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6-23 11:59:50◎~BabyBear~◎

班級經營學期心得

班級經營期末心得
我很喜歡老師印一些發人深省的教育問題文章給我們看,例如那篇:愛的教育的底線在哪裡?提醒了我們這些未來要當老師的學生別輕易下斷言,很多事情都有不只一種表象,需要深入瞭解才能判斷真實原因。也告訴我們理論永遠有不能解釋的例外情況。老師的角色必須是多元而有彈性的,要懂得依情況選擇適當的處理方式。文章中的老師後來學會跟孩子笑笑地說不行,當個溫柔而堅定的老師正是我所希望的帶班方式。雖然現在新聞常報導學生對老師有暴力行為,有很多問題學生不願意聽教,但我還是相信這些學生之中有幾位是老師可以循循善誘,改正他們的偏差想法和行為的!畢竟很多報導都沒有呈現完全客觀的事實,所以看到這種各說各話的情形就像羅生門一樣,我們必須保持客觀和存疑的態度,才不會被媒體誤導。
此外,老師曾提到一種容易被家長批評的處理方式:將不聽勸告並且上課影響其他同學的學生隔離在教室外,家長可能會以孩子的受教權被剝奪為理由鬧大事情,請記者來採訪或請官員介入施壓於校方和老師。最後請其他老師輪流個別輔導那位學生,但是學生依舊不領情(例如:繼續睡覺)。當初把學生隔離於教室外的老師還可能因此被處分或離職,在他(她)的教職生涯留下不名譽的紀錄,對老師很不公平卻又無可奈何。家長不能把所有責任推到老師身上,以為只要孩子在學校,老師就得全權負責,卻不反省自己給了孩子什麼樣的教育?孩子學到的是父母蠻橫不講理的一面,反正不對的事都推給別人去承擔,而不會先自我反省。老師在學期開始前必須和家長們達成共識,以確定處罰的方式是家長能接受的,並且讓家長明白地知道自己應負哪些責任。
除了學生和家長方面的問題,藉由那篇白璋校長的經歷,我看到了學校老師間的想法差異造成的問題。有的老師認同校長的理想,常態編班和不該為考試而讀書,應該多元教學。也有老師只想以傳統方式教學就好,不想多花心思去帶活動,認為是在浪費時間,只求教出更多考上第一志願的學生。我很反對只看重學業成績的老師,學生的成就不能只以考上哪間學校做為標準來衡量,學校如果補習班一樣就失去教育的意義了。教育應該是著重在教導學生如何求和如何生活,不是一直塞知識給學生就好。很多考上第一志願的學生不知道自己為何而活,到最後就因為受不了學業名次退步的壓力而自殺,即使他們有再優秀的知識卻沒有發揮和貢獻社會的機會。也有很多成功的人沒有考到很好的學校,但是他們懂得自學的方法不斷激勵自己求新求進步,最後以創意勝出,贏過那些滿腦子只有死知識的高學歷份子。所以老師應該鼓勵學生在學習的過程多多思考要如何運用,並且讓學生大量補充課外知識,畢竟學海無垠,老師只能領進門,其他修行就要看學生個人努力多少了!那些只關心學校升學率是否維持第一的老師,就像那些只顧生意好不好的商人和自己名氣響不響的政客一樣。如果老師只把學生當作商品來對待,那又怎能教出有良心有教養的學生?另一方面,我也覺得白校長在推行改革措施之前,應該多花時間準備研習和說明會,先和老師們取得共識才能順利推動,而且在推動的過程中也需要常開會討論遇到的問題,大家共同腦力激盪,想看看有沒有其他變通方式。同時也要多利用朝會和班會時間向學生宣導新的教學方式要如何配合,以求發揮最大的學習效果。當學生能適應新方法後,自然家長也會樂於見到學校改革教育方式。有了師生和家長的配合,整個學習的大環境才能夠徹底改變。文章最後白璋校長很失望,於是決定退休,改從體制外推動教改,但是我覺得體制外的力量更微薄,阻力不見得會更少。好不容易有些老師和學生及家長支持她的理想就此放棄實在可惜。
至於課本內容,我比較喜歡單文經的那本班級經營理論與實務。因為裡面有很多內容是比較生活化的經驗,而且有用圖表呈現各學者的理論以便對照,最大的優點是包含的很多問題,讓我們思考應該要怎麼處理。我對於裡面提到的一些想法很贊成,也特別對一些我沒想到過的問題成因和該注意的地方有印象,例如:
1.教師不能只從主流文化的立場來思考何者為合宜的行為。
2.教師在計畫和實行班級經營的策略時,還必須考慮到社會階級的差異。(例如:不同社會階級背景的學生,對於教師權威尊重的程度不同。另外,有些學生認為班規應該人人平等,大家一體遵從,但也有人認為凡是規定必有例外,不應強求一致。)
3.教師也會造成學生行為問題(活動1—4 檢視有效和無效的教師行為:Durant老師常用的教學方式,都帶有濃厚的競爭味道。)
4.班級經營是一個歷程而不是成品。
5.同學間會互相比較獎勵貼紙的多寡,得到較少貼紙的學生常被間接提醒他們是無能力的,平庸或失敗的。
6.果斷紀律堅持一致性和界定清楚處的限制是值得稱讚的但是教師需要意識到,在一些文化中,可能會對學生造成傷害。
此外,老師提到給學生自己親手做的小卡或小東西當獎勵比用其他買來的小東西更有意義。還有提到教育本來就是一件浪費時間的事,若不在該花時間的事(例如:和學生溝通)上花時間,未來出問題就要花更多時間解決。以上這兩點是我特別印象深刻的,因為我很喜歡自己做小東西(例如:用吸管摺蝦子和蚱蜢)也喜歡和學生分享創意,也許我會從學生學到更多有創意的勞作技巧。或許偶而大家一起做美勞也是我增加班級向心力的方式呢!藉由多一點放輕鬆和學生溝通交流的機會,我才能看到學生課堂外的表現,不會對學生只有課內成績好壞的印象。這也是讓平常學業成績不優秀,但是喜歡做勞作的學生,有機會獲得大家讚許,提升學生的成就感,可以讓學生對學習更有興趣。
最後,採訪資深和資淺老師的報告,讓我看到很多資淺老師和資深老師心態上的差別。雖然有些組問到的結果和我預期的不太一樣,但是大體上還是可以見到資淺老師因為經驗不足,而只好先全部根據理論來處理學生問題,但是常常遇到的問題不完全能套用理論所假設的情形,要顧及學生自尊,又要使學生有所警惕,必須慎選處罰方式。我也看我很多老師一開始選用果斷紀律模式,希望在班上建立權威,讓學生服從班規,但是我覺得與其建立權威不如建立威信好,學生尊敬和信任你,自然會願意服從班規和配合老師要求。特別是中學階段的學生很不喜歡老師一直說教,也不喜歡被死板的教條限制,他們希望有自己自主的空間,這時如果老師能適當地放出一些決定權給學生,並且讓他們明白權力和責任是成正比的,如此一來,他們必須為自己所做的決定負責任,在每個人享有高度自由的同時,也必須顧及其他人是否被影響到,讓學生建立尊重別人也是尊重自己的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