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2-19 22:10:56讀書人

徜徉在『挪威的森林』下





傳統的日本男人從小到大的願望大概是進名校、讀熱門科系、成為菁英分子。
畢業後進入大企業工作,然後在其所屬的集團裡求發展、終其一生為公司效勞,竭盡所能立其成就、循序漸進在公司中升級。

因為,他們的價值觀是在集團中確立的。

在日本企業文化中,扼殺自己,成全集團是一種美德,在比肩看齊的日本上班族社會裡,要想表現自己相當困難,雖然任誰都會想要做點自己想做的事,祗是,要付諸行動並不是件容易的事。

日本有一位社會學家神户正雄曾在他所著的『國民性十論』中提到:『西方主我傾向較強,日本無我傾向較強』。

西方以個人為主,團體為客,日本則以團體為主,個人為末。

日本人有一種傾向,即『個人不獨立賦予自己價值,只依據讓社會獲益滿足的價值大小來評價自己。』

為了生存而工作,為了在企業立足,唯命是從地聽著主管和上司頤指氣使。

日本的職員對於上司的命令很少爭辯,沒有西方社會的對立或為自己個人權益抗爭的場面。

然而,21世紀的日本年輕人到底在想什麼?

2005年元月初走在日本第二大城『大阪』市區,看著街上熙來攘往的市民,己過了上班的顛峯時段。

聽導遊介紹....

日本一直是比肩看齊的社會主義國家,日本的上班族便是靠著『和別人一樣』的體系,得到『既非窮人、亦非富翁』的中產階級的滿足感。

日本的社會普遍生活水準是高的。『中流』意識深植人心。

一九八四年一位經濟學者村上泰亮發表『新中間大眾時代』論,在日本成為話題。

日本國民對於『大家在百貨公司購買一樣的東西感到十分安心』。

日本人買得起名牌、適時渡假泡湯(温泉),但他們其實相當苦悶,對他們而言工作的壓力是沈重的。同儕間競爭十分激烈。

因此入夜後常在大街上看到下班後喝得醉暈暈的上班族,在世界各地拒吸二手煙運動後,公共場所的吸煙人口顯著減少,但若要日本人在公共場所禁煙或禁酒,不如先判他們入地獄好了。

煙、酒、性愛是他們短暫逃離壓力苦悶的迅速簡便工具和方式。

在無可逃離的團體和結構森嚴的社會組織裡,村上春樹對日本歷史的逃避與他所營造出來的那片「虛擬實境」,也許,正是日本社會和民眾們普遍的「缺乏」。

這種藉由文學與藝術去填補欠缺寄託幻想的方式,也許是村上春樹小說暢銷的原因之一吧?

村上春樹在『挪威的森林』中寫道:

『如果問日本人,他們最喜歡的字眼是什麼?他們會說喜歡「努力」、「忍耐」、「和氣」等;「自由」往往排在最後面。

這也表示,日本是很缺乏「自由」的國家,所以才讓我一直想逃離日本,想逃離「家」。譬如,我的小說從來不寫「家人」,因為我從前一直想逃避這些。 』。

男主角渡邊在書中的角色一直是個邊緣人,他在大學裡獨來獨往、冷眼批判學運、打自由零工維持生活、但在另一方面,他比大學裡一般『從眾而胆怯』的學生們有更多的幻想和質疑。因為不想從眾不汲汲像一般人準備走上軌道的人生,因此他看起來反而比較自由、生存對渡邊而言,因為沒有所謂的成就評比而顯得容易存活。

一次大戰後歐洲的現代主義開始傳入日本,日本詩人兼翻譯家堀口大學居功厥偉。他翻譯了法國現代派作者墨漢(Paul Morand)的小說《黎明》(ouvert la nuit,1922),這本小說文體的書寫方式對日本最近的新潮流文學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堀口所稱的『墨漢文體』此種寫作方式的代表作家;如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川端康成的《淺草紅團》、日本推理小說之父谷崎潤一郎《鮫人》...都是其中的代表作。

『墨漢文體』,是一種利用既有文體所未曾有的新關係來結合事物,在既有文體中,事物的關係是以『理性邏輯』結合,墨漢則以『感覺邏輯』取代『理性邏輯』。

村上似乎延用了這種寫作的風格,不將人物置入日本文化或社會結構中,而是逃離,也許深入反而喪失觀察者的敏銳,失去自由感覺的能力和身份。

村上選擇這種混沌感覺性的鑲嵌手法,來表達自己處於那個時代所感受到的反思與意見。

有人說,村上描寫的是徬徨年少『迷路的經驗』。可我並不同意。

曾經逃離的村上終究冷靜地選擇回反。

村上宛如一個散步者般徜徉在文化和社會的表層。

但在其與異國(質)文化、思考模式交流激盪中『表層』逐漸龜裂,露出『裡層』。

村上春樹藉由60年代嬉皮文化主流樂團披頭四所唱的『挪威的森林』,引領世界各地的讀者也一起徜徉在日本式心靈的美感中.....。我覺得,這是村上春樹風格裡最吸引我的地方。【下】



作者:ECH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