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5-20 21:57:49sen6912sen

第四組報告:馬儷文導演的電影"我們倆"

徐慶薰 通訊一
許博鈞 地環三
黃信銓 電機一
邱筠惠 通訊一

導演及演員:

馬儷文:電影是表達無奈的最佳載體

馬儷文,電影導演、編劇。1971年生於江西,在哈爾濱長大。
1997年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影視導演班,歷經場記、編劇、副導演等直至導演。同時從事小說創作。
2001年,她推出第一部小成本電影《世界上最疼我的那個人去了》獲2002年第6屆長春電影節優秀華語故事片、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3項大獎,海內外先後獲獎項15個。
2005年她自編自導的第二部電影《我們倆》在第18屆東京電影節上捧回最佳女演員獎。並獲第25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和最佳女主角兩項大獎。

馬儷文的《我們倆》,兩個女人,一老一小,在一座小小的四合院裡一起度過一段時光,彼此都是對方的過客,遇見了,然後互相試探、磨合、溫暖、告別。有人說這個故事溫暖,也有人說無奈,馬儷文自己說:“就是一種慢慢瀰漫的情緒,慢慢推到後面,看到結尾會覺得這又是一個失去,但它肯定就是這樣。”

《我們倆》的拍攝過程被馬儷文描述得很輕鬆:那個小院兒,冬天去一趟、春天去一趟、夏天、秋天再去一趟,監視器的位置都沒動過,一直在那兒。也沒什麼夜戲。大家就跟上班兒一樣,天一黑就回家了。

因為堅持實景分季節拍攝,《我們倆》前後拍了一年半,7次開機關機,劇組成員也是換了又換。馬儷文就像做手工活兒一樣做這部片子,節奏是慢的,情節都是用細節一點點“繡”出來,情緒上冷的熱的都有,講究的不是高潮而是人情之間細小又細小的無數來龍去脈。

《我們倆》打動了很多人,隨後不久便傳來馬儷文開拍新片《桃花運》的消息。《桃花運》於2006年6月12日開機後一個多月,因為各種原因停拍。直到今年4月份, 才有了關於馬儷文的新消息:她將執導中影集團“作家電影”計劃中的第一部影片《我叫劉躍進》。該劇的編劇劉震雲更是在眾多國內導演中“欽點”了馬儷文。 而一度被停拍的《桃花運》也將在她完成《我叫劉躍進》之後重新開機。

馬儷文電影,反映中國女性獨特的心理、情感與自我意識的“中國女性電影” 。是以女性的主觀視點與女性的敘述聲音為主流話語,並嘗試以不同角度、對社會、主體和女性進行一種視覺再現的演繹。
這類電影

在八O年代
有胡玫的 女兒樓 (1985)
張暖忻的 青春祭 (1986)
彭小蓮的 女人的故事 (1987)
黃蜀芹的 人、鬼、情 (1987)
秦志鈺的 獨身女人 (1990)等


攝影手法:

1. 四合院象徵人的內心世界,這些屋子不是豪宅,是簡陋殘破老舊,甚至是廢墟,卻在這裡呈現出「人」獨有的特質,那就是內在世界不止息的暖流,在最壞的情況下,不放棄對生命愛的延伸,永遠擁有希望的意志力。

2. 影片採用四季輪迴的方式,小馬與老太太初識於嚴冬,在這個寒冷的季節裡兩人生活互相戒備針鋒相對,到了春暖花開,兩個消除了誤會漸漸親近,炎熱的夏天兩人在同一屋簷下避暑,就像是一家人,在收獲的季節依依不捨地分離,最後又回到冬季,接到老太太去世的消息。季節的輪回其時就是生命的輪迴。在這輪迴裡我們見證了人間的溫情,領略了平凡生活的無窮魅力。也代表一段感情的轉變,猶如四季更替,由冷至暖,然後又不得不由炎夏漸漸轉涼。

3. 在這部電影中,女性關係依然是她鏡頭下凝視和關注的焦點。電影的結構,從冬天開始,也在冬天結束,時間依循著季節的遞換,演述著兩個女人情感關係的內在心理意向,即從女孩遷進北京小巷內的屋子開始,而後爭執、鬧意見,到和解與產生祖孫似的情感,呈現了女性生活空間的情結糾葛與相依為命的主體建構;在此,不論是女孩宮哲,還是性格孤僻的老奶奶,都展現了女性獨立自主的主體意向(從旁人的口中,透露了老奶奶年輕時曾當過兵、騎過馬、救過傷員、打過戰的)。後來女孩搬離,使得老奶奶又回復到個人孤獨的世界,過後就病倒了。這其實正意味著女性成長過程中,所必須與母體隔離的傷痛,鏡頭也凝視了女性老年所常被忽視的孤寂世界。冬天時,當女孩從南方接到電話,得悉老奶奶過逝了,並匆匆趕回原來住處,鏡頭留下的是門板上貼著的大紅囍字。時間的故事,斑駁地言說了女性世界的惘然,這是一種告別式的悼念嗎?馬儷文的電影正是以此凸顯了女性情感視點,並以此凝視,對女性情感進行了某種回應與關懷。戲裡還設計了一段學藝術的女大學生要拍一個老人家一天的作業,就看她無理的要求老奶奶做這做那的,然後拍完就閃人。不過,這一大段戲,意外的為老奶奶留下長者立體的形象,也讓觀眾省視自己是否漠視了家中老人。

