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5-20 21:49:48sen6912sen

第四組報告:蕭紅的小說"家族以外的人"

報告組員:電機一 曾國峰、電機一 李俊賢、電機一 陳建宇、電機一 凃建宇

一、作者生平:
蕭紅(1911年6月2日-1942年1月22日),原名張迺瑩。

筆名:蕭紅、悄吟。

1911年出生於黑龍江呼蘭河,1930年,她逃婚出走至北平,考入女師大附中,未婚夫汪殿甲尾隨而至,兩人在哈爾濱道外正陽十六道街的東興順旅館同居。1932年,汪殿甲以回家取錢為由,將懷孕中的蕭紅拋棄,險些被旅館老闆賣到妓院以抵還六百多元的食宿費。孤苦無助、重病纏身的她向報社投稿求助,報社編輯蕭軍趁著松花江發大水的混亂救出蕭紅。這位沒有受過高等教育卻有著寫作天才的女性命運悲涼,1941年12月8日,日軍從深圳開始進攻香港,同年12月25日,香港淪陷。1942年1月22日,蕭紅死在戰亂中的香港一個臨時醫院(聖士提反臨時醫務站)裡,年僅31歲。死前又被誤診為喉瘤,喉管開刀,不能發聲,痛苦萬狀。這時,她生命中的兩個男人都不在身邊。25日黃昏,葬於香港淺水灣,後因墓地遭破壞,部分骨灰遷葬廣州銀河公墓,部分卻埋於香港中半山區聖士提反女子中學一棵樹底。是30年代中國文壇最負盛名最有才氣的女作家。文筆沉鬱優雅,擅長勾勒動亂流離的生活面貌,作品深受魯迅、茅盾……等名作家激賞。她的作品清婉、細膩而雋永,著有《生死場》《小城三月》《馬伯樂》……等書,《呼蘭河傳》是她病逝香港之前的最後著作,也是流傳最廣的經典之作。
她是劃過中國現代文學天空的一顆燦麗流星。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有一個散發著獨特魅力和迷人色彩的作家,她就是蕭紅。她的生命是那麼短促,可是,她短短三十一年的人生,卻是那麼輝煌!曾經發掘並論證了沈從文、錢鐘書、張愛玲作品,尤其給張愛玲高度評價從而促使了「張學」形成的夏志清教授,為自己當年在耶魯大學看不到東北作家的書,《中國現代小說史》而遺漏了蕭紅感到十分遺憾;80年代才讀到蕭紅的夏志清,稱蕭紅為20世紀中國最優秀的作家之一。
都已故去的兩位同時代女作家,張愛玲越來越紅,「張學」已是顯學。對蕭紅的談論卻沒那麼熱鬧,但她並未被遺忘。幾年前《生死場》裏岩畫般的東北農民群像還鏗鏘有力地登上了舞臺。她在家鄉黑龍江呼蘭縣城東的故居,近年也修復成蕭紅紀念館。
二、作品成就:
她的作品清婉、細膩而雋永,著有《生死場》《小城三月》《馬伯樂》……等書。1933年與蕭軍自費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1934年6月,蕭軍與蕭紅移居青島。9月,在這裡寫完了長篇小說《生死場》。這部小說以「女性作者的細緻的觀察和越軌的筆致」(魯迅序),生動地寫出了幾個農婦血淋淋的的悲慘命運。1935年12月,在魯迅的幫助和支持下,蕭紅的成名作《生死場》作為奴隸叢書之三,由上海容光書局出版,魯迅為它寫序。蕭紅由此蜚聲文壇,取得了在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魯迅曾說,將來取代丁玲成為女作家中佼佼者的必定是蕭紅。同年,兩人一同完成自傳型的抒情散文集《商市街》。之後蕭紅為擺脫感情問題的困擾而東渡日本,在東京寫下了散文《孤獨的生活》、長篇組詩《砂粒》、短篇小說集《牛車上》等。1938年,蕭紅寄居在西安「西北戰地服務團」時,與同居了六年的蕭軍分手,1939年與端木蕻良在武漢結婚。1940年1月,蕭紅與端木蕻良從重慶同抵香港,在這裡她寫下最成功的回憶性長篇小說《呼蘭河傳》,以及一系列回憶故鄉的中短篇如《小城三月》。《呼蘭河傳》創作於1942年,正是抗日戰爭最艱苦的階段,這使遠在香港的蕭紅更加懷念自己的故鄉和童年,於是,她以自己的家鄉與童年生活為原型,創作了這部小說。它在藝術形式上是一部比較獨特的:它雖然寫了人物,但沒有主角;雖也敘述故事,卻沒有主軸;全書七章雖可各自獨立卻又儼然是一整體。作家以她嫻熟的回憶技巧、抒情詩的散文風格、渾重而又輕盈的文筆, 造就了她 「回憶式」的巔峰之作。茅盾曾這樣評價它的藝術成就:「它是一篇敘事詩,一片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淒婉的歌謠。」 《呼蘭河傳》以夢幻般的筆法勾畫了一個平靜而飽含幽怨的寂寞世界,宛如掠過無聲黑夜的璀璨極光,堪稱是中國現代文學中永垂不朽的經典之作…
