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0-14 13:01:15蔡老師

爸媽密切搭檔 教養有信心

    大年升國三後,結交不少朋友。每晚三四通電話,講個沒完沒了,媽媽只能板著臉在旁示意:「長話短說,一回家就電話講個不停,功課怎麼辦?」「我自己會負責」大年完全不把媽媽的擔憂放在心上。

    媽媽轉向爸求援。沒想到他悠哉的蹺著二郎腿,邊看報邊說:「不用擔心啦!他說自己會負責的!」

    期中考成績下來,孩子成績明顯退步,媽媽耐著性子勸大年該好好念書。大年自知理虧,只好乖乖答應。雖然如此,大年的電話仍不間斷,幾次母子摩擦下來,爸爸決定出面解決,他直截了當地禁止大年接聽電話,結果造成大年情緒反彈:「為什麼不可以接電話?你們莫名其妙,憑什麼這樣做?」父子還差點打起來。

    在一個家庭裡,常可發現同一問題,成員卻有不同的看法與回應方式。有時,家人甚至會因「不同」而此爭辯,但對問題的本身,並無太大助益,問題仍舊存在。

    有青少年孩子的家庭中,這種情形更常見,孩子發展獨立需求的過程中,容易撞擊家中原有的價值與平衡。而親子價值觀的差異,更伴隨許多不安的氣息,產生猜忌與誤解便會貫穿其間。

  大多青少年並不明瞭,何以自己的成長,會帶給家庭如此大的衝擊?更困惑自己的轉變與獨立會造成父母的擔憂,他們需要有人引導,才能體會自己對家人的影響。

  類似大年媽媽的女性,不妨與似乎很看得開的先生聊聊,看看自己是不是太過緊張,反應過度?「你怎麼看待孩子的鬆散呢?」「怎樣才能輕鬆看待孩子的問題呢?」讓自己有機會了解另一半的想法,換個角度思考孩子的問題。避免與對方爭辯誰的看法才是對的,家人關係才不會雪上加霜。

  如果孩子理虧在先,如:大年成績退步了,爸爸可以試著與孩子訂定規則:「依你看,電話講到幾點,較不會影響你的作息?」再孩子協議一個雙方同意的時間表,確切地實行。慢慢地協助孩子達到「自我負責」,如此,會比強行制止他的行為來得有意義些。

  夫妻參與孩子的成長,宜順自己的性,選擇適合自己的角色與方式,兩人能分工協調,將可事半功倍。

(摘自:聯合報 86.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