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7-09 14:00:53蘇彩惠

*目前地球上的人類生活環境*



                                  *目前地球上的人類生活環境*

 

城市群→城市(社區、街道)→ 鎮(市鎮、城鎮、鄉)→ 集鎮(社區)→ 村鎮 →行政村  村莊→ 自然村落(沖、寨、社、窯)→ 村落。甚至用填海、造人工島等等以居用。

 

1.﹝門禁社區﹞

門禁社區是對人、車進出都有進行監管的社區或山莊,最典型特徵是常有圍牆柵欄等環繞四周。大型的門禁社區可以提供幾乎一切日常服務。而外來人員車輛進入門禁社區可能需要得到內部居民許可。

 

一些社會學家聲稱門禁社區影響了區域內正常的資本流動。而且實際上門禁社區內犯罪率更低的觀念並不一定正確。

 

城中村是中國大陸地區城市化進程中出現的一種特有的現象。在1978年開始改革開放後的30多年間裏,一些經濟發達地區(如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直轄市、省會城市等)城市的建成面積迅速擴張,原先分佈在城市周邊的農村被納入城市的版圖,被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所包圍,成為了“都市里的村莊”。比較著名的城市如北京、天津、重慶、上海、武漢、廣州、深圳等城中村問題較為突出。

 

城中村的內部通常沒有一的規劃和管理,以低矮擁擠的違章建築為主、環境髒亂、人流混雜、治安混亂、基礎設施不配套、游離於城市管理體制之外,成為了都市的“癌症”。從地域角度上講,它屬於城市的範疇。從社會性質的角度上說,仍保留了傳統農村的因素。具有城市與農村雙重特徵的城中村究其產生原因,同中國的城鄉二元體制、以及土地所有制度等多種因素有關。同時,城中村也被許多學者認為是具有中國特色的貧民窟的表現形式。

 



2
.﹝社區﹞

社區是指有共同文化的居住于同一區域的人群。在具體指稱某一人群的時候,其“共同文化”和“共同地域”兩個基本屬性有時會側重於其中一點。如“和平里社區”、“四方社區”是側重其共同地域屬性,而“華人社區”、“穆斯林社區”、“客家社區”等則側重其共同文化的屬性。不過無論所指側重哪邊,社區一詞都是強調人群內部成員之間的文化維繫力和內部歸屬感。20世紀後期,無論臺灣,還是中國大陸,有感於過去過度重視宏觀經濟發展忽略社區需求的情勢,都分別將“社區建設”或“社區營造”提升到國家政策的層面。在地方組織方面,都開始在小型地緣組織中引入“社區”兩字。如臺灣的“社區理事會”,大陸則有意將原來的“居民委員會”改稱為“社區居民委員會”,不過此舉尚有很多法律問題沒有厘清。

 

“社區”一詞源于拉丁語,原意是親密的關係和共同的東西。將“社區”這個詞作為社會學的一個範疇來研究的,起於德國的社會學家斐迪南·滕尼斯(18551936年)。滕尼斯所謂的社區是通過血緣、鄰里和朋友關係建立起來的人群組合。它根據人們的自然意願結合而成,人們的關係建立在習慣、傳統和宗教之上。血緣、鄰里和朋友的關係是社區的主要紐帶,在這裏人們交往的目的和手段是一致的,傳統的農村村莊是社區的代表。

 

21世紀以後,中國大陸,除上海市以外的絕大部分地區,陸續將居民委員會進行合併,並在其名稱中加上“社區”二字。此舉的目的是希望對原來行政管理性質過濃的居民委員會的職能進行改造,使其更傾向于社區服務,所以改造後的居民委員會,不少同時加掛“社區服務中心”的牌子。

 

此風也同時影響至農村地區。舟山市在2005年進行漁農村新型社區建設,在全市農村地區組建社區管理委員會。此外還有山東省諸城市,也在全市鄉村地區組建社區管理委員會。

 

在上海市,社區的概念則用於指稱街道辦事處,一般為一個街道辦事處設置一個社區服務中心。北京市石景山區魯谷地區進行社區服務實踐過程中,即借鑒了上海的經驗,也采全街道統一安排社區服務的模式,後魯谷地區正式設立魯穀街道辦事處時,便將社區服務中心設置於街道辦事處層面。所以上海市主城區,和北京市魯穀街道辦事處的居民委員會,其名稱中幾乎都不含“社區”兩字。社區的發展和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息息相關,隨著社會的發展起空間形態發隨之發生著改變。

