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8-19 11:03:47Nelson

台灣應吸取愛爾蘭經驗

世界日報社論

最近中國大陸的經濟急速發展,增長率每年都超過百分之七,且大量吸引外資;相比之下,台灣的經濟發展放緩,且台商湧入大陸,資金亦流向大陸,不數年後,台灣的經濟可能被空洞化,發展亦可能被邊緣化,在這種形勢急轉的情況下,台灣又何去何從呢?最近政治大學經濟系教授李紀珠,在一份週刊指出,台灣應從愛爾蘭致富的經歷中,得到最好的啟示,從而改變發展路向。

愛爾蘭的面積雖然比台灣大一倍,但人口卻少七倍,人力不足,資源不夠,二十年前,人均生產值不足五千美元,不比台灣好,只是近鄰英國的六成多,且出口值低於入口值,是一個農業小國,在西歐裡面,被稱為「富人中的乞丐」。如是愛爾蘭人需要出國謀生,將廉價的工資,寄回本土,八十年代的台灣,不致有這種情況出現吧。

但從八十年代中葉開始,愛爾蘭政府開始銳意發展工業,從一九八五年開始,貿易不再不平衡,一九九八年的人均生產值已達到一萬八千六百美元,只比英國低一成四,一九九九年的出口值已達七零二億美元,比八五年多出七倍,而入口值只有四六三億美元,且有許多是高消費的產品,在長期出超的情況下,愛爾蘭變得更加富有,一九九九年與二零零零年的經濟增長,都有兩位數字,二○○一與二○○二兩年的經濟雖然放緩,但仍有相當的增長,從去年開始,上升軌又再度出現,二○○三年的人均生產值,已達三萬美元左右,名列世界的前茅,比英國高出一成有多。因此,愛爾蘭在今天,已被稱為歐洲中的光芒,與歐美富國平起平坐,究竟這個奇蹟是怎樣創造的?

和台灣一樣,愛爾蘭只是一個島,但這個島卻能和英國和睦相處,且融合於歐盟的體制以內;和台灣一樣,愛爾蘭缺乏工業原料,且愛資不及台資,但愛爾蘭比台灣更為開放,愛爾蘭的經濟,有國際的參與,不若台資單方面流向大陸。還有,愛爾蘭的成功,還歸咎於下列數點:第一,愛爾蘭大量吸收外國資金,舉美國為例,美國在歐洲的電子工業中,有三分之一的投資是在愛爾蘭;第二,愛爾蘭大量吸引高科技人才到來創業;第三,吸引人才的途徑,是提供最佳的配套,譬如提供有關的優惠,甚至幫助這些專家的家屬去就業;第四,是宏觀的發展,提供稅務優惠以外,是擴展金融業、服務業,作為一種輔助;第五,是集中於高增值的行業,今日的主要出口是電子產品,包括半導體與電腦軟件,其次是藥品製造,在愛爾蘭以內,已經擁有世界九成最頂尖的相類公司。

當然,愛爾蘭最大的賣點,還在它是一個英語國家,與世界大部份的大國,溝通上全無問題;地理上,它是介乎美洲與歐洲之間,是一道天然的橋樑,在大國的經濟互動中,起了平台的作用;法制上,愛爾蘭是十足的西方模式,以上幾點,都是台灣需要力求改善、力臻完美的。由窮人變富人,是需要很大的努力,很多的變通。

幸好今日的台灣人民,並非窮人,如是所走的路,非如愛爾蘭那麼艱辛、漫長,何況今日中國大陸崛起,對台灣起碼不是禍,只要在世界經濟與中國大陸的互動中吸取愛爾蘭經驗,發揮更大的平台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