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3-16 12:12:42台灣

何謂優質生活?

 



何謂優質生活

 

『成功的城市不在於其富有,而在於生活其中的民眾是否快樂。』

 

大多數政府致力於繼續提升國內政策最主要的優先任務國內生產毛額,其假設為財富會增加福祉。然而過度重視創造財富,特別是透過鼓勵大量消費,可能會造成報酬遞減的現象。

重新思考優質生活的內涵,對處於森林、海洋、多樣化、以及其他自然資源快速劣化和全球程度的破壞的世界來講,已然太遲了。透過注重於高品質的生活而非僅僅是物質的累積來重新定義繁榮,個人、社群、以及政府才能聚焦於提供民眾最為需要的東西。誠然,圍繞著福祉而非財富,才可能建立對優質生活的新認識,而所謂的福祉是在自由、健康、安全、及滿足社會關係的條件下,滿足生存之所需。當然,消費仍然很重要,但是僅限於促進優質生活的消費。

 

『近年來,研究生活滿意度的心理學家大大地確認了古老的諺語:金錢買不到快樂,至少對已經富足的人來講。』重視福祉的社會參與更多家庭、朋友、和鄰居的互動,更多對自然的直接接觸,更關心去發掘成就和創意,而非蓄積財物。他們重視避免去傷害自己的健康、其他人、或是自然界。簡言之,他們產生了比今日許多人經驗到的更深沉的生活滿足感。

什麼提供滿意的生活?近年來,研究生活滿意度的心理學家大大地確認了古老的諺語:金錢買不到快樂,至少對已經富足的人來講。在富裕的國家,金錢與快樂的脫鉤,在工業國家中所得的成長與快樂的程度成反比,或許是最清楚的呈現。譬如,1957年和2002年之間,美國平均每人的所得高出 2 倍多,然而在那段時間裡,民眾表示「很快樂」的比例沒有變化。

在貧窮國家,財富和生活滿意度的關係有所不同,不足為奇。那裡的所得和福祉成雙入對,可能因為貧窮人家的所得,更多用於滿足基本需求。

 

『有少數但愈來愈多的消費者,正質疑他們的購物方式、充塞其生活且使其生活複雜化的一堆東西,以及他們花在工作上的時間。』

愈來愈多的人以福祉的角度從事購物。例如在歐洲, 2 0 0 2 年有機生產的食物之需求,使其銷售量提升到 100 億美元,比上年度上升了 8% 。除了購物習慣的改變外,很多消費者在各方面試著把他們的生活方式簡單化,有時被稱為 潔化 」。 無法很精確的估算實行生活簡潔化的人數,但是對簡潔化有興趣的人看來愈來愈多。例如, 7 個歐洲國家裡,自願減少其工作時間的人數,過去 5 年間每年增加 5.3% 。這股朝向簡潔化的趨勢有望持續下去。

然而,僅是個別自發性的行動,對建立強大   們有 真正的消費者選擇的結構性障礙,譬如超級市場不賣有機產品。有些批評者甚至說,個別自發性的行動可能產生反效果,正如政治與環境科學家麥可 馬尼茲(Mi cha e l  Mani a t e s)指稱的「責任的個人化」,分散對企業界和政府

等機構在持續不斷的不健全的消費結構中所扮演的角色的注意。更嚴重的是,若個人以為金錢就可以掌握權力時,他們可能會忽視在營造福祉社會中作為父母、教育者、社群成員、及公民的重要角色。

『人類是社會生物,因此,良好的關係是高品質生活最為重要的內涵物之一,也就不足為奇。』哈

R o b e r t   P u t n a m)指出「半世紀來從事生活滿 現… .快樂最好是從一個人的社會關係之廣度

健康,經常非常明顯。在日本、斯堪地那維亞、及美國為數甚多的長期研究,顯示出不管任何理由,在固定年份裡死亡的機率,被孤立的人比有社會連結的人高出 2 倍到 5 倍。國際發展專家現在也認識到,堅強的社會關係,對國家的發展是個重要的貢獻因素。譬如,世界銀行視社會連結為資本項目,一種會產生有益於發展的有利因素之資產。

社會資本不足似乎和全國經濟發展不足有關 S t e p h e n Kna ck)警告說低水準的社會信賴度可能使該國陷入「貧窮的陷阱」,在其中不信任、低投資、貧窮的惡性循環無以解套。

除了改善健康和提供社會安全以外,堅強的社會關係特別有助於促進集體購買,經常帶來社會和環境的利益。共同居屋是個很好的例子, 10 40 個個別屋主居住在為促進鄰居互動而設計開發的現代村落。

