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8-31 01:05:45Tomato Village

下町風情畫

「下町」是什麼?
自從來到東京就一直看到這個詞彙,卻至今找不到正確的官方解釋。

公司同事說這沒什麼,就是一些下層庶民的生活,既粗糙庸俗又上不了台面;相關網站則是放滿了小廟、小巷道或是某個路邊石像的介紹,看起來就像是你家路邊不起眼的土地宮廟;而電視節目上的傳統小吃,又讓它帶點迪化街的氣味;當我漸漸認定它代表的是一種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的社會形態時,卻發現許多精緻的手工藝品以標榜『下町文化』做為賣點?

就算是在其中逛了幾回,我還是不知道如何精準的定義這一切。

下町在地理區域上指的是東京都內月島、淺草、上野、築地、巢鴨一帶的舊社區;頗像我們台北市的中山、大同、士林或萬華。

如果你在下町的每一個「景點」間趕路,你一定會對這趟旅程感到失望。這裡的建築物帶著殘舊、巷道狹小擁擠、角落堆積著難見的穢亂,光看到這些表象很容易就澆息了觀光慾。但若是放慢腳步,試著去觀察在這裡生活的的人,試著把自己也融入其中;也許只是跟埋在幽暗平房裡正在刻扁額的歐吉桑打個招呼,在菜市場和著小孩子的淒厲的哭喊跟當地人叫價競標玩具,或是在路邊花一百元日幣享受「超驚異人力按摩機」。你會在這裡發現一個完全不一樣的東京。

在表參道在代官山,蛋糕上的水果堆砌得再精緻、售貨員的微笑與鞠躬再確實,都還是讓我覺得虛假。隔著一層物質主義的紗,這種量產製造的親切與絕對的按章行事,時常讓我有一種身在機器人城市的錯覺。

但在下町,從電車到站開始,就感受到一種出自北野武電影裡的俠義感。雖然這裡的人打扮土氣,講話大聲,動作草莽。但我卻暗自竊喜得以一窺這另一種「偶像劇」之外的東京生活方式? 於是逛下町之於我,就像是在逛一個有超大開放空間的人文博物館似的開心,並由衷地感謝人們為我上演著最真實的自己。

在入谷看到婆婆帶著媳婦在鬼子母神廟前認真的祈求,讓我不由得想起台灣送子觀音前的信眾們。在淺草有一位搶不到好位置的上香客,她手拿一把零錢如擲鐵餅般助跑後向許願池的方向凌空扔去,轉頭發現張目結舌的我也只能靦腆的笑笑。拍照到一半,突然發現液晶螢幕裡本來應該正在考人形燒的師傅,幽默地將工具傾銷四十五度,正對鏡頭露出一副廣告諧星的微笑。上野的荷葉池邊則是一攤一攤的黑輪推車,在錄音機咿咿呀呀的演歌聲中冒著暖呼呼的熱氣。工藝館裡緩緩述說著這些自江戶時代就定局此處的專業技工們,如何以皇居為中心,憑著一手絕活安家定業到現在。

總覺得下町這邊的東京人特別傻呼的可愛。阿美橫丁的傳統市場裡竟然站著一排穿著汗衫,挺著肚子邊拉客邊叫賣的海鮮攤老闆,看起來老粗的他們卻又細心地將魚蝦們排列如禮盒般漂亮。路橋下有兩人一言不合,其中一人竟然就一把將對方推到路邊,打翻了店家的乾貨;這下氣急敗壞的店家、跌在路邊被打的、轉頭想溜那打人的三方對峙,我還以為就要追砍起來了。沒想到下一秒竟是由圍觀彼此不相識的群眾聯手架回那打人的,用看起來理性勸說但實際上由不得你選擇的方式,半逼半迫硬是要他扶起地上的人賠不是後,再要他把場子收拾乾淨。

下町沒有人們口中那麼無聊。我一天下來拍了上百張的照片,而每一張都有一個旅遊書上找不到的小人物的小故事。

下町的經驗讓我體會到萬華區內,舞龍舞獅、布袋戲、廟口小吃與算命攤的可貴。

也許探索世界的旅客其實是很容易對大城市煩膩的;東京的繁華與台北的熱鬧只有程度上的差別,並沒有方向上的不同。美食更精緻一點、大廈設計再時尚一點、購物樣式多一點、路上行人走得更匆忙一點;但一旦你趕上了速度、習慣了口感,你會發現在這個水泥叢林間拎著名牌購物袋的體驗,跟在過去那個小一點的叢林裡也沒什麼太大不同。

也許只有走入當地的下町,體會文化的衝突,才有可能真的了解一個城市的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