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頭角山海觀
【鼻頭角山海觀】
前面這一座陸橋,橫跨濱海道路。由此上行,就是今天一覽鼻頭角世界的開端。回看鼻頭角漁港,湛藍藍的海,淡碧色的天空,依港而立的漁船,魚貫而行的車子,應該感受到漁村熱鬧的景象!
走吧!瞧瞧這山坳,兩側岩石高聳矗立,從這洞口穿過去就是往貢寮。走過人行陸橋,前方有一燈塔小舖,木造的建築,古樸的美麗,透出一盞黃燈,站立在這山彎道路邊;一字醒目coffee字樣高掛在木門上,想是提供旅途遊客補充能量中途小憩站。
沿著小鋪左方石階而上,右側有一塊青青草地,正前方聳立一座仿燈塔水泥柱,柱上裱著鼻頭角國民小學,鐵門上掛著幾個大字〝學生上課請安靜〞。在這寧靜山丘上,四周只有風聲、海浪聲、鮮少有雜遝人聲,或車子的引擎聲。應該是對登山客宣示,請輕聲細語,不要干擾我們學生傾聽浪淘盡的寧靜吧!
站立在寬闊的紅色的學校操場,向著山丘望過去,橫在嶺上碧藍天下面那披掛的綠色靛青衣衫,正隨著東北風搖曳而舞擺裙裾。順著學校圍牆一側石舖的步道而上,這牆的構築,遠遠望過去有如一道穿山越嶺的萬里長城橫亙當中。此刻腳底一陣冒煙,顫慄酸澀之感,由心中升起。古人有云:〝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邇〞;〝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欲登高而小天下,就必須忍受路途艱辛,道路崎嶇凶險?
爬上萬里長城中段,停住腳步深深吸一口海風鹹味。眼前視野一片遼闊,鼻頭角國民小學建築群和紅色屋瓦盡收眼底;學校背後就是深藍海洋,背海面山的建築構造,似乎違背地理學依山面海的基本條件;學校復地廣泛,正坐落在山坡凹凸平台上。學生從鼻頭角聚落到學校上課,這路程少說也要花十來分鐘,辛苦的莘莘學子,每天總要過著與海洋為伍的生活。看海的日子對他們來說,已經見怪不怪了!
循著小徑走下坡,路況平緩好走;石徑兩側簇擁著林投樹,似乎難再見到闊葉樹叢。殆因面向東北季風迎風面的關係,寸草難生的斜坡面,攏聚雜生著抗風極強的林投樹生長。一面迎著風;一面享受山海風光,不知不覺已來到海天亭,登亭遠眺,這裡視野更加遼遠;俯瞰海岸礁岩,整齊羅列的海蝕崖、海蝕平台、海蝕溝、豆腐岩、覃狀岩、還有生痕化石。這些多樣化的海蝕地形,經海水長時間侵蝕。較硬的部分凸起成覃狀岩,或蜂窩石;較軟的部分,受海水侵蝕而稱凹溝,也就是豆腐岩。
鼻頭角岩層大抵是砂岩所組成,成就這堅硬的岩石,稱之為四稜砂岩。它之所以堅硬而使鼻頭岬凸出海中而屹立不墜。尤其瀕臨海岸那成塊、成片凹凸有致的海蝕石階,海蝕崖;更讓人敬畏於天地萬物,鬼斧神工般雕琢的神奇,與化腐朽般的神力,創造大自然界美麗神話。站在這塊屬於海水雕就的作品上,你不禁會訝異於它的神力。欣賞之餘,要給於掌聲,還要給於肯定,並好好善待它才是!
冬天的陽光暖暖的陪著旅人踟躕而行,林投樹掩映其中,間或可以小憩遮蔭一下。正前方開始一道像樣的斜坡橫亙在前:左側是陡峭山坡,右側是峭壁。駐足在這山凹轉折點,寧可放慢腳步,徐徐而行!走過陡坡,爬上至高點。回首來時路,蜿蜒山徑盡躺臥在荒煙中;目望對山山頭是一座小型雷達站,鐵門深鎖,不做開放;光禿禿的山壁,或有綠意點綴;焦乾了蘆荻不堪北風怒吼,撲倒在山谷裡睡覺;山谷臨海的台地,有一廢棄軍營,依稀可見當時營房、崗哨、廚房、電線桿。營房錯落險坡中,營房前方不遠處是萬丈峭岩;峭岩下方是深邃海洋。想想當時駐紮在此地的軍人,生活在此貧脊多變的山海竟是多麼險峻惡劣!
這裡是鼻頭角稜谷步道,海拔八百公尺。在此看海、看山視線無阻礙,四面八方一個清澈到底。目看東南方三貂角岬,在濛濛雲霧飄緲裡;西北方是八斗子與基隆嶼;眼下就是鼻頭角漁村,踞高遠眺,漁村風情盡收眼裡;南側連綿崇山高嶺,有基隆山、茶壺山雄據;北方是深藍色的海洋,幾艘拖著長長的白色的水花的漁船,在海面上載沉載浮。
漫步在稜線上,中間有幾個涼亭供遊客乘涼休息。涼亭與涼亭間,距離不甚遙遠。走累了,坐下來小憩一回。環繞這一條步道一圈下來,頂多也只花一個多小時腳程時間。路況良好,可說老少咸宜!
稜線的背風面,林木蓊鬱,高林密布,竹影搖曳,濃蔭蔽天,不用害怕陽光普照。這裡一片翠綠與先前迎風面單調樹種,宛若天壤之別。上得山來,總要下山吧!順著涼亭邊坡木棧道一階一階而下,輕鬆且自在;山徑裡,林間不時傳來青鳥鳴脆聲音,與冬陽輝照下蝴蝶翩翩鼓動雙翼景致,為這幽靜山林增幾分動靜。
從稜線一路下來,不出幾分鐘就來到港區,漁村古樸道路狹窄。漁船停泊港灣,想想漁家生活靠海維生的日子,可真不好過?可是居此漁村的漁民,作為一個討海人生,不得不與風浪搏鬥,這是討海人的辛酸。人就是為生活而活,漁民何常不是呢!
隨筆手札/吳山水創作
2015.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