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8-15 13:40:30尚未設定
夢(一)
年少時鍾情於某人,常常容易在夢中見到他(她)。當時的心上人,在現實世界裡,往往有著難以碰觸的距離。夢中的甜蜜綺麗,在夢覺的一刻,會換成等量的失落、絕望。等到有一天境隨時轉,兩人之間,真的再無聽聞、照見對方的可能,兩個世界,遙遠的如同生與死,他像JACK一樣,唯一只活在ROSE的記憶裡,你才猛然發覺,這整個邂逅,不過是一場大夢,和原來的那種夢境,竟無什差別。
《莊子.齊物論》裡說:「方其夢也,不知其夢也;夢之中又占其夢焉。覺而後知其夢也;且有大覺,而後知此其大夢也。」
人什麼時候知道自己在作夢?是轉醒的那一瞬。可是當我們夢寐之時,自以為真實,仍然苦苦地求取算計,貪嗔癡迷,睡著的夢境是這樣,白日的執著也是這樣。一旦失去了作夢的條件,大覺之後,才發見從前種種,真箇是夢一場。愛情如此,際遇起伏亦然。莊子是老早看透這一點,而拿來開啟人心執見的。
有趣的是,夢境讓人覺得真實,而現實世界中的難得的重逢,反而讓人戒慎恐懼那只是又一個夢境;
杜甫〈羌村〉詩:「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
晏幾道〈鷓鴣天〉:「今宵賸把銀釭照,猶恐相逢是夢中。」
因為期盼的太殷切了,現實中好不容易的重逢,反而讓人感覺恍若夢境,不得不點燈秉燭,好照見清楚。
夢中以為親見的感動,和當真重逢時的不敢置信,是同一種深情。
明代湯顯祖創作了著名的「玉茗堂四夢」四部傳奇,其中最為人熟知的,就是〈牡丹亭〉。該劇敘述大家閨秀杜麗娘與書生柳夢梅因為一場夢境結緣,而生死相許的愛情故事。個人認為,湯氏的〈牡丹亭題詞〉寫得較劇本更為動人,〈題詞〉中曰:「夢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豈少夢中之人邪?必因薦枕而成親,待掛冠而為密者,皆形骸之論也。」
世間男女往往要藉形影相佐、肌膚相親,才認為是愛情,才認為是結果,於是依賴這樣的形骸相求才肯承諾,才敢認真付出。若然,再也聽不見、看不見,或者沒有相守的可能,心意就要改變了嗎?這不都是「形骸之論」?湯顯祖把「夢」當作一種工具,用以超越世俗所謂的真實與虛幻,來展現愛情神通。杜麗娘在劇中因夢素不相識的柳生而病,病即彌連,幾經波折,終至成就良緣。這樣奇譚般的故事情節,其實脫胎自唐人傳奇〈倩女離魂〉;該傳奇敘述一女子為對抗家庭約束,魂魄離開形體而與情郎私奔,多年後再隨之返鄉,回歸軀體的故事。一千多年前的中國文人,已經推崇了情之所至,魂魄相隨。
〈題詞〉又曰:「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湯顯祖對愛情的標準奇高,可謂古今第一;照他的尺量,那世間殉情的,沒有一個是真愛,因為都是死了、就活不回來啊!「第云理之所必無,安知情之所必有邪?」生死神通之說,明明不合世俗道理的事情,在情感的層次裡,都可以是千真萬確的。
電影「鐵達尼號」是感動人的,但其中層次最高的愛情,不是 JACK、ROSE 在船上跨越階級相愛,也不是沉船之後男主角的自我犧牲,而是透過片尾照片的回顧,看見在此之後,女主角一生為了這份愛情而加倍地努力的活著,努力幸福。即使成家生子,即使此後只能在夢中相見,也永遠不會忘記曾經相視而笑的甜美,不會忘記他說話的聲音有多溫柔,不會忘記永不放棄生命的承諾。巧妙的是,西方人也藉著夢境來表達這種超越。 像這樣的愛情,人能笑說這是虛幻嗎?如果這是虛幻,那麼世間的形骸之愛又能夠自許為多真實呢?人間至情,確實可以超越生死、形體、時間、空間的限制,而天長地久。不是有這樣的故事,才教出這樣用情的人,實在是總有這樣用情的人,才會流傳著這等故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