 



3
.﹝城鎮化﹞
 

城鎮化(英語:Urbanization),又稱城市化、都市化,是指人口向城鎮聚集、城鎮規模擴大以及由此引起一系列經濟社會變化的過程, 其實質是經濟結構、社會結構和空間結構的變遷。從經濟結構變遷看,城鎮化過程也就是農業活動逐步向非農業活動轉化和產業結構升級的過程;從社會結構變遷看,城鎮化是農村人口逐步轉變為城鎮人口以及城鎮文化、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向農村擴散的過程;從空 間結構變遷看,城鎮化是各種生產要素和產業活動向城鎮地區聚集以及聚集後的再分散過程。

 

在城鎮化品質綜合評價中,不僅要考慮城市發展品質,還要考慮城鄉協調程度:不僅要考慮城鎮化帶來的文明成果,還要考慮為此付出社會、經濟、環境等方面的代價。為此,本評價遵循代表性、系統性、可操作性原則,從城市自身發展品質、城鎮化推進效率、城鄉協調程度等三個方面,構建城鎮化品質綜合評價指標體系。

 

城鎮化一詞起源於拉丁文Urbanization的概念,最早源於1867年西班牙工程師A.Serda的著作《城鎮化基本理論》,這一概念被用來大致描述鄉村向城市演變的過程。至20世紀,這一名詞已經在全世界範圍內被多數學者所接受。1970年代後期,Urbanization一詞被引入中國學術界並被接受。

 

城鎮化水準,又稱城鎮化水準或城鎮化率,是衡量一個特定區域內城鎮化發展程度的數量指標,它的具體計算一般使用一定地域內的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百分比來表示,但因統計口徑會存在差異。

 

城鎮化水準,除單獨的人口比率衡量外,還有一整套整體的評價體系,包括:城市人口比重,包括非農業人口、居住城區的農業人口和流動人口三者總和占轄區內總人口的比重;適齡人口的中學入學率;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城市第三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城市人均道路鋪裝長度;城市用自來水普及率;城市人均住房面積;萬人擁有醫生數和人均公共綠地面積等指標。

 

在城鎮化品質綜合評價中,不僅要考慮城市發展品質,還要考慮城鄉協調程度;不僅要考慮城鎮化帶來的文明成果,還要考慮為此付出社會、經濟、 環境等方面的代價。為此,本評價遵循代表性、系統性、可操作性原則,從城市自身發展質 量、城鎮化推進效率、城鄉協調程度等三個方面,構建城鎮化品質綜合評價指標體系。

 

向心型城鎮化和離心型城鎮化。

外延型城鎮化與飛地型城鎮化。

景觀型城鎮化與職能型城鎮化。

積極型城鎮化與消極型城鎮化。

它力型城鎮化與自力型城鎮化。

自上而下型城鎮化與自下而上型城鎮化。

 

從人口遷移的角度看,推動城鎮化發展的動力包括鄉村的推力和城市的拉力。推力即是使人群離開鄉村的因素,主要包括:農村人口增長快,對土地造成巨大壓力;農村自然災害較為頻繁;農村人口收入低,社會服務短缺等。而拉力即為吸引人群去到城市的因素,包括:城市交通便捷;就業機會多;社會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設施齊全等。

 

作為一種全球性的現象,城鎮化真正開始是在工業革命之後。從1800年至今,世界人口增長了6倍,其中世界城市人口增長了近60倍,世界城鎮化水準不斷提高。歷史上一些著名城市都在不同時期的估算著人口數量....。

 

城市  - >區域  - >新區  - >城鎮化  - >逆城鎮化  - >郊區城鎮化  - >再城鎮化  - >城鎮體系  - >中心城市  ->門戶城市。

 


上海臨港新城滴水湖衛星遙感圖,其中133平方公里面積為吹沙填海造地,耗資超過400億(人民幣),規模遠超阿聯酋迪拜的“世界島”填海造地項目,相當於填出了8個澳門的面積。

 

