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12-27 23:12:49惜別會
我看斯華眼裡的惜別
是段段悱惻的綺語、是把袂心脾的摯情、是韻味獨特的巧思、也是一種難得的緣份。我跟斯華,被文字牽引、以文字交心,不管誰、不問那;如開濬的河川、如寥廓的長空,自有一份灑脫的微妙關連。我眼中、我心中,他是一個摸不透、探不盡的藍天海蘊。我,渺渺如砂礫,在他眼中、在他心中,卻竟有著如斯美麗的認定。對此,我一看再看斯華心裡的惜別,都只覺是絲絲謬愛而已,實愧不敢當。今把他眼中的自己,珍放在這個惜愛相聚的地方,是為矯矯自勉也﹗
……「惜別臺的故事,亦即是思華、思別及思蓓三姊妹的故事,故事是這樣的 ………
相傳在艾雲縣的玉山河畔,有一座玲瓏剔透的寶塔,人稱「思別塔」,而在距思別塔不遠處的地方,有一個「惜別臺」。 在很久很久以前,艾雲縣仍是一個小小村落,不像現今的繁榮興旺。村裏面有三姊妹,大姊叫思華、妹妹分別是思別及思蓓,三姊妹自小相依為命,全賴村民撫養長大。不經覺,三姊妹已長得亭亭玉立,她們非常感激村民的養育之恩,很希望有朝一日能報答他們。
有一年,不知怎的,總是水災連連,很多房舍田園及農作物,均被洪水淹沒。不單如此,洪水淹過的地方,地不長草、樹不長葉,所到之處皆變成寸草不生的荒地。 村民束手無策,生活困苦,三姊妹更是憂心忡忡。 那一晚,大姊思華及小妹妹思蓓同時做了一個夢,夢中見一白鬚老翁,手持兩個銅鈴,對兩姊妹說 :「因為有河妖及泥怪作亂,致使災禍連連,只要妳們肯化為一座水塔及一座木塔,鎮壓妖怪,村民便能消災解難,妳們願意為村民犧牲嗎?」
思華及思蓓兩姊妹,眼見村民的慘況又念及鄉親們的養育大恩,於是毅然雙雙答應,甘願化塔拯救村民。 白鬚老翁遂把手中銅鈴交予兩姊妹,囑咐她們在河中及地上覓地化塔。兩姊妹來到玉山河,妹妹思蓓選了離河邊不遠處的小山丘,好能遙望河中的大姊。兩人心念村民,手搖銅鈴,只見在清脆的鈴聲中,一座白色水塔及一座楬色木塔,已遙遙相對地聳立在玉山河中及河邊不遠處的山丘上。 白塔壓住河妖,使不能興波作浪,水災遂歛,而木塔也收伏泥怪,瘴氣亦得以消除。 從此,村裏風調雨順,五穀豐收、花卉蓓蕾葹葹、樹木欣欣向榮。
獨自剩下來的思別,雖然眼見整條村子顯得生氣勃勃,全村人民個個無憂無慮,但她始終鬱鬱寡歡,因為,她在一夜之間,忽然失去了兩位至愛的姊妹,所以一直非常傷心及十分掛念她的姊姊思華和妹妹思蓓 …………
思別一直掂掛著她們,直到有一晚,她睏倦而睡著,在夢中,忽見兩位姊妹翩然而至,大姊思華手中拿著一串銅鈴,對她說道 :「思別,我們已暫時拯救了村民,現在村裏風調雨順,農作豐收,他們也豐衣足食,但他們始終沒有文化教養及知識感情,所以不懂珍惜,輕言別離,致使常懷遺憾。 妳一向有愛心兼有內涵,又懂得用心去看事物,而且能珍惜別離,學會遺憾。 若妳想效法我倆,為村民犧牲,便一定要救村民於永遠,使他們真正富強及領略世人所擁有的愛與恨﹗妳願意嗎?」
