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1-01 16:14:48semi

【體驗營小隊輔手記】PA(project adventure)體驗(一)

第一次聽到PA(project adventure),其實是一頭霧水。

PA,源自於美國,這項課程包含一系列創新的過程,從暖身、建立信任活動 、問題分析與解決,到初級、高級繩索課程,這個課程運作的方式很快被不同科目所沿用,透過團隊合作的策略,不但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並且可以創造學生在學習上的高峰經驗(peak experience)。此外,這套課程強調「經驗學習圈」(The Experiential Learning Cycle)、「全方位價值契約」(Full Value Contract)、「自主性挑戰」(Challenge by Choice)等信念,使學習者完成個人與團體目標,經歷團體的成長歷程,並從中發展有效的溝通分析、問題解決、信任合作、決策領導等,個人自我概念與潛能激發亦獲得提升,所以,「體驗學習」一種「從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的行動教學法,有別於過去的團康活動的概念。

雖然正式營隊當天都有專業的 PA leader 帶領,但督導仍希望我們先參與部分課程,一方面可以對到時候可能出現的狀況加以瞭解,適時給 member 一些回應或必要的協助,同時也希望藉這個活動使彼此仍不夠熟稔的小隊輔們能夠在短時間內迅速建立默契。

於是我和其他11個伙伴一起到了位於陽明山的福音園,參加為期一天的PA課程。雖然很累,但收穫很多。

說真的,自己其實是非常緊張的。因為所有的隊輔中,我是最年長的人,其他隊輔的年紀多半集中在68、72、甚至是75年次的小朋友身上,看著嘻嘻哈哈的他們,自己有些不知所措,有些擔心不知道該怎麼融入這樣年輕的團體。

第一個活動是傳統的破冰,由每個人簡短的自我介紹,一開始先藉由丟球的活動讓彼此熟識,接下來 leader 拿出 10 個玩偶,要大家在最短的時間內依序傳完。第一次費時 90 秒, leader 要我們想辦法盡可能地縮短時間,看看能不能想辦法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任務。雖然最後我們採取的方式有些「無賴」,只花了 3 秒鐘就順利完成,不過我覺得最重要的,是藉由活動的方式讓大家開始腦力激盪,並且可以發現意見領袖隱隱浮現。

第二個活動,是有點類似「蜈蚣競走」的遊戲。怎麼說呢?活動器材是兩根極長極重的木棍,其上各對襯綁有十二跟以童軍繩結成、約莫半人高的繩套,我們必須十二個人同時站在這對「大雪橇」上,拉著輔助繩索移動。

乍看之下,似乎還蠻容易的,但真正站上去之後才發現,其實不然。因為大家的距離很緊密,到底什麼時候要舉腳、舉多高,都是要克服的問題,花了半個多小時的討論及練習,大家只直線移動了 10 公分! -.-

當大家好不容易慢慢掌握移動的要領時,leader 給了我們一個更艱難的任務:要我們不發出任何聲音,移動到必須經過三個轉彎及三級階梯的五百公尺外指定地點!

其實那是一個很有趣的過程,大家都先停下來討論,試著找出最好的解決方法,並且在不斷錯誤嘗試中,慢慢前進。

這個活動讓我印象很深刻的原因是,除了可以觀察到團體中自然而然產生的意見領袖會帶領大家討論外,也發現彼此會開始考慮到配合其他人的方向及步調,因為這時候大家都可以明顯地感受到,只有一個人走快是沒有用的,必須整個團體步調一致,才有辦法順利前進,不然不但完全無法移動,甚至可能會害自己或同伴跌到或受傷。

從小到大,相信大多數人都對「團隊精神」這四個字耳熟能詳,不管是國小的生活倫理還是國中高中的公民與道德,似乎都一再強調「合作」的重要性;但是隨著社會風氣的變化,自我意念的盛行,加上出了社會後,面對工作上殺戮戰場般的諜對諜,其實很多時候,我承認自己已經忘記真正的「team work」到底是長什麼樣子。

而這個活動的精神應用到工作上,也是類似的情形。基本上,個人績效固然是評斷標準之一,但其實在很多層面上,如何花費最小的成本達到最大的效益才是團體終極追求的目標。如果身在團體的各個 member 無法充分體認這一點,很可能造成為追求個人績效的極大化而導致團體資源浪費、甚至是互相箝制的情形,對於團體而言,其實是非常可惜的一件事。

學習和大家互相配合,我想是這個活動給我的最大收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