在共同居屋社區裡,房舍經常與鄰居共有牆壁,而且圍繞著廣場或行人步道。汽車特別被限制不得進入社區。此種設計使這些社區比全然是私人住宅的鄰近社區,使用更少的能源和物資。 1990 年代中針對美國 18 個社區的研究發現,和居民未搬入共同居屋前比較,他們擁有的汽車數減少了 4% ,洗衣機和乾衣機減少了 25% ,剪草機少了 75% 18 個社區平均每戶的生活空間(包括每單位所佔的公共空間)約 1,400 平方呎,為 1990 年代中期美國新屋平均的 2/3 。或許共同居屋對優質生活的最大貢獻,是其創造出來的社會關係,這些社區自行管理,鼓勵互動和分享。

在很多發展中國家也一樣,共同購買在社會基礎盛行的社區,較容易實施。世界銀行在印度拉加桑(Rajasthan, India64 個社區所進行的調查為例,發現在居民的信任、非官方網絡、及團結堅強的村落,比這些社會資產較弱的村落,對集水區的保育和開發更為成功。

『要創造更優質的生活,不管是個人或社群 政治、實體、和文化等福祉的基礎設施。』

當個人或群體尋求提升其生活品質時,他們 產品、可重複使用的飲料瓶、或者是大眾運輸未上市,很顯然的就無法買得到了。決定上市項目的規範和政策,像是造成化石能源比風能更便宜的油品補貼、鼓勵向郊區擴張發展的區域規劃法規、不贊成使用回收再利用的建築材料的 ,基 算是 費的基 設施

有些政府開始以其職權,協助創立有益於福祉的政治環境。他們最基本的初步行動是,適當地接觸社區或社會健康,就像聖塔莫尼卡(S a n t a   M o n i c a 劃(Sustainable City Plan)的作為。當地自 1994年起,該計畫著眼於降低總的社區消費,特別是外來的、非再生的、不是回收再利用的、不可回收的材料和資源的耗用;同時也尋求發展運輸方式的多樣化、盡量不使用有害的或有毒的材料、保留開放空間、以及鼓勵參予社區決策。

就全國而論,用來衡量社會健康的標準工具 」(G D P 祉的指標太過狹窄,因為只有把經濟交易加總起來,不管他們對生活品質的貢獻;而且忽略所有非市場活動領域對個人和社區福祉的貢獻,像是父母在家照顧兒童。整個 1 9 9 0 年代,研究 跡(E c o l o g i c a l   F o o t p r i n t)、

Genuine Progress Indicator)、人類發展指標(Human Development Index)、以及活的星球指標(Living Pl ane t   Index),以彌補國內生產毛額觀點的不足。這種努力之一,由永續性顧 - R o b e r t

P r e s c o t t - A l l e n 標(We l lbe ing  Index)就簡單明瞭。

進一步調整社會健康的指標,政府使用其衡量福祉福祉指標利用 87 種指標來衡量人類及生態的福祉,從預期壽命和入學率,到森林砍伐程度和二氧化碳排放水準。這 87 種指標可以協助各國確認該國生活品質不良的地方。從指標數據呈現的數值已標準化,且匯總於一個單一得分,以便於 180 個國家做比較。結果顯示:全球人口約2/3生活在列為人類 威(N o r w a y)、丹麥(D e n m a r k)、和芬蘭(F i n l a n d)列入最高的前五名。同時,列入 地球,且沒有國家列為優良的環境水準。Taiwan Watch Vol.7, No.1 / Spring, 2005 1 1200

 

全面的立法和規範權利,以形塑人們消費的方式和社會內化消費的價值。譬如,削除不合理的補貼和徵收污染稅,在許多歐洲國家已證實對創造清潔的環境和高品質生活有效。而且,許多歐洲政府正協助工人和家庭爭取每週的餘裕時間,比利時(Be lgium)、丹麥 F r a n c e T h eNetherlands)、及挪威現在一週工作時間為 35 3 8 小時,如此釋放出工人寶貴的時間,有

助於開創新工作。像這種政府的干涉,似乎比較不會造成家庭環境的壓力,譬如芬蘭,有非常強力的政策支持母親的就業,包括有薪育幼假、育幼所得稅減免、免費育幼、以及其它措施。 2 0 0 1 年有個研究這些措施對父母心理的助益,發現正和美國的情形相反,在芬蘭為人父母者在心理福祉上比較自然且正面,而在美國為人父母者心 不足。對為人父者來說,效果非常正面,但是對為人母者就比較差些,顯示出對她們有加強的空間。中央改變福祉的法律和政治基礎設施,對提供公共服務的重要性已愈來愈清楚。近數十年來,許多國家增加私人消費的比重,造成公共服務的不良聲譽。以公共投資為成本來促進私人消費時,社會就要付出代價。

