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4-09 07:25:19sen6912sen

第一組報告:茅盾的小說"春蠶"

作者
茅盾,本名沈德鴻,字雁冰,1896年7月4日生於浙江桐鄉縣烏鎮。從北京大學預科讀畢,入上海商務印書館工作,改革老牌的《小說月報》,成為文學研究會的首席評論,更在《學生雜誌》、《學燈》等刊物發表文章。國共合作破裂之後,開始寫作《幻滅》、《動搖》、《追求》和《虹》,遂拿起小說家的筆。

茅盾的早期作品的題材也多取上層政治鬥爭的經歷鑄成他的時代概括力和文學的全社會視野,左聯期間他寫出了《子夜》、《林家舖子》、《春蠶》。抗戰時期,發表了《腐蝕》和《霜葉紅似二月花》、《鍛煉》等。到了“史無前例”的日月,挨批靠邊,稍稍平穩便秘密寫作《霜葉紅似二月花》的“續稿”和回憶錄《我走過的道路》。1981年辭世。

五四運動後,茅盾參加了新文學運動。在發表於十九世紀20年代初的《新舊文學平議之評議》一文,認為新文學應該是「有表現人生指導人生的能力」,「是為平民的非為一般特殊階級的人的」,強調建設新文學「要注重思想」。一九二一年文學研究會成立,茅盾是其發起人和主要成員之一。

作為初期新文學運動的一個重要的倡導者和推動者,茅盾在「五四」時期和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文學活動,認為「文學是表現人生的東西;不論它是客觀的描寫事物,或是主觀的描寫理想,總須以人生為對像」,從而主張為人生的寫實主義的文學。更主張「研究社會問題」,從事「客觀描寫」,作家應該「經過長期的實地觀察的訓練」。在《社會背景與創作》一文中,他說:「表現社會生活的文學是真文學,是於人類有關係的文學,在被迫害的國裡更應該注意這社會背景」,並進而指出「『怨以怒』的文學正是亂世文學的正宗」,以當時中國還沒有像高爾基那樣「曾在第四階級社會內有過經驗」、能夠寫出他們的痛苦生活的作家,為新文學的一大缺陷。還積極提倡「激勵民氣的文藝」,要求文學「擔當喚醒民眾而給他們力量的重大責任」。

茅盾的這些主張,強調了文學與時代的關係及其社會作用,要求文學服務於人民解放和民主革命運動。現代中國的新文學運動,從《新青年》最初倡導文學革命開始,就提出了文學促進社會進步和「寫實主義」等主張。茅盾的這些意見,繼承了這一戰鬥傳統,並且隨著整個革命由思想革命向政治革命推進的客觀趨勢,又根據新文學創作日趨活躍的實際需要,給與這些主張以更為具體、帶有更加鮮明的政治色彩的解釋,使《新青年》時代的文藝主張得到了發展。在與封建復古主義者,鴛鴦蝴蝶派和唯美主義的文藝思想的鬥爭中,這些意見起了很大的作用,同時對文學研究會許多作家的創作也有積極的影響。茅盾為當時新文學運動中努力提倡現實主義的一位重要的文藝評論家。

從開始文學活動起,即致力於外國文學的翻譯和介紹工作。他認為翻譯外國文學作品,一半是為了「介紹他們的文學藝術」,一半也是為了「介紹世界的現代思想」,而後者更應注意;「若漫不分別地介紹過來,委實是太不經濟的事」,側重於俄國進步文學和蘇聯文學,對東歐、北歐等被壓迫民族的文學同樣注重。

文學史界近年來公認茅盾是中國社會剖析派小說的壇主。這一派源自於19世紀法國、俄國的現實主義小說,又同中國古典世態小說兩相結合。從《霜葉紅似二月花》的“續稿”裡可以看得分明。它的巴爾札克、托爾斯泰式的敘事,精細的環境與人物服飾描摹所流露的舊說部的筆趣了。茅盾代表整整一代的小說,直至80年代現代派的先鋒小說興起,一種偏重個人內心的新一代敘事風行於世。現今讀一些青年作家的新作,在感到它們“寓言”式的結構的同時,會覺得故事、環境、人物這些小說的基本因素仍然活潑潑地存在著,它們只會變形,而不會徹底消失。茅盾小說的意義正在這裡。