4. 冬天時,當女孩從南方接到電話,得悉老奶奶過逝了,並匆匆趕回原來住處,鏡頭留下的是門板上貼著的大紅囍字。這是一種告別式的悼念少女回到四合院,門窗都貼上「囍」字,卻已是冷冷清清的了。喜慶的顏色蕭索的環境,一如他此刻的心情。電影採用了淡淡的古琴聲做配樂。那些古琴聲,聽到後來,彷彿是在哀悼一段關係,亦彷似是在哀悼那個正在逐漸消失的四合院世界。

5.老太太在過年的時候對她的鄰居說:“別人是過年,我是過日子。可從那個寂寞孤獨的老太太嘴裡說出,覺得時間太殘忍。一個人把年和平常的日子想一想,兩者竟分不出什麼不一樣 ,這種把時間換算成一天一天日子來過的寞落和無奈啊。她從生活中找不到什麼樂趣,她過著日子,她吃著一日三餐,只是因為她還活著。她熬著日子過年,就因為她老了。

6. 這部片也說明了 現在許多孤獨老人的情境 裡面有一段 老太太說著:[我沒事做的時候,很希望有人經過我家門口,就算是郵差,或是找錯人的都好,只要能和我聊聊天,語言能力比較不會退化] 現在事業有成的子女 大部分都不住在自己的家裡 總是放家裡的老人們孤單一人 自己辛苦了大半輩子 換來的祇是兒女們的不關心 推卸 比起這些 片中的女主角反而真誠許多 誠實 坦白的和老太太相處 分享一切 這對一個年輕的女孩來說可能沒什麼 但在這老太太的心中卻藏著很深層的悸動

劇情:

這是在講人與人、老與少之間的故事,一開始以一個少女(小馬)為了租房子而到處奔走開始(幾乎他從頭到尾一直跑來跑去),她最後只找到一間破屋子,那屋子的主人是個刻薄的老太太,她吃定了小馬一定要跟她租房子,因此刻收了重金,劇情是以一連串的衝突開始的老太太什麼都要收錢(借電話、用冰箱等) ,在小馬眼中老太太是一個刻薄、小氣又不近人情的人,在老太太眼中小馬是一個任性、不守規矩的丫頭,從排斥到關懷,從疏遠到親近,她們就在一連串的爭執中建立起了感情,她們彼此間的感情不是親情不是友情,但又是友情也是親情,小馬為那封閉又死氣沉沉四合院帶來了生氣,老太太也受到了小馬的影響,感覺上以較近人情了,但歡樂終究是短暫的,老太太只是小馬生命中的過客,她再怎不捨終究還是要離開的,小馬的離去使得四合院又恢復了以前的死氣沉沉,電影最後以簡潔方式帶來終局,最後門上的[囍]帶來了無盡的淒涼可謂畫龍點睛。

場景:
這齣戲的場景幾乎都在一間封閉的四合院,院子一開始感覺非常孤寂,四處都破破爛爛,裡面住著一個老太太,使的場景更加的荒蕪且淒涼,後來來了一個女學生小馬,她在風雪之中四處尋找房子,最後雖然老太太百般的苛求,但仍然租下了這間房子,她為這間充滿衰敗氣息的房子帶來了新氣象,但他離開了以後,一切還是恢復原來的荒蕪。


特色:
1. 這電影非常簡單,講一位老太太和一名女學生之間發生的事,或許沒有轟轟烈烈,但這是一部非常樸實非常真實的作品。
2. 導演用了四季的輪替來表現老太太和女學生之間的關係,基本上隨著四季的交替,她們之間的關係也漸漸好轉,但冬天終究還是會到的。
3. 斷斷續續,她們之間發生的一切都只是非常片段的生活,像是為電話爭吵、亂用電暖爐被警察叫去、誤會彼此、為小馬介紹自己的孫子、掏鳥窩、拍老太太的一天、布置房子、剪頭髮,一切都非常的瑣碎且平凡,但又能從中看出他們之間的感情歷程。
4. 省略很多,像是老太太的孫子結婚、小馬與男友為何爭吵、一開始的狗跑哪去了、最後只用個囍字結束,他省略了極多的東西。