臨港新城位於上海東南端——南匯蘆潮港,距上海市區50公里,規劃面積296.6平方公里(現擴展為311.6平方公里,相當於3/1個香港,或者20個澳門的面積),是洋山深水港的配套工程之一,於20031130正式啟動。由主城區、重裝備產業區、物流園區、主產業區、綜合區5個功能區域組成的臨港新城,依託洋山國際深水港、浦東國際航空港的區位優勢,是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核心功能區,在上海新一輪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與作用,也是未來上海中心城區的重要輔城。


4.﹝填海﹞

填海是指把原有的海域、湖區或河岸轉變為陸地。對於山多平地少的沿海城市,填海是一個為市區發展製造平地的很有效方法。不少沿海大城市,例如東京、香港、澳門、新加坡、深圳及天津,均採用此法製造平地。有些機場,如日本關西國際機場更是整座填海,僅有連絡道與陸地連接。

 

荷蘭自13世紀起就開始大規模圍海填海,如今20%荷蘭國土是人工填海造出來的,丘陵都被挖去填海去了,弗萊福蘭省幾乎是創造出來的,故有“上帝造海,荷人造陸”之稱。

 

日本的填海計畫很早,石川潤一郎說:“日本早在11世紀就有了填海造地的歷史記錄,當時一個名叫平清盛的將軍就在神戶填海建了一個人工碼頭。到了江戶17世紀,幕府將軍又在東京灣進行了大規模的填海造地。”二戰後,日本大規模填海造地的情況更為普遍,19451975年,日本政府造地11.8萬公頃。

1981年摩納哥開始填土造陸,建設豐特維耶新城,得地0.22平方公里,國土擴大了12%。新加坡迄今已經造地100多平方公里,樟宜國際機場和工業區裕廊鎮等都是填海而建的。

 

香港山多平地少,1842年香港首次將興建皇后大道的沙石推進大海,以後香港便不斷填海造地,一百多年來,填海面積已達67平方公里,占香港總面積超過百分之六。

 

臺灣在日治時期,在今高雄市哈瑪星一帶填海造地,設立“打狗停車場”(今高雄港車站)作為縱貫鐵道終點,後來發展成為高雄政經中心。而近年臺灣的填海造地,臺灣最早的海埔新生地位於新竹市的新竹海埔新生地,19575月著手開發;19603月完成,實驗區共八十八公頃。最具代表性的是雲林縣麥寮鄉的六輕,開發造地的面積約2,255公頃

 



5
.﹝德文島﹞

德文島(Devon Island)是加拿大帕裏群島的第二大島,屬努那福特。它亦是地球最大的無人島,面積約為55,000平方公里。

 

島上有在漸新世末期形成的霍頓隕石坑(Haughton impact crater)。

 

德文島位於北緯75度,很接近磁北極,天氣嚴寒。即使在夏天,亦很少超過攝氏10度,冬天溫度可達-50度。

 

19248Dundas(74°31'N 82°30'W)有一個哨站建立了。它是政府為打擊非法捕鯨和其他活動而設的。1933年哈得遜灣公司租了這個哨站。1934年,毛皮業不景,救濟金減低,53個巴芬島因努伊特家庭搬到德文島,可是1936年他們都受不了這裏的氣候而離去。1940年代末,為了維持巡邏,Dundas港曾有人居住,但1951 Dundas港又關閉了。Dundas港現在只有一些荒廢的建築。

 

德文島的氣候和火星相似,因此近年來有些科學家在當地居住以作研究。

 

 

美國─邁阿密人工島富人區─有錢到極點!


6.﹝人工島﹞

人工島是人工建造而非自然形成的島嶼,一般在小島和暗礁基礎上建造,是填海造田的一種。人工島的大小不一,由擴大現存的小島、建築物或暗礁,或合併數個自然小島建告而成;有時是獨立填海而成的小島,用來支撐建築物或構造體的單一柱狀物,從而支撐其整體。

 

早期的人工島是浮動結構,建于止水,或以木制、巨石等在淺水建造。如下文所述的crannog和南馬都爾)。現在的人工島大多填海而成,然而,一些是通過運河的建造分割出來的(如Donauinsel島和迪特馬爾申縣),或者,因為流域氾濫,小丘頂部被水分隔,形成人工島(如巴羅科羅拉多島)。此外,一些甚至會以石油平臺的方式建造(如西蘭公國和玫瑰島共和國)。