【春 蠶】內容

※主要人物:

1、老通寶:故事的主人翁,一個勤勞、忠厚保守、迷信的蠶農。
2、阿四:老通寶的大兒子,為人較沒主見。
3、四大娘:對現況有較好的適應力,認為應該跟著時代走,堅持養洋種的蠶。
4、小寶:阿四的兒子。
5、阿多:老通寶的小兒子,不相信傳統的習俗,在養蠶方面較支持嫂嫂的看法。
6、六寶:老通寶鄰居的女兒,個性較傳統迷信,和多多有些感情的發展。
7、荷花:原鎮上大戶人家的婢女,後嫁給村子中的老頭子,常和其他男子調情。

※故事大意:

<背 景> 老通寶從小生活在一個以養蠶為主要經濟活動的農村,在他小時候,其祖父與老陳老爺都曾經被「長毛」擄去,但後來雙雙出來,開始了養蠶、做絲,老陳老爺因為做絲而漸漸富裕,老通寶的祖父則是年年在養蠶方面都有不錯的收成(在老通寶的祖父與父親的時代,十年之內掙得了二十畝的稻田和十多畝的桑地及一座平屋。),當時同時並列村中人人稱羨的兩大戶人家。可惜的是,老陳老爺的子孫染上了鴉片,因此家道中落;老通寶家中也漸漸受到外來人造絲與傳統蠶絲的競爭影響,慢慢的失去了所有的田地,並且負債三百多塊。

<故 事> 一開始,老通寶坐在「塘路」邊的石頭上乘涼,看著眼前的景物,想起了自己小時後村裡的情形和現在的狀況,藉由老通寶自己的回憶,對家中由富轉貧及時代快速的轉變做了一些交代,而且由天氣與季節的轉變,提及自己去年收成不好、家中負債,希望今年能豐收把家中的負債繳清、改善家中的生活狀況。基本上,老通寶是「痛恨」外國人的,自從外國人來中國以後,帶來的各種物資,都讓鄉村裡的東西漸漸的不值錢,且稅收也越來越高了。對老通寶來說,一切與外國相關的資訊他完全沒興趣了解,但是向來與自己還算和睦的大媳婦卻認為應該跟上時代的腳步 - - 養洋種的蠶,而與老通寶有了爭執,自己的小兒子也支持嫂嫂的意見,最後老通寶只好將原本三張蠶種中的一張改為洋種。

接著,這一年的天氣果然特別好,越接近養蠶的季節,村裡的笑容也就越多,大家都互相祝福對方能豐收。對老通寶來說無疑是件令他振奮的事,為了能將家中的負債還清、改善家中的生活,他們又少吃幾頓飯,將所有的前置作業做到最好。再來,就開始最重要的部份了,在開始「窩種」時,老通寶用了傳統占卜的大蒜頭來測試今年的收成,由於去年占卜的結果非常靈驗,因此今年老通寶也特別的謹慎虔誠。窩種後,家家戶戶都減少日常生活的交談,也盡量避免到他人家中拜訪,因為怕會沖了「蠶神」。「收蠶」當天全家都格外謹慎,每一步都按照傳統的習俗來進行,老通寶也不例外的查看占卜用的大蒜頭,在看到占卜出來的結果是壞的,老通寶臉色大變,不斷的祈求出現轉機。但在收蠶時,老通寶家的蠶寶寶都非常的健壯,量也非常夠,其他人家也是同樣的狀況,一時間整村又充滿了笑聲,惟獨荷花家的蠶是例外,對這種狀況,大家都認為是不吉利的,嚴禁家中的成員與荷花有任何接觸,老通寶更是對小兒子多多再三囑咐,要他不要跟荷花有任何接觸,對此多多是不甚在意的。對多多來說,傳統的習俗只是迷信,即使他會遵守,但卻也不會特別的督促自己。在養蠶的期間內,家中的人除了徹夜不眠外,又另外借了不少錢在買桑葉上,導致老通寶家中在尚未收成前,又多了一筆負債。在接近蠶寶寶吐絲前,某日晚上由多多來看顧寶寶,結果卻讓荷花跑進蠶房,由於本身亦不怎麼相信傳統的習俗,多多對荷花也沒多加苛責,但是讓老通寶知道後,倒是氣的直跺腳,又檢查了大蒜頭一次,占卜的結果仍是壞的,令老通寶十分擔心。最後,終於到了蠶寶寶「上山」,收成的結果,果然是有史以來最好的一次。整村的人為此高興不已。

