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勵志‧癌患親友站起來】寄往天國給你的十四封信─(11-3)
老實說我心裡也知道自己的情緒已經很不對勁了,在你往生超過兩年之後我的情緒依舊處於低潮的狀態無法振作。上網查了一下關於這方面的資料,查到了一些關於「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或是「親人過世壓力的適應」等網頁,上面有些提供參考的資料,大致上是這麼說的:
『面對親人的往生是每個人必修的人生課題。不管是親人長年臥病,之後不幸往生或有因遭逢意外而驟然離世的,喪親失落的痛苦陰霾必會籠罩在活著的親人心中,儘管每個人哀慟悲傷的形式不同,但其痛苦的心理歷程卻大致相同。其實大多數人皆能在哀慟的過程當中自我痊癒、恢復正常回到生活的常軌,只有少部份人的哀傷期過久甚至延宕,演變成嚴重的憂鬱症、病態的情緒,或是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等反應。
一般人在失去至親或家人之後的
(第一階段)數小時~數週/會極力否認死亡事實的發生、對外界刺激的注意力與反應下降;失眠、倦怠、食慾不振;情感上則是麻木感、焦慮或是冷漠的情形發生,並呈現坐立難安的狀態。
(第二階段)數週~一年內/注意力與記憶力仍不佳,覺察到親人的往生是不可回復的事實,怪罪自己的諸多不是,於是反覆不停的回憶往生親人的生活點滴;食慾差、易疲勞;先前的麻木與焦躁感下降,反而容易陷入情緒低落,易哭泣;活動力減退、對社交活動的興趣減弱,開始在日常生活或周身尋找有關往生親人的點點滴滴。
(第三階段)一年之後;也就是親人往生後的第二年/已能逐漸發展出新的角色,較能習慣孤獨,能夠獨自面對生活上的困境;除了偶發的睡眠困擾外,精神已逐漸恢復,倦怠感也慢慢消退;情緒方面則已恢復正常,並學得了新角色的功能。
大部份有親人往生的人,只要其行為反應與上述之形式大同小異者就是常態,透過這些過程能使生者得到適度的心理調整、宣洩哀慟情緒甚至是慢慢接受逝者已逝的事實,好讓心理能夠恢復平靜。畢竟逝者已矣,來日可追,再怎麼傷心還是得回到正常的生活狀態……』
在閱讀完豐富的網路資料後,我當然很確知自己的心已經病得不輕了!菁蔚跟小毛擔心我的情緒,時常聽我說話、安慰我。我記得好像是菁蔚曾跟我說過,如果我一直陷在這種哀傷的低潮裡,無法回歸到正常生活,那麼在天上的你一定會很憂心我。William,對不起,我不是故意要讓你擔心我,我實在是沒有辦法忘掉那些未完成的遺憾、未能徹底盡到照料你所犯下的,不可挽回的錯,我知道再說、再想這些也沒有用,可是情緒這種事情不是我要它來就來、要它走就走得了。
好吧,該是讓自己好好振作的時候了,既然有愧於你,那麼就不該讓你走了都還掛心我。即便是傷心,也要振作起來好好過日子。為了能夠徹底渲洩內心的傷痛,我開始不停跟媽媽或親友訴說我的痛苦跟難以接受死別的心情,就算夜裡想起你我也不再壓抑自己,好好大哭一場,並開始盡情書寫,就算寫作的過程中不斷重複那些令人痛苦的情緒跟片段,我還是寫,不停止的繼續寫。不管是往昔美好或傷心的片段,我都要好好的、徹底的寫,我相信再次哭過痛過寫完之後,生命將酣暢淋漓一如重生。
以前你健在,爸媽的身體硬朗,我自己的身體狀況也還不錯的時候,從未想過在年輕的歲月就會歷經與至親好友的生離死別。雖然多年前也曾經歷過外婆的往生,但由於與外婆的生活並無太多交集,不常見面,她對我的影響並不是那麼大,所以即便她往生了,我也只是難過而已,並沒有造成情緒上太多的影響。一直到你往生,硬生生將我的心給挖去了一大半,我才意識到原來人都會死,「死亡」無所不在,死神隨時都會降臨在自己或周遭親友們的身上,真真實實將我們所愛的親友帶走,且過程令人慘不忍睹、備感哀傷。這就是生命形式的其中之一,而不再只是戲劇才會呈現的片段。死亡是生命的常態,每個人都會歷經與自己至親朋友的死別,因此也都該學習好這種與親人訣別的文化,之後透過忌日的追思紀念或每夜臨睡前的禱告,甚至是一如我書寫「寄往天國給你的信件」與你對話,用這種跨越生死阻隔的形式,了卻無法彌補的遺憾。也唯有這樣,心境與生活才能全然回復到正常,讓逝者的靈魂能放心「離開」,超脫生死遠離塵世而得到真正的平靜。
Dear William,你走了,你所留下來的美好回憶已在所有人心中劃下一道永恆,然而對我來說卻成了椎心剌痛。
推開窗戶我看見雲朵卻看不見你,雲朵不在我心裡,而你卻住在我心裡,且深深紮根。
人之所以會有痛苦是因為有知覺,感受到記憶的存在,因存在於腦海中的記憶而有思考,愈是思考就愈覺得痛苦。在往後不能再見到你的日子裡,唯有憑藉往昔的回憶才能見到你,於是乎「記憶」雖能安慰人,卻也往往最傷人。如果世上有種吃了就會忘卻回憶的藥,我想痛苦的程度必定大大減輕,但即便我一輩子都要承受這種緜長思念的痛苦煎熬也不願選擇失去關於你的任何記憶。為你承受這些痛苦我並不埋怨,因為你是我最好的家人,最棒的朋友,最佳的夥伴,更是我此生中不可多得的心靈導師。
最後我想說的是,你給了我一個最難學習的功課:送別一個往生的親人很容易,但往後的獨立生活卻太難。願我身邊的朋友都不要在太年輕的歲月就歷經死別的疼痛,但如果不幸真遇上了,我不會說那種「節哀順便」的話,唯有完全的渲洩,盡情的痛哭,最終心靈才能得到真正的釋放與安康,生活也才可以繼續得下去。
To be continue......
── 版權所有,請勿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