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08 20:54:13小蝌蚪

影想:博士熱愛的算式

提到數學電影,第一想到的是多年前(當我還在念研究所時)美麗境界,接著就是最近的天才無限家。這二部都偏向數學家自傳式電影,真有其人,真有其事,激勵著在數學研究道路上的研究者,數學家的成功多是「忍受孤獨」而來的。

一個放映師問我:「我們有機會可以播『博士熱愛的算式』嗎?」
「圖書館有公播嗎?」
「有的。」
「為什麼希望能播這部電影?」
「因為是老師課堂上介紹的。」
「那我研究研究。」

孤陋寡聞的我,竟然不知道還有這部「數學」電影,「博士熱愛的算式」又是哪一個式子呢?謎底揭曉:歐拉恆等式

我是先借了DVD來看,再去借書來閱讀。電影是以主人翁「根號」上數學課開始,倒敘他如何認識數學,認識博士,到喜歡數學,研讀數學,教數學。書則是由主人翁「管家」(根號的媽媽)求職開始,被安排到博士住所擔任管家,照顧博士的生活與需求。最重要的主角「博士」是一個熱愛數學且非常聰明極有潛力的研究者,卻在一次車禍中傷及腦部,從此他的記憶只停留在發生車禍那一刻,未來的記憶只能記住80分鐘內的事情。我不喜歡大部分人介紹的「當80分鐘以後,一切記憶就歸零」說法,我覺得應該是每過一分鐘,就忘一分鐘,他的記憶不曾清空歸零,只存有車禍前的記憶及最近的80分鐘而已。

那日在醫院陪伴爸爸時,翻著這本原著翻譯小說,路過的醫生說:「這本書很好看耶!還有拍成電影。」原來這本書這麼有名啊!我也詢問過老師為何想要介紹這部電影?老師說:「這部電影發表時,我就已經知道了,但台灣沒有上映,甚至連影片都無人代理。」看來我真該感謝那個有點兒遠見的DVD代理商,終於引進了這一部電影。不過比較書與電影,我個人喜愛書勝於電影,一方面是書的內容比較扎實完整,讓我比較能夠完整進入這三人的交集生活中,當然也有比較多的數學知識藏於書中,至於電影比較片段式,演員的表現真的都很不錯,但有些細節可能就被省略了。既然博士的記憶只能維持80分鐘,那導演與編劇有想過只能電影演80分鐘就好嗎?

看完書的時候,我深深佩服作者小川洋子與翻譯,書中引用了不少數學專有名詞與觀念,但卻一點都不突兀,雖然只有數學家會認為生活中處處是數學,但你瞧瞧管家的生活,不也常常巧遇數學,數學真的無所不在啊!而翻譯也真的很認真,沒有隨便亂給專有名詞新名字。上網查了一下,作者小川洋子只是個早稻田大學第一文學院文藝系畢業生,但卻寫出了一本讓我這個搞數學的偽數學家佩服的五體投地,真的是個好故事,很平易近人,但也很真實,數學家的生活就是這樣啊!身邊擔任數學老師的朋友們,似乎都有播放此片給中學生看,對中學生來說,他們真的能懂數學家對數學之美的迷戀嗎?片中談到不少的數學名詞,我覺得對中學生來說有點兒偏難,原意想要讓學生輕鬆學數學,是否會被這些可怕卻又覺得無聊的名詞而嚇跑了呢?

為何博士喜歡歐拉恆等式?就一堆莫名其妙的數字符號,竟可以回歸到原始的0。這個公式好像真的很深受編劇的喜愛,之前的國片「愛情算不算」中,也擔起了邱比特的角色。若要談數學愛情,我想到的是心臟線,它見證了笛卡兒的愛情呢!

我忍不住也問自己,我所喜歡的算式是哪一個?嗯!畢氏定理。至於最讓我頭痛的算式是哪一個?嗯!費馬最後定理。至於歐拉這位大師,其實我更喜歡他發現的其他公式(不是發明喔!對我們來說,這些定理公式本來就存在於自然世界中,名數學家就比別人幸運,早一步找到了它的藏身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