內容分析:

1. 四合院象徵人的內心世界,這些屋子不是豪宅,是簡陋殘破老舊,甚至是廢墟,卻在這裡呈現出「人」獨有的特質,在最壞的情況下,不放棄對生命愛的延伸,永遠擁有希望的意志力。

2. 影片採用四季輪迴的方式,小馬與老太太初識於嚴冬,兩人生活互相戒備針鋒相對,到了春暖花開,兩個消除了誤會漸漸親近,炎熱的夏天兩人在同一屋簷下避暑,就像是一家人,在收獲的季節依依不捨地分離,最後又回到冬季,接到老太太去世的消息。季節的輪回其時就是生命的輪迴。在這輪迴裡我們見證了人間的溫情,領略了平凡生活的無窮魅力。也代表一段感情的轉變,猶如四季更替,由冷至暖,然後又不得不由炎夏漸漸轉涼。

3. 在這部電影中,女性關係依然是她鏡頭下凝視和關注的焦點。電影的結構,從冬天開始,也在冬天結束,時間依循著季節的遞換,演述著兩個女人情感關係的內在心理意向,即從女孩遷進屋子開始,而後爭執、鬧意見,到和解與產生祖孫似的情感,呈現了女性生活空間的情結糾葛與相依為命的主體建構;後來女孩搬離,使得老奶奶又回復到個人孤獨的世界,過後就病倒了。這其實正意味著女性成長過程中,所必須與母體隔離的傷痛,鏡頭也凝視了女性老年所常被忽視的孤寂世界。

4. 冬天時,當女孩從南方接到電話,得悉老奶奶過逝了,並匆匆趕回原來住處,鏡頭留下的是門板上貼著的大紅囍字。這是一種告別式的悼念少女回到四合院,門窗都貼上「囍」字,卻已是冷冷清清的了。電影採用了淡淡的古琴聲做配樂。那些古琴聲,聽到後來,彷彿是在哀悼一段關係,亦彷似是在哀悼那個正在逐漸消失的四合院世界。


6. 這部片也說明了 現在許多孤獨老人的情境 現在事業有成的子女 大部分都不住在自己的家裡 總是放家裡的老人們孤單一人 自己辛苦了大半輩子 換來的祇是兒女們的不關心 推卸

特色:

1. 《我們倆》的特色,在於它的簡單。一個正在念大學的少女、一個年逾八十的老太太,再加上一個四合院,就構成這齣電影。少女小馬穿上厚厚的軍褸,冒著大雪,騎單車四出找房子,終於找到一個破舊失修的四合院。房東是個獨居的老婦人,性格剛烈,開了價錢,不許還價。少女只好就範,付了鈔,從此撞進了老太太本來平淡的生活裡。這位年輕時「當過兵,騎過馬,救過傷員,抽過大煙」的包租婆,遇上性格同樣倔強、壞脾氣的租客,於是大大小小的磨擦就接踵而來。

2. 在於它的重複。以冬天開始,以次年冬天告終。老太太看著少女在房間進進出出,總是急急忙忙的,先來借廚房做飯,然後借電話,又來借用冰箱。每一次,兩人都要作一輪討價還價。在老太太眼中,少女任性,時常犯規;在少女眼中,老太太倒是不近人情。於是你一句我一句,總會吵起來。冬去春來,老太太以為自己的孫兒看上了少女,於是稍稍改善了態度。但磨擦沒有停止。重複的鬥嘴,又重複的和好,她們漸漸發展出一種彷如母女一樣的關係。

3. 在於它的瑣碎。少女爬上屋頂捅鳥窩捱罵,少女忽然興起念頭要替老太太執拾和佈置房間,又替老太太畫日曆和剪頭髮等等,都是瑣瑣碎碎的片斷,看似平平無奇的情節,卻不乏幽默與小趣味,又貼近日常生活的感覺。雖然用了不同季節給電影劃分段落,但它不似金基德在《春夏秋冬》裡拿四季象徵不同的人生階段,《我們倆》只著眼於一段感情的轉變,猶如四季更替,由冷至暖,然後又不得不由炎夏漸漸轉涼。

4. 也在於它的跳躍和省略。像老太太跟女兒之間的關係,又或者少女的愛情煩惱,跟男朋友吵架後回鄉避靜,回來後決定跟男朋友一起搬走,然後老太太病倒,孫兒跟貴州女子結婚等等,情節上都作了大幅省略。又像少女要搬走了,老太太上前追問,少女亦只是一句:找到新房子了。哀傷的結尾也是以含蓄手法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