思別不假思索地立刻答應,更問姊姊道 : 「我如何能救村民於永遠?」大姊思華道 : 「我將這串銅鈴交妳,妳只要到玉山河畔,在水塔與木塔之間,輕幌銅鈴,到時便會有一座石塔出現,妳不用害怕,石塔內藏有許多書籍,有歷史文學,藝術文化,天文地理,農耕水利與詩詞歌賦等,林林總總。妳要好好細讀,然後再用妳的玲瓏心及靈巧手,去寫一些篇章,那麼便可教化村民了﹗」說罷,把手中銅鈴交予思別,互道珍重,便含笑地揮手而去。
思別拿著那串銅鈴,來到玉山河畔姊妹塔之間,她輕輕幌動銅鈴,果然,一座五層高簡單的石塔,即時豎立眼前。與此同時,手中銅鈴已然不見,卻見石塔頂層的八個角上,各掛有一個銅鈴,和風吹過,叮噹之聲,清脆悅耳﹗
思別日間置身藏經塔,夜間埋首寫文章。她困在塔裏,望著山丘上及河流中的姊妹塔,她情懷滿溢,感慨尤多,她懷念昔日姊妹情,更珍惜別離憾。她寫下描繒親情友情的《雨夜涼秋》及《沙灘貝殼》,又寫嘆息的紅樓金字塔。她寫天上星星,地上螢火蟲,又寫貓兒及狗兒﹗她寫翻飛藍蝴蝶,又寫奔騰白野馬,她寫清風明月,又寫梅蘭菊竹。她寫春夏秋冬,她寫上下古今,她寫 ………,寫了很多,真的很多很多很多﹗她用優美的文字,多采的詞彙,去美化她的篇章,她用秀麗的文筆,真摰的情感,去感化那些村民。
村民由啟蒙到開始閱讀,由閱讀到懂得欣賞,由欣賞再而被感動,被教化﹗村民又在距石塔的不遠處,架置了一個竹台,大夥兒聚在一起學習切磋,欣賞研究。 間中思別也會在那裏講學及與村民分享感受。久而久之,村民的知識充實了,文化氣質及藝術修養也一併提高。
思別不斷寫作,年又復年,篇再續篇,篇篇有意,字字含情。漸漸地,她的文章如同塔上的鈴聲,縈繞人們心頭,響徹人們耳邊。不單只是艾雲縣的村民,甚至遠隔山外的四方人士,也風聞聽到,皆紛紛循聲而至。他們有的是做學問的學者,有的是做生意的商人,又有流浪的遊子及遊歷的旅客,各式人等,絡繹不絕。一時間,這小小的村落,儼如一大市集,逐漸地興旺起來。
說也奇怪,每當思別的一篇文章,在感動了數十人之後,塔身上的一方石塊,便會變成一玦晶瑩玉石。 如是者,不到幾年,那座原本是簡簡單單的石塔,已變為一座晶綠熒碧的玲瓏寶塔,端立在玉山河畔。這座玲瓏剔透的寶塔,加上思別發人深省的文章,遂使艾雲縣更加名揚四海,各地慕名而來的遊人更多。自此以後,艾雲縣工商業繁榮,文化藝術蓬勃發展。後來,人們更在原本架置竹台的地方,興建了一座美輪美奐的樓臺,取名「惜別臺」,與寶塔遙遙相對,並把思別的文章及讀者的讀後感覺,全收錄在惜別臺上。
時光荏苒,百年已過,水塔與木塔已經相繼倒塌,猶剩思別塔,仍然秀氣地端立在玉山河畔。而惜別臺更是遊人如鯽,成為艾雲縣的千古名勝o 歷代很多騷人墨客,每到艾雲縣,都會想起這三姊妹的故事。他們更為思別寫下很多有紀念性的詩句,例如有詩人在想到思別自困塔中的寫作情景,就猶如廣寒宮中的嫦娥及水晶宮中的珊瑚,同樣是孤寂冷清,遂有以下詩句 :
玉宇瓊樓天漸冷
珊瑚碧海夜深沉
又有以惜別臺及思別塔為題的聯句 :
玉殿樓台懷惜別
山河寶塔念花蕾
又有詩人在惜別臺上,聽到流水聲及銅鈴聲而有以下的一首詩 :
河水無情似有情
玉樓春曉聽叮嚀
珊瑚碧海深深處
惜別潺潺一夜聲
相傳晚唐著名詩人杜牧,也曾到艾雲縣,並寫了一首詩送給思別,題為《贈別》:
多情卻似總無情 , 唯見樽前笑不成
蠟燭有心還惜別 , 替人垂淚到天明」……
我以惜別會之筆名,是取其學會珍惜、別離遺憾之意。同樣的,也只因自己十分喜歡杜牧的《贈別》,好一句…有心