在全村的人高興的期間,卻傳出了惡耗,今年所有的繭廠都不開門,而自己做絲又太過困難了,老通寶家中陷入一陣愁雲慘霧中。終於又出現了一線希望,同村的一位黃道士聽說無錫腳下的絲廠照常收繭,便和家中成員商量好,租了一艘船將所有的蠶繭運了過去,五天後,船回來了,但卻還載了一筐的蠶繭,且賣得的錢也不若一開始預計的收入,更無法還清家中的債,老通寶在船回程中就病倒了。雖然是一年少見的豐年,但對老通寶一村的人來說,卻反而是加深了家中的負擔。


分析

分析1 時代背景
「一二八」上海戰爭剛剛過去,由於外貨傾銷,民族絲織工業陷於破產的境地,因而江南一帶農民的主要副產品——蠶絲也就沒有了銷路;封建地主階級的高利貸剝削更加殘酷;資本家也乘機壓低蠶絲的收購價格,遭殃的就是忠厚而又保守落後的老一代農民。小說就在如何擺脫自己貧困處境的課題上描寫了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舊中國農村中兩代人的衝突。而新一代農民的逐漸成長和老一代農民的逐漸覺醒,也就成為舊中國農村向前發展的必然趨勢。

分析2 農家的狀況
在帝國主義經濟侵略的魔爪之下,已經將農村經濟推向破產的境地,帝國主義軍事侵略的炮火更加速了它的崩潰。城市、鄉鎮許多大小企業紛紛停業倒閉,「穀賤傷農、豐收成災」這種畸形的普遍發生。使許多農民在難得的歡樂中一下子又墮入絕望的境地,就在這樣一個經濟崩潰席捲整個中國、人心惶恐不安的時候,眾農民所期盼已久的大豐收竟然又造成另一重大損失,這無疑是雪上加霜了!沒負債的開始負債,原本負債的越負越多,損失慘重。無可辯駁地證明,舊中國農民須在年成豐收之外,需去另找真正的出路。

分析3 迷信的觀念
文章中可以看出有很多迷信的觀念。老通寶有很深的迷信觀念、相信命運和鬼神,虔誠地遵守。他把自家和隔壁陳老爺家的衰敗歸因於鬼神作祟,應該是長毛鬼在陰間告狀使得家中變的如此的落魄,也為此唸佛燒紙錠好幾次。

養蠶有很多禁忌,全村在窩種的時節,很怕去冒犯了蠶神,所以家家都有戒嚴令,即使最好的朋友也不來往,深怕客人沖了蠶神那可不好。另外,全村每年在窩種時都會拿一顆大蒜頭塗上泥,用來卜他們今年的收成狀況,老通寶也不例外。老通寶認為大蒜頭是非常靈驗的,所以那顆代表他們命運的蒜頭只發出幾根莖芽的時候,他臉色非常沉重。而且,全村因為荷花家中收成不好,對荷花家任何人都刻意迴避,深怕感染到晦氣,而害了自己家的收成。老通寶要家中任何人都遵守養蠶時的一切禁忌,所以當荷花跟阿多說話,老通寶氣的跺腳,沒造成家中蠶種收成不好,他認為菩薩保佑,祖宗有靈。

