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2-23 09:25:38讀書人

聖誕晚會上的韓國人和《挪威的森林》

作者:姜德成

在我教書的學校舉辦的聖誕聯歡晚會上,我認識了一位教韓語的韓國老師。當時有將近六、七十位不同種族的教師聚在一個大廳裡,这些教师教授的課程有英文、中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日文、希臘文、泰文、馬來文……。夕陽從大廳僅有的兩扇窗斜插進來,像幾束射燈的光拄打在人臉上身上和地扳上,牆壁上橫七豎八掛滿油畫和裝飾畫,其中幾張畫得極為蹩腳的白人、亞裔人和中東人的肖像畫頻頻蠻橫地闖入視野,使我感覺很不舒服。人們高聲地談著話,以英語為主旋夾雜著其他語言構成的亂哄哄氣氛與牆壁上的裝飾倒也取得協調一致了。

打開第二瓶啤酒的時候我遇到了這位高大微胖笑容可掬的韓國人,我們站在大廳邊沿持著酒瓶一邊聊一邊喝。

就在這一天的上午我曾連續幾個小時坐在EPPING購物中心的食攤上閱讀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讀完這本小說時旁邊坐位已經換了好幾撥食客了。中文翻譯非常糟糕,但是沒有遮蔽作品的精彩。讀完後有一種久違了的快感,方才知道已經好長時間沒有讀到好的故事了。小說描述七十年代日本青少年的思想意識和情感世界。故事美麗淒惋,對話寫得極為細膩。作者在情感描述時所採用的口吻相當理性,是一種遠距離回首往事時的冷靜反思,連少年的初吻和初夜講述得都過於清醒。這一點卻很令我著迷,因為這樣使故事中的情愛顯得朦朧虛幻、若即若離,而一切情感都被死亡的陰影所籠罩。春樹在書中說:“我已無法把死看得那麼單純了,死已不再是生的對立,死其實早已存在於我們的體內,無論你如何努力還是無法擺脫它。”美麗純潔的女孩們在戀愛的季節紛紛自殺,死得既平靜又自然,這難道不是個脫俗的故事嗎?

扯遠了。我和這位韓國同行在聯歡會上喝著啤酒東拉西扯。我對他說我喜歡SBS播放的每一部韓國影片,說這話時是由衷地,絕無虛偽客套。韓國同行也紅光滿面地告訴我說他的先輩、直至他父輩都是使用漢文的,而他本人也懂漢文。盡管我了解這個情況,還是作出驚喜的表情以迎合談話的友好氛圍。歷史上朝鮮和日本都曾以漢文作為書寫語言。研究明清史的中國學者都知道朝鮮史學巨著《朝鮮李朝實錄》,此部史籍全文用漢文書寫,記事從十三世紀末到十九世紀共一千七百多卷。《李朝實錄》被中國學者用來作為彌補中國史書記錄闕遺的重要參考書。比如明朝嘉靖壬寅年(1542)一群宮女深夜勒殺嘉靖皇帝的“宮婢之變”事件,明朝官修史籍沒有記載。嘉靖帝在那次謀殺中雖未被勒死,但一只眼自此暴突,精神也遭受致命重創,此後深居大內二十多年再不臨朝聽政。如此重要史事中國史籍為避尊者諱而不錄,《李朝實錄》卻有明確記載:帝好道術,煉丹服食,性情躁急,喜怒無常,宮人稍有過失輒加箠楚,殞命者達二百餘,宮人蓄怨積苦,發此凶謀云云……

後來日本人用片假名逐漸取代書寫語言中的大量漢字,而朝鮮人則建立全新的韓語書寫文字系統,並在1968年一刀切廢除了漢文。我認識一位稍通韓文的塞爾維亞空手道教練,他告訴我韓文與塞爾維亞文極為相近,文法簡單明瞭,由此可見新韓文系統創制過程中顯然汲取了其他一些文法簡易文字系統的優點。但是相比一個經由六千多年發展演變的成熟完美的漢語文字系統,新文字的表現力又如何呢?

