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2-03 12:00:38segatang

類紙屏技術原理簡介

傳統打印「黑白」文件即是利用打印機讓「墨滴」或「碳粉」印在「白紙」上,
「墨滴」或「碳粉」越小,印出來的文件就越細緻,對不對?
而構成「墨滴」黑色部份的面積比例改變,就構成「灰階」,即是「黑的不是那麼黑」。
然而一張紙若經過打印,黑色的「墨滴」若印了上去,被紙的纖維吸收了,就無法改變了。沒錯吧?
但是如果想像印上去的「墨滴」可以自由改變是黑色還是白色,是不是這張紙上面的文件內容就可以隨時改變?

************************************
因此,電子墨技術即是利用極微小的「膠囊」,將帶有負電的黑色顆粒與帶正電的白色顆粒封裝在「膠囊」中,形成所謂的「電子墨滴」。

然後將大量的「電子墨滴」排列在電路板上,一個「電子墨滴(蘿蔔))」搭配一個「可控制電壓正負」的「電路元件(坑)」。
如果某個電子墨滴下方的電路板提供正電,則「同極相斥、異極相吸」,
所以帶負電的黑色顆粒會被吸到膠囊的下方,而帶正電的白色則會被排斥到膠囊的上方,
所以由上方看這個膠囊,就會是個「白色的膠囊」,也就是「白色的電子墨滴」。反之。

如果一個膠囊下方的有兩個「可控制電壓正負」的「電路元件」,
是不是就可以讓一個膠囊左邊是黑色顆粒,右邊是白色顆粒?
但由於這個膠囊極微小,所以由上方看這個膠囊,就會是個「灰色的膠囊」,也就是「灰階的電子墨滴」。

(上述說明可以參考所附圖片,會更容易想像)

因此,我們可以理解到:
電子墨技術的解析度(dpi),亦即畫面的精緻程度由電子墨滴的「膠囊大小」決定,
而一個電子墨滴可以表示多少階段的灰階(gray level),則又由「一個膠囊底下可控制電壓正負的電路元件可以控制到多精細」來決定。

理論上膠囊內的顆粒沈浮的狀態一旦決定,亦即該電子墨低的顏色決定後,應該會維持住,所以就不用持續供電。
故稱為「類紙屏」。
**************************************
膽固醇液晶技術背後的「可控制電壓正負」的「電路元件」與概念與電子墨技術是類似的,只是是以「膽固醇液晶」來模擬傳統列印的墨滴。
如同LCD螢幕原理,利用「液晶」會受到電壓大小而改變翻轉角度,光線反射(透射)的「量」則受到角度的變化,因此產生了明暗的分別。
比較特別的是,傳統的液晶如果沒有繼續供應電壓則會回到原來的角度(通常是讓光線無法通過,所以LCD螢幕關閉時會是全黑的)
而「膽固醇液晶」則會保持在最後的一個狀態,所以才被稱為「類紙屏」。

其實以膽固醇液晶技術作為類紙屏是較早於電子墨的,但由於早期的膽固醇液晶技術,反射光線後會讓白光變成偏藍或偏綠,
相較於採用純白(其實比較像報紙的灰白)或純黑顆粒填充的「電子墨膠囊』,使用者的接受度較不佳。
但可期待的,新的「膽固醇液晶」隨著改良,也有灰白屏了。
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