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6-03 11:25:19王小瑛

妹妹的電視機

  「啊,那可惡的賤人,一巴掌太便宜他了啦,應該多踹幾腳!」每晚準時收看九點檔、十點檔、十一點檔的妹妹,每當看連續劇看到情緒激動時,總會不禁罵個幾聲。
  閱聽人研究,何不就研究我「可愛的妹妹」呢,雖然看似「壯碩」,但還是擁有少女般的情懷,常常迷戀劇中的帥哥男主角,嚷嚷著要嫁他,但過沒幾天卻又喜新厭舊,其速度實在是迅雷不及掩耳。她總是激動地融入劇情。雖然她都預知了節目之後的走向,但還是乖乖守在電視前,希望藉由演員的表演,讓他的情緒能融入其中,「解放」一下自己。
  以下就是我偷偷觀察妹妹看電視時的心得,以及天馬行空的「搭配」Radway、布希亞等的理論。


其一-閱聽人得到的愉悅
  Radway的研究強調,閱讀言情小說的行為可以因不同的背景而解讀出不同的意涵來。閱讀言情小說是家庭主婦在家中唯一為自己做的事、為自己花的時間;閱讀言情小說等於是家庭主婦們的「獨立宣言」。
  看電視對妹妹而言,也滿足了她幻想的愉悅,她喜愛的節目之一「料理東西軍」,在節目中,她總是幻想著自己就是「行家」,種植著頂尖蔬果、到海上去補魚等等,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她卻不能不繼續升學,繼續和會計搏鬥。她藉由節目來得到愉悅,暫時擺脫父母親對她的期望、以及擺脫考試的壓力,盡情的在海上討生活...,這就是她自尋出路的方法。


其二-閱聽人將自己投射於劇中的單一或某幾個角色
  布西亞認為,擬象是「以沒有源頭或現實的真實為模型而產生,也就是超真實。」,在超真實領域中,擬象與「真實」間的差異已經產生內爆,真實與想像不斷崩解於彼此之中,結果,真實和擬像的經歷並無差別。
  我們會幻想,擁有童話般心願的人,總是希望最後能跟著王子或公主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而希望擁有英雄氣概的人,說不定希望哪天可以來段英雄救美的戲碼、或是哪一天也能打進NBA,享受和麥克喬丹一般的殊榮。
  因此在觀看有劇情的卡通或是連續劇等時,我們就會不自覺的將自己投射在劇中人物中,希望能擁有和他一般的美麗、個性、勇氣、...有時候甚至因為太過嚮往,也會開始模仿著劇中人物的小動作、說話態度等,或是發現劇中這個人物個性怎麼和自己如此相像等等,而注意情節後續發展,看看「自己」的結局如何。有時還將自己的經驗和戲中劇情結合,加深自己的投入程度。
  在節目播出時,我們的心情也跟著劇情的起伏而隨之波動,當投射角色難過,我們跟著低落,當我們看到有個完美結局,也感覺到自己似乎也能像劇中一樣。當閱聽人這麼投入地去觀看節目時,就無法分辨真實和擬象間的差別,知道自己所喜愛的這齣劇沒有個HAPPY ENDING時,就會群起要求電視台修改劇情,給予壓力。我們明知道現實生活中不可能都有個幸福結局,也知道戲劇只是擬象,不會對自己有任何利益損失,但還是會情不自禁的希望,自己投射的角色能夠有好下場,然後安慰自己在現實生活中也可如此。
  以我觀察妹妹看連續劇為例,最近他所迷的是「台灣龍捲風」,男主角黃志中為了反對父親娶細姨,和阿嬤起了很大的爭執,甚至情緒激動到讓跨下傷口再度裂開。對我而言,這個劇情太過狗血,沒有任何意義。但對我妹妹而言,他已經將當初叛逆期時,忤逆媽媽的情境連結起來,想著當初也是跟著在他心目中不可理喻、偏心的媽媽大吵,因此他也看著看著,情緒跟著激昂,隨之哭泣。