晚會上人聲嘈雜中始終有一個迷惑不斷困擾著我,這個迷惑是在EPPING閱讀《挪威的森林》時強烈感受到的:村上春樹在他的作品中明確表現出來對本民族傳統文化的排斥傾向。這個迷惑促使我在聖誕晚會的第二天把這部小說重讀了一遍,而且作了一個有意識的統計。如果是一本普通的小說我不會這樣做,誰會在乎某個日本作家個人怎麼想的。但是《挪威的森林》影響太大了,自1987年出版已暢銷四百多萬冊,現在仍高居年銷售排行榜之首。日本文藝評論稱:此書的出版標誌著“村上春樹時代”的到來。我想了解這是個什麼樣的“時代”。

我的統計是把書中出現的文學作品和作家以及音樂家、藝術家和音樂藝術作品的名稱全數標出。對一部文學作品作這樣統計可能有點荒唐,但統計行為的確是閱讀時出現問題才引起的,而且我們這個時代統計數字確實正在證實著許多理論推斷。我的統計結果大致是:全書共207面(打開雙頁為一面),西方作家、藝術家的名字和西方文學作品、音樂藝術作品的名稱出現在42面上(有時一面出現過兩次或多次)。這些偉大的名字和名稱由西方各語音譯成日語,再由日語音譯成台灣“國語”展現在我眼前時已經相當複雜了,我只認出其中莎士比亞和狄更斯,他們名字剛巧與中國大陸的譯法相同。問題當然不在於此,問題是:日本自己的作家和文學作品名稱在書中只出現過一次(第一遍時讀到的,第二遍時沒有找到)。我的迷惑是:這本書到底是不是一個日本作家描寫的日本境內的日本人的故事?

以我一個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我會毫不猶豫地斷定像春樹這樣有才華有思想的作家不可能如此狹隘,靠賣弄一大堆西方藝術家和文學家去申明自己的價值取向、搆建自己民族的文化和精神,春樹必定有自己的清醒意識。但若設身處地置於日本人的生存背景之下考慮問題,也許覺得春樹隱隱暴露了他的狹隘,不願直視傳統文化精神的本質,靠營造一個虛假的現實和迴避歷史去重塑自己民族的文化和精神。我不知道,可能我已經有偏見了。也許日本讀者對此自有認識上的默契。無論如何將這樣的文學小說上昇到“新時代到來”的高度,對於一個具有自信自尊精神的民族好像有點不可思議。請設想一個西方讀者閱讀《挪威的森林》時的感受,他會對書中鋪天蓋地的西方各時期名人名著名曲名稱感到奇怪:你們自己民族不同時期優秀的東西都哪去了呢?

又扯遠了。在晚會喧鬧熱烈的氣氛中韓國同行說到歷史上中國和韓國(當然是指統一的朝鮮國)關係很好,韓國一直給予中國以強有力的支持。我借著友好氣氛和啤酒揮發出來飄飄然的感覺開始鑽牛犄角尖了,我說:“是互相支持,明朝的時候日本人曾入侵朝鮮,是明朝派兵進入朝鮮趕走了日本人。”這件史事發生在明朝萬曆年間,日本在十六世紀五十年代由豐臣秀吉完成統一,開始對外擴張,首先對朝鮮發動進攻,三個月內便幾乎佔了朝鮮全境。朝鮮向明朝告急,明朝出兵,戰爭經歷數年終將日本人趕走……。談話進行到此應該說是進入絕境了,我相信韓國的知識分子不僅知道十六世紀五十年代日本豐臣秀吉的侵略,還應該知道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韓戰。我突然覺得很尷尬,怪自己說話太不小心,可能無意識對別人造成了傷害。

可是我們應該怎樣處理此類局面呢?難道應該像春樹那樣靠躲避歷史來蒙蔽自己和他人?春樹《挪威的森林》可能已經引出了一個問題:為什麼日本戰後一代人不能真實地直視他們的文化傳統和歷史?他們在文化傳統和歷史中躲避著什麼?而且這個問題應該具有更加廣泛的意義,中國人也曾製造過虛假的歷史,我們的方式是濫用西方的社會主義思潮去敵視自身的文化傳統,去摧毀傳統權威的根基,從而強化搆建新一代的權威。現實地談躲避歷史,也許人人都正在這樣作。我的意思是:當中國人遇到韓國人的時候,當韓國人遇到日本人的時候,當日本人遇到中國人的時候,當中國人遇到越南人的時候,當越南人遇到美國人的時候,當美國人遇到日本人、朝鮮人的時候……,當我們不同背景的華人相遇的時候……。躲避歷史也許是因為怕傷害自己也怕傷害他人,可是躲避歷史其實既傷害了他人也傷害了自己。

大廳裡喧鬧的氣氛突然安靜下來了,聖誕晚會的主持人開始組織進行晚會的各項程序了。系領導人帶著聖誕老人的帽子發表熱情漾溢的講話,然後挨著個給每一位老師發送禮品。整個過程中韓國同行始終和我坐在一起,我們喝著啤酒,沒有再展開談話。




2004年12月28日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