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6-07 20:47:17secret

還想遇到我嗎-鄧惠文

朋友很貼心的從圖書館借了兩本書,說是要讓我看,

雖然我不曉得她想讓我看到些什麼,但一樣,裡面有些話,是我想紀錄的...

 

作者序:

"還想遇到我嗎"的主題應該是取捨,為了保全最珍貴的理念而放棄其他部分的能力。

例如,在極端的時候為了保全最後一點自我而切斷與人的連絡。不是每個人都做得到,有時拋棄比被拋棄還要困難。

又如,為了保有自由築夢的可能,毀壞已經構築的基礎,回到零的起點,重新出走。乍聽之下只是自我的選擇,並未影響他人,但試想為了出走而毀壞的架構如果是與別人共有的,例如愛情.婚姻.共同的事業,而另一個人並不想歸零,怎麼辦呢?想要雲遊就辭掉工作的人,想要戀愛就出軌的人,如何允許自己冒險又不傷害共同體中的其他人呢?

不忍心傷害別人是一種善良,但有些時刻,在別人與自我之間,終究得傷害一個。當彼此的存在互相牴觸時,因為不願傷害別人,無法取捨,最後可能瀕臨自我的消失。

愛情結局中的失落者面臨自己是否不值得被愛的疑慮,取捨者則承擔自私.殘忍.破壞的罪名。

真的是這樣嗎?

愛情,任何親密的關係都是一個互動的系統,當系統出現問題,無法排除累積的內在壓力,需要發生變化時,看起來總像其中一個人無情,另一個癡情。一個人叛逃,另一個追捕。一個貪婪,一個正直。一個聰明,一個愚傻。但事實並非如此。相對的兩種角色之間,哪一個比較輕鬆,哪一個比較痛苦,不足為外人道。

照著習慣的標籤認知事物-背叛就是過錯,拋棄就是忘恩,守候就是付出。顯然比挖掘內心糾結或探索深層原因來的容易,但停留在這樣的階段就永遠無法了解自己,也無法了解別人。

--------------------------------------

分手的原因不是窮追猛打就能問出來的,惟有帶傷前行,在沉澱與釋然之後,才會從思考中浮現,一種明淨的理解。

 

朋友負責同仇敵愾,不負責處理矛盾。好友或親人之間很難保持心理治療般的客觀距離,看到姐妹傷心,為之氣憤,為之不捨,急著想把她往外拉。可惜在情緒尚未沉澱,思考尚未就緒之前,別人所給的結論不管如何精確,只會引起心靈的抗拒。

 

無止盡的讓步,會讓自己變成對自己最過分的人。

 

是生命經驗的匱乏,價值觀的侷限,讓人無法給予安慰嗎?安慰別人時,必須先忘記自己,這才是真正的同理。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與眾不同,但這種特別應該用來讓自己過的更幸福,而不是用來拯救別人避之唯恐不及的男人。如果要這樣,還不如當個最平凡的普通女人。

 

愛情需要經過真實的歷練,才知深淺真假。許多戀愛時在意的事,激情.默契.能力.趣味...,在缺乏基礎的生活中竟顯得毫無用處,就像無處可掛的飾品。

 

溝通要靠心理,而不只是道理。

 

一朝俯視己心,發現跟原來的伴侶之間不再有愛,此時有人無視外界誘人的愛情,堅守過去的承諾,被稱為安分守己的好人;有人無視承諾,撲向眼前的愛情,被責為沒有良心的壞人。不同的人,不同的境遇,真能評價誰比較高尚,誰才是至情至性嗎?

 

多一份理性和預設,就可能在愛情中少一分可愛。愛情之所以壯闊唯美的元素之一,不就是"反理性"嗎?被人無條件的愛著,是動人的;無條件的愛上別人,是危險的。對於奮不顧身的可愛可憐人,愛情給予的回報不一定是幸福,而是面對自己本質與極限的機會,至於看清之後會趨向幸福或毀滅,就要看個人的心性。一個心性真誠溫柔的人,即使錯愛受傷,最終也會癒合成美麗的痕跡,有何可懼?

 

 

︴雨後 天邊︴ 2011-06-09 15:58:40

可以讓我轉載在facebook嗎? 因為看完之後真的很有認同感

版主回應
你好~可以直接複製沒關係,不過請不要連結我的新聞台歐,這裡是一個保持低調的地方...謝謝^^ 2011-06-09 22:48:35
玉~ 2011-06-09 12:17:43

滿喜歡鄧醫師的分析~

版主回應
對呀,我打的好累哦,想少打一些都不行,因為每一句都很有共鳴^^ 2011-06-09 22: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