其三-閱聽人的喜新厭舊
  當我們喜歡一位演員,可能是因為他在戲劇中的個性,剛好是我們所鍾愛的,因此在還未完結篇時,總是十分迷戀這位演員,希望哪一天也可以讓他成為身邊的男、女朋友,而隨著舊戲下檔,新戲上演時,閱聽人常常會很快地拋棄前面那位演員,而喜新厭舊的移情別戀。
  記得有一陣子,當緯來日本台播著「西洋古董洋果子店」時,我和妹妹瘋狂迷戀上了劇中男主角-帥氣但不敢和女人親近的帥哥蛋糕師父。他在戲中清澈、無辜、迷人的眼神,一身好手藝,以及時而靦腆的笑容可不知在當時勾引起多少女性的少女情懷。
  隨著各個單元的演出,我們姊妹倆更是企盼自己能成為該單元中最親近他的人。記得有一集,他教著一位患重病的小妹妹如何做蛋糕,他們甜蜜的模樣可羨煞了我們,多希望自己也能成為劇中小女孩,享受著和帥哥一起做蛋糕的喜悅。
  也記得那時,他一微笑,我們就隨之尖叫,而當時更是瘋狂的在網路上搜尋他的照片、桌布、他所發行的歌曲。只是,隨著戲劇的下檔,我們的熱情也隨之減退,而後看到他演出的其他劇碼(GTO麻辣教師),飾演一位輕挑、愛看A片的年輕警官,讓我們對他的印象大打折扣而移情別戀了。
  總是在看著律師本色、金法尤物時嚮往自己也能成為一位傑出律師,在法庭中侃侃而談,問倒對方。在看著漫畫、卡通奧運高手時,則是興嘆,怎麼當初媽媽沒有逼我學體操呢?我也多想和劇中主角一樣,在單槓上飛翔...我們總是受當下自己喜愛的劇情影響,想著我未來也要和他們一樣,只是我們確定志向的速度仍比不上卻喜新厭舊的速度。
  雖然布希亞的擬象論中,提到我們無法辨別真實和擬象,但我認為,閱聽人在舊戲下檔後,從舊劇情(擬象)中抽離的速度十分迅速,像之前台灣霹靂火,劉文聰「火」了一陣子,經典對話更是讓觀眾們加以改編、模仿。但是誰注意到他之後的新戲?其收視率也平平,只不過閱聽人雖然抽離速度快,但是沉浸在另一個擬象中的速度也不慢呀!


結語
  史麥塞提出「閱聽人在幫媒體和廣告主」作白工觀點,但我們從電視中不是也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嗎?我們從中獲得了愉悅、滿足了自己幻想情境,將戲劇符碼轉換成自己的意義。雖然我們的生活大部分的知識都是從媒體得知,是建立在擬象之中,但人生本來就如夢,真真假假分不清,就如同莊周的蝴蝶夢,最後搞不輕到底是蝴蝶夢到莊周,還是莊周夢到蝴蝶。那些戲劇內容又何嘗不是生活的縮影,只是以演戲的方式來呈現。只不過如果我們太沉迷於其中,無法將自己抽離就不事件好事了,我們還是得認清,當下的沉迷只是為了一時的愉悅、滿足自己的幻想,如果不能抽離,又如何追求真實的自我?一味的去模仿他人,只像是複製同樣的商品,一樣的好看,卻少了自我的特色。


後記
  這是我閱聽人研究期末報告的摘要,本來一心一意想挑戰布希亞與莊周(老師說無聊是怎樣,怒),但後來凌晨十二點還是擠不出一千字,於是放棄囉:)接著就開始天馬行空的寫寫作文,寫寫心得囉!自認是走搞笑風格,結果竟然被小強評為"有觀察力,不錯,但如果要有創意就可要再想想",小強老師真的是太看得起我啦!於是就不要臉的放上來,給大家看看囉(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