨空法師講述
http://book.bfnn.org/article/0048.htm
(一)從明受戒信行
(二)禮拜供養齋戒
(三)現蒙護後得道
(一)從明受戒信行
佛告阿難:「有人奉佛,從明師受戒;專信不犯;精進奉行;不失所受。形像鮮明,朝暮禮拜;恭敬燃燈;淨施所安,不違道禁;齋戒不厭,心中欣欣!常為諸天善神擁護,所向諧偶,百事增倍。為天龍鬼神眾人所敬。後必得道。是善男子、善女人,真佛弟子也。」
這一段經文,是佛答阿難第一問,學佛得善報之由。
答中可分三點來討論:
第一、是師承。華嚴經云:「善男子,若欲成就一切智智,應決定求真善知識,勿生疲懈,勿生厭足,皆應隨順,弗見過失。時善財童子一心憶念,依善知識,事善知識,敬善知識,於善知識起慈母想,於善知識起慈父想,得聞法已,歡喜踴躍......。」由此可知,世出世間,求學無不重視師承。師道立則善人多,善人多則國治天下平!
「從明師受戒」。歐陽竟無說:「師以知見為體,不以得果或但儀式為體。」法華經云:諸佛世尊為大事因緣出現於世,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涅槃、瑜伽,無不主知見,故唯知見是天人師。天人師,佛教唯一根本。
「明師」,是指對一切法,佛法及世間法,確實圓滿通達無礙,品學兼優,有修有證的老師。佛陀教我們學佛要求明師,雖然如此,明師畢竟是可遇不可求。若非宿世福德因緣,難得遇到。要是遇不到,不得已而求其次,也應當求一位正知正見,能聖言、能施聞者,而師事之。經云:依法不依人,雪山半偈,羅剎可師。唯明達世出世法的好老師,才不會把我們帶入歧途,才不會錯指方向。尤其是當一個初入佛門的朋友,不免存有先入為主的成見,初學若不遇明師,縱然日後遇到真善知識,也不容易盡棄成見,改變方向。這是初發心學佛者,第一大事,就在慎重擇師,求善知識。
「受戒」,就是接受老師的教誡。「戒」字的含義,是學問融會於身心生活中,學問即是生活,生活即是學問;是知行合一的教育,是理事圓融的修學。
這一句經文的意思是:學佛要跟一位通達事理,有修有證,具足悲願辯才的好老師,接受他的教導,依教奉行。請看下文:
「專信不犯,精進奉行,不失所受」。
這三句是講事師之道。古制,君所不臣於其臣者,當其為師弗臣也。大學之禮,雖詔於天子無北面,釋奠於先聖先師,天子北面拜。事師無隱無犯,左右就養無方,服勤至死心喪三年。是以求學,第一要對老師生敬重之心,尊師重道,師道就是人道,師道就是佛道。老師的教誨,經典裏所說的理論,以及修行的方法,都能做到專信不犯。一心無疑,叫專信。不違教訓,叫不犯。這是最好的修學態度。唐大圓居士說:「佛法教人,先求根本智,無相無分別。次求後得智,能分別一切法。亦如中國往日教蒙童讀經,先但句讀,後乃開講,自然開悟,是為東方文化一貫之思想。學佛亦應熟誦應讀之經論,不求甚解,即為求根本智;及熟能生巧,由聞發思修慧,是為後得智。以是比較東西,東方不急求解,是培養根本智,而發達後得智;西方初學,即求甚解,是破壞根本智,而失後得智之用。」歐陽大師亦云:「今時有謂聖賢經論深理,不適孩提,當廢讀經。嗟乎冤哉!並此冥種而亦蕩然,有死之極,無生之氣矣。」之歎!所以「專信不犯」是接受教學的不二法門。
「精進奉行」是「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純專一,勇猛向前,天天求進步,而不退轉。佛法教材——經典,是具有超越時空性質的教科書,是永遠不變的原理原則。唯其是永恒不變,才能大用無方。所謂不變隨緣、隨緣不變。這一點,我們可以從歷代注疏中證實。同一部經,於其不變的真理中,必有其時代性的解釋,時代不同,需求亦異,而經典能作種種契合時代的解說,利益現代眾生。這就是不變根本智,而以後得智隨順眾生種種緣,得到厚生的大用。這正是日日新的「精進」。而不是讀死書的書呆子所能做得到的。所以,佛教的教學,是日新又新的,是精進的,是永遠站在時代最尖端的!
能精進奉行老師的教誡,自然對於學問道業,日有長進而不致退失。第一小段的意思,就介紹至此。
(二)禮拜供養齋戒
形像鮮明,朝暮禮拜;恭敬燃燈;淨施所安,不違道禁;齋戒不厭,心中欣欣!