 

除了人所共知的現代印象外,人工島在世界各地也存在已久。其歷史可追溯至史前時期的蘇格蘭和愛爾蘭的crannog(古凱爾特人的湖上住所)、密克羅尼西亞南馬都爾的慶典中心,以及的的喀喀湖尚存的浮島。墨西哥城的阿茲特克人遺址特諾奇提特蘭,在西班牙人抵達時是25萬人的根據地,座落在特斯科科湖中的自然小島。(該湖四周是無數的Chinampa)

 

很多人工島都在市內的港口上建造,以提供和城市不相連的等殊地皮,或出讓予房地產。否則,人工島是難以在稠密的大城市容身的。日本江戶時代的出島是前者的例子。該島建於長崎一個海灣,是歐洲零售商的中心。鎖國政策時期,荷蘭人可以逗留日本,在出島進行有限度的貿易,而日本人除了公事以外則不能進入出島。

 

同樣地,愛麗絲島位於美國紐約市旁邊的上紐約灣,前身是一個小島,主要填海而成,是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的美國移民隔離中心,用來阻隔被拒入境的患病或有知覺缺陷者逃到市區,並借此遏止非法移民。加拿大蒙特利爾的聖母島(Île Notre-Dame),為1967年加拿大世界博覽會而建,最著名的人工島之一。

 

威尼斯人群島(Venetian Islands)位於美國佛羅里達州邁阿密灘(Miami Beach)比斯坎灣。1920年代地產蓬勃時期,隨著漲價效應,該島的房地產越建越多。地產泡沫爆破後,比斯坎灣損傷慘重,爛尾項目隨處所見。一家新興城市發展公司那時候正為一個名為Isola di Lolando的島嶼興建防波堤,但無法在1926年邁阿密颶風和大蕭條時期經營下去。島嶼建造專案隨即腰斬。80年後,項目的混凝土樁基仍然屹立,另一項發展捲土重來。

 

當代一些人工島工程更見雄心勃勃。關西國際機場建於1994年,是首個完全在人工島上建造的機場。緊隨其後的是2005年的中部國際機場,以及2006年的新北九洲機場和神戶機場。

 

迪拜擁有一些全球最大的人工島群,包括三個棕櫚群島項目、世界群島及迪拜海岸,尤以迪拜海岸規模最大。

 

以色列政府現計畫在特拉維夫、Herzliya、內坦亞及海法離岸興建四個人工島,預計2013年竣工。每個人工島會有大約二萬人居住,並提供一萬個職位空缺。這些人工島將有助舒緩以色列城市以至加沙人口過份稠密的困境。

 

荷蘭亦計畫在北海興建人工島,或會建造成鬱金香形狀。

 

依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人工島受到一定的法律承認。近岸設施和人工島嶼不應視為永久海港工程(第十一條),並在200海裏(370公里)內隸屬最近的沿海國的管轄範圍(第五十六條)。人工島嶼、設施和結構不具有島嶼地位,它們沒有自己的領海,其存在也不影響領海、專屬經濟區或大陸架界限的劃定;同時,只有沿海國有權建造人工島嶼(第六十條)。然而,在國家管轄範圍以外的公海,任何“國家”可建造人工島嶼(第八十七條)。

 

一些私人國家在人工島主體上建立,西蘭公國、玫瑰島共和國就是典型的例子。

 

著名人工島:

 

香港

1>香港國際機場,建在赤鱲角人工島上

2>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新翼部分,建於人工島上

 

日本

1>關西國際機場,建在大阪灣人工島上

2>中部國際機場,建在伊勢灣人工島上

3>禦台場,位於東京灣的人工島,通稱“臨海副都心”,由江戶末期的防衛設施改建

 

迪拜

1>棕櫚群島,世界最大的人工群島專案

2>朱美拉棕櫚人工島

3>世界群島,仿世界地形而建的人工群島

 

其他

1>裕廊島,新加坡煉油中心

2>西蘭公國,一個由個人宣稱建立而未被承認的國家(實體)

3>特諾奇提特蘭,阿茲特克人的首都,為現代墨西哥城的前身

4>五期重劃區,臺灣台南市的新市區,由原潟湖地形填海造陸而成

5>玫瑰島共和國(Republic of Rose Is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