曾經對生活寄以美麗希望,但又屢次幻滅的人是寂寞的。呼蘭小城是蕭紅生命的起點,充滿著各式各樣的美好想像和色彩,可是逝水一般的年華卻又那麼刻板單調;在漂泊的歲月和戰爭的煙硝中,即將走道生命終點的蕭紅仍懷著最美好的憧憬,忍住寂寞的心情,以含淚的微笑追憶這寂寞的小城。
《呼蘭河傳》是一串淒婉的歌謠組成的夢幻詩篇。蕭紅把自己對生命的體驗與感悟,孤獨與憂傷、寂寞與悵惘,真誠地融入一篇篇追憶,透過渾樸簡婉的筆調與洗盡鉛華的輕淡詞句,愈發烘襯出那個幽暗、冰冷的、令人窒息的時代……
三、故事內容分析:
經由蕭紅的<家族以外的人>我們可以歸結出下列幾項特色,
(1) 封建家族的殘酷性與現實性
自古中國民間以來,最重視的不外乎是親情人倫的觀念,彼此互相扶持,相互照顧,然而此篇文章內的故事卻從一位七.八歲孩童的眼裡,述說著一個虛偽的外在形式,內在卻是鄙視,鄙棄與不屑.故事裡的有二伯,因為自己本身的無能與懦弱,在張家裏是不被重視的,算是遠親的有二伯在有點小康的張家裏邊,竟然比不上一位外姓的長工,甚至是被外姓長工所欺負,瞧不起.小女孩的母親更與外姓長工連橫一氣,一同來整治有二伯,在在說明了乍看是親情血緣你助我,我助你的關係,卻脫不了因自身的衰敗與貧窮而遭致棄嫌的下場.
(2) 有二伯的處事方式,與特殊習慣
自小喪失母親的有二伯,沒有母奶可喝,是由喝羊奶長大的,有二伯因此不喝羊奶,不食羊肉,不吃一切有關羊製成的食品,或所炒的菜.可見他不失一位懂得感恩的人.但因為太窮苦的他,自幼以來就窮困不已,在金錢方面的處理上就會特別計較,因此捨不得花錢帶小女孩去看大象,反到去聽說書較為便宜.但是在最後依然表現出了一位長者對小女孩的疼愛,買了些糖果給小女孩吃,經由這一個小插曲也表達出了有二伯並不識字的事實.
(3) 與小女孩間的關係
依據故事內容,小女孩要稱呼有二伯為伯父,然而實際上有二伯卻有點像是小女孩的另一個大朋友,雖然小女孩常常跟在有二伯的身邊,但是當小女孩被媽媽發現偷東西的時候,有二伯卻沒有出面以長者溺愛小孩一樣,.一般老長輩對做錯事的小孩子通常都會包庇,以免小孩子受到懲罰,然而有二伯卻不加以保護.當小女孩在偷東西時,意外地發現有二伯也同樣地在偷東西,兩人卻像在各取所需一般,竟然彼此不加以確阻而各自摸摸鼻子離開.當小女孩被母親追打至樹上時,有二伯卻與小女孩達成協議,商量著與他不能說的秘密以及要帶她去公園玩,雖然說是在逼不得已的情形下,但是卻也在最後買糖果給小女孩吃,表達出了些許的疼愛.
四、故事大綱
《家族以外的人》主要是用小孩子的觀點來反映日常生活,生動地描述有二伯晚年的不幸遭遇。有二伯是小花子的伯父,因為貧困與無能,所以被當成家族以外的人,裡面描述有二伯偷東西一而再再而三的被小花子看到,因為小花子有一次偷東西被有二伯看到,於是他們之間就守護著這個秘密不讓媽媽知道,到最後因為紙包不住火有二伯偷東西的行徑被發現,小花子的父親與母親震怒,甚至打罵,在家的地位甚至蕩然無存,途中因為貧困而不得不偷東西,加上自己的地位與甚至不如廚師,之間一直不斷怨天尤人,有二伯把命運對他的不公發洩在罵掃帚、罵水桶上,之後不知是被父親打死或是悲憤而死,有段“有二伯的哭聲越高了的時候,我就對著眼前這一切更可愛,太陽雖然遠一點,然而也來照在我的頭上。”蕭紅把自己的情感交融到具體的景象中,形成其獨特的寫作風格。作品揭示了封建家族制度的殘酷。

五、角色分析
小女孩
好動頑皮,活脫脫一個小男孩,而不是一般世俗所認知的文靜乖巧小女孩

有二伯
沉靜孤獨,雖然辛勤工作,但卻未得到好的對待,因寄人籬下而在家中地位低落


楊安
家中的廚師,因為有用而地位比有二伯高,常欺負有二伯


小女孩的母親
管理家中大小事務,地位極高,無論是廚夫、小女孩或有二伯都得乖乖聽她的話


小女孩 與 有二伯 比較
故事一開始
小女孩犯錯而沒晚飯吃
二伯沒做錯事 卻沒人為他留飯 只有到晚上時 一個人寂寞吃著
小女孩與二伯身為同一家族 卻有不同的待遇

小女孩偷蛋被有二伯揭發 小女孩被打
二伯偷銅酒杯 受盡家裡的人冷嘲熱諷


楊安 與 有二伯 比較
同樣不是家族的人,但楊安因身為廚師對家族有所用處,與有二伯晚年無工作能力相比,楊安地位較高,所以不斷欺負有二伯


小女孩的母親 與 有二伯 比較
身為二伯弟妹,卻沒給有二伯好臉色,而兩個人地位不同,只是因為小女孩的母親為家族內的人,有二伯為家族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