這一段經文是講「修學」——「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
「形像鮮明」一句是修誠敬。「形像」指所供養的佛菩薩形像;供養形像,不是迷信,不是拜木偶,而是教學最高藝術化的表現。佛菩薩莫計其數,也不是泛神教,而是以其代表我們自己本性裏的無盡德能。佛像、佛名,表果地性德;菩薩像、菩薩名,表因地修德。禮敬佛菩薩,意在敬重性修二德;自重自愛,莊敬自強之義。如「釋迦牟尼」一名,「釋迦」義為「能仁」,表性德中的仁慈;「牟尼」義為「寂默」,表性德中的清淨寂靜。「地藏菩薩」義為大地資源寶藏,引申為性修根本的——孝道,代表修德中的百善孝為先;其他如「文殊」表智慧,「觀音」表大悲,就是孟子所說的「惻隱之心」,「彌勒」表大慈忍讓,「普賢」表性修廣大......等等,不勝枚舉。諸如此類,在佛法教學中,務使學者眼見佛像,耳聞名號,皆能引發性修之心,興起向上之志,見賢思齊,依其典型,來塑造自己真善美的高尚品格,何迷信之有。更何況,釋迦是啟教的本師,菩薩是前期的學長;供養形像,正是教人學誠修敬,返本報始的教學法。人能存心敬賢,必然樂行善事,造福社會,救度眾生。這是佛教供養「形像」的意義。「鮮明」是說整潔,要時常保持佛像的整潔,這正是修習誠敬之道。
「朝暮禮拜」一句是修身。「恭敬燃燈」一句是修心。「朝暮」指早晚定課,學佛者所必須修學的。「禮拜」是學禮,是學敬。敬禮人事,毋不敬也。孔子也說:「不知禮,無以立也。」又說:「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況佛家「禮拜」的方法,是依據禪定的原理,動定無礙、動靜不二的道理而實行的,確是良好的養生健身運動。早起百拜,勝於早安晨跑多多。此中妙理,又有幾個人能道得呢?
「燃燈」是修心,「燈」代表光明、智慧和熱能;表我們性德本具的智慧光和慈悲的熱忱。「恭敬燃燈」就是表示燃燒自己,照耀別人,溫暖別人。以誠敬心,燃起自己智慧之火、精進之火,放出無盡的光和熱,救世濟生。這兩句很像孔子所說的:「好學近乎智」。著重在「學」。
「淨施所安,不違道禁。」二句是說修行。「修」是修正,「行」是行為。意思是修正自已的身心行為。凡人之心,莫不為貪瞋癡三毒所障,真心正念不能現前,而身口所造,多是慳著財物,多求不息,開諸罪門,專造惡業,墮惡道中,誠為可嘆!佛教我們「破迷開悟,離苦得樂」。而修學入手處,即是「淨施」;「淨」是清淨,「施」是布施、是放下。「淨施」就是以清淨心,恭恭敬敬的修布施。這正是大乘佛法中所說的離相布施;就是不求報答,無條件的施捨。「淨施」的功德,能破貪瞋癡迷,能斷一切惡行,利樂大眾。同時,也正因為自己真能放下,斷除迷障,理事明達,身心自在。由此可知,「淨施」是正修行;而「所安」正是修正行為後所獲得的真實受用,也就是果報。
「不違道禁」,「道」是說理,「禁」是說事。這一句意思是說:一位佛門弟子,心之所思,不可違背佛陀所傳授給我們的「修行」原理原則。待人、處世不違背佛陀的禁戒——如五戒、十善等,做一個憑依道理行事的善人。這兩句與孔子所說的「力行近乎仁」的旨趣相同;注重在「行」。
「齋戒不厭」一句是工夫。心地清淨叫做「齋」。佛常教給我們,必須要學六根清淨、一塵不染。這正是要我們「修清淨心」,清淨心中,本具無量福慧。而我們的心,不得清淨,實在是因妄想習氣太多,未能證得,這是我們的奇恥大辱。佛教我們要學「戒」,「戒」是禁止的意思,止息一切妄念、習氣、煩惱,恢復吾心固有的清淨德用。所以,「齋戒」兩個字,就是「懺除業障」、「降伏其心」的具體有效的修行法門。業障除盡,心極平等、極清淨、極慈悲,就叫做「成佛」。因此,「齋戒」的修法,是不可以時日計的,一定要不疲「不厭」,持之有恒,是真精進,工夫才能圓滿修成。「不厭」也有「不退轉」的意思。不退轉是大勇,孔子說:「知恥近乎勇。」這必須是事理都能通達的人,才能做到。
「心中欣欣」一句是說功德圓滿、法喜充滿,不亦悅乎的真實受用。
依照這一段經文所說的道理和方法,修正我們身心的行為,我們的生活必定美滿、幸福、快樂;然後才能體會到生活的意義,生命的價值。第二小段「修學」要領,介紹至此。
(三)現蒙護後得道
常為諸天善神擁護,所向諧偶,百事增倍。為天龍鬼神眾人所敬。後必得道。
第三小段是說如法學習的利益。一個具有良好學習態度的佛弟子,必然是常受三界二十八天、諸天的天神、善神們的尊敬,擁戴和保護。「所向諧偶」,就是說:心之所向、行之所向,無論做什麼事,都能稱心如意而無障礙。「百事增倍」是指一切事功,都有日新月異的進展。「為天龍鬼神,眾人所敬」。此句說一切四王天、八部護法鬼神,敬護其人,同時,也為現前當來的大眾們之所敬仰師法。以上是說現前的利益。
「後必得道」一句,是講以後的究竟果報。「得道」就是「成佛」。成就圓滿智慧德能慈悲的完人。
是善男子、善女人,真佛弟子也。
佛說:像上面所說的,如理如法的事佛、學佛的善男信女,才是真正的佛門弟子。
以上所講,是佛陀答阿難尊者第一問:「事佛得富貴諧偶者」的一段經文。
錄自<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講記>
淨空法師講述
http://book.bfnn.org/article/00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