分析4 老少的觀念
小說中描寫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舊中國農村中兩代人的衝突。
老通寶是老一代的代表。他是一個勤勞而又保守落後的農民。他憑著活了六十歲,反亂年頭也經過好幾個的經驗來分析和對待眼前的事物。他察覺到,世界「越變越壞」,都因為有「洋鬼子」的緣故,因此他痛恨「洋鬼子」,也仇視一切帶有「洋」字的東西,所以他非常反對「洋種」,還為此和媳婦四大娘和兒子阿多吵了一架。他相信只有田地熟和蠶花豐收,才可能使他們的日子變好。時代變了、周圍環境變了,而他的思想卻一直未變。

他的兒子阿多性格與他不同:他不相信田地熟或者蠶花豐收,就可以改變他們窮苦的命運;但他沒有老通寶的那種憂愁,對世事永遠樂觀;他開始對社會現象作更深一些的思索,而且,他也不太相信那些鬼禁忌。

分析5 方言
整篇文章有很多老通寶住的村莊所用的方言,從這些方言中可以感受到和他們的養蠶的生活都是習習相關。

清明削口,看蠶娘娘拍手-清明邊桑葉開綻,則熟年可卜,故蠶婦拍手而喜。
「削口」是方言,意同「飼或育」。

綴頭-蠶在上面做繭子,是稻草紥的。

鳥娘-出生的蠶蟻。
窩種-蠶種變成綠色後就得把來貼肉搵著,約三四天後,蠶蟻孵出,就可以「收蠶」,「窩」是方音,意即「搵」也。

出火-是指二眠以後的「三眠」;因為眠時特別短。
槓條-指那些帶葉的桑樹枝條。(通常採桑是連支條剪下來的)

心得
茅盾的作品總是清晰的呈現當時現實生活中的問題,《春蠶》整個作品交織著農民的希望、憂慮、歡樂和失望,閱讀時我們的心情會跟隨人物命運的發展而起伏變化。文章中,我們看到的是描寫中國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生活情形、時代的變遷和世代的差距。

那時中國農村經濟受到外來商品的衝擊,漸漸無法維持農村人口的生活,而傳統的村民也無法馬上接受、適應快速改變的文化,導致了許多和老通寶一樣的家庭無法改變現狀,陷入了一連串的惡性循環。故事中的老通寶,以為只要蠶花豐收生活就會轉為富裕及幸福,但沒想到蠶花豐收後換來的只是比過去更加困苦的生活,對他們來說是多麼無奈的一件事。當時的農民給我的感覺就像一株株的浮萍,隨著波濤洶湧的水流載浮載沉,我想,這便是小人物們無能為力的寫照吧!自己的命運彷彿掌握在其他人手中,任人擺佈,心中即使充滿無奈,卻也無從抒發…,更別說改善自己的生活了;而當今社會,也有類似的狀況,經濟不景氣,工廠不斷外移,失業人口多更不在話下,更有許多小人物每天被日常生活的經濟壓力所迫害,連三餐溫飽都出了問題,這是多悲哀的一件事!

中國當時正處於快速變遷的時代,很多新事物不斷衝擊中國,但在那時變遷過於快速的社會,雖然帶來了便利,但是對資訊較不發達、經濟活動較傳統的產業地區,卻使居民產生嚴重的生活困難。關於此點,我認為可以當成現代社會的借鏡。目前,台灣社會不斷有開放市場、接受外資…的要求,但是若我們沒有先評估外來資金對台灣本土產業的影響,做好相對應的政策,將會造成台灣一級產業之困境。再者,若我們沒有好好的在現狀與未來做好銜接,也可能會使一些弱勢的族群陷入一連串的失業、破產的窘境,我們應該把此篇文章所蘊含的意義當做借鏡,好好的規劃新政策。

此外,小說人物中,不向大環境屈服,勇於向命運挑戰、不服輸的精神,仍然是當今社會絕大多數人所欠缺的,多一分拼勁,就多一分希望!共勉之…

資料來源 1.時代新書 中國現代小說選讀 2.YAHOO知識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