著重於實體基礎建設的設計,對改善生活品質也非常重要,例如以汽車為主的郊區住宅長期來被指責削弱了社區的團結,部分原因是工作所需的通勤時間。 2 0 0 3 年擴張的郊區發展,也受到對健康有負面作用的批評。在美國448個郡對200,000人的調查,發現住在低密度郊外社區的人,比住在人口密集區的人平均走路的時間較少、體重多 6 磅;居住郊區的人就像抽煙者有高血壓症狀。

同時,郊區的設計可以制止或吸引騎腳踏車的人。在美國所做的調查顯示,美國人不騎腳踏車的主要原因,認為騎腳踏車不安全;也確實如此。以每公里的旅程來算,在美國騎腳踏車比使用其他交通工具更危險。但是在荷蘭和德國,騎腳踏車的人的意外事故發生率僅有美國的 1/4 ,最主要的原因是那些國家投資興建 燈號、以及開發使騎腳踏車更安全的其他基礎設施。

人們愈來愈積極要求廣告者有更高的道德標 典(S w e d e n)禁止針對小孩子的廣告節目,他們是特殊的容易受印象影響的族群。在美國,禁止電視播放香煙廣告已有數十年。設定廣告的界限是個敏感的議題,引起限制言論自由的關切,然而國家可以在保護言論和公共健康之間取得適當的平衡。

同時,廣告本身也可用做打擊轟炸消費者的 』(A d b u s t e r s)贊助非商業電視,鼓勵觀眾減少消費、不開車子、或是關掉電視。教育對重塑高品質生活的文化也很重要。在 西 心(Instituto Akatu)和學校、企業、及童子軍隊合作,教育參與者「良知消費」。該組織使用從網路到小冊子、卡通畫冊、和遊戲等各種工具,教授消費對環境和社會的影響,並且告訴人們如何去遊說政府要求改變政策,以促進良知消費。

 

『人們長久以來追求更深層的東西,快樂、尊嚴、和有意義的生活,總歸一句話,就是福祉。而且他們期望他們的經濟就是達到這目的的手段,而非障礙。』潛藏在對消費社會逐漸增加的不滿之下,是個很簡單的問題:經濟是為了什麼?傳統的回應包括了繁榮、就業、和增加機會,在它們失去作用以前聽起來也很合理。當繁榮使我們超重,工作過度造成疲累,以及大小通吃的心態導致我們忽視家庭和朋友,人們開始更深入的質疑其生活方向,以及導引他們往那個方向去的系統。此一信號從一些工業國家和一些發展中國家湧現,意味著我們有很多人從生活中尋求更多,而非更大的房子和新車。

一個福祉社會應該提供消費者充足的真正可供選擇的東西,而非一大堆看起來都類似的產品。生意被經濟誘因鼓勵,提供消費者真正需要的東西,可靠的運輸,不需要汽車;口感好且季節性的當地生產的水果和蔬菜,而非從其他國家運來的;強勁的鄰里關係,而非擁有大庭院的大房子。「選擇」應該重新定義為提高生活品質,而不是在個別商品和服務中選擇。對 消費。每個人都要和「多少才叫滿足?」這個問題角力,回應人人不同,但是有個來自中國哲

」。 遠離了導致今日消費型態最大原因的社會類比和行銷暴政。

生活在福祉社會的人也會和自然環境關係更密切,正如前哈佛生物學家史蒂芬.珍古德(Stephen Jay Gould)曾經說過的「我們必須發展與自然的情感和精神紐帶,我們不必為拯救 西 」最後,追求福祉的社會一定能保證生活其中的每個人都能有健康的食物、乾淨的水和衛生、教育、健康照護、以及實體安全。實在無法想像不能提供人們基本所需的福祉社會。進一步來講,無法接受一個福祉社會在對其成功自 滿 確實,那些在福祉指標評分很高的社會,特別在北歐,也是世界上最慷慨的國外援助計劃提供者。

在民眾習慣於把消費置於社會價值最頂端之際,要過渡到福祉社會無疑地是個挑戰。然而開始往這個方向移動有兩個很強的優勢;第一,今日的人類族群擁有投資於福祉的知識和技術基礎,而非為其自己繼續累積物資;第二個優勢簡單又強勁,對許多人來講,追求福祉生活更甚於高消費的生活。

培養關係、灌輸健康的選擇、學習與自然和諧相處、考慮所有人的基本需要,社會可以從重消費轉移到重福祉,這會是在 2 1 世紀足以比美 2 0 世紀在機會、方便、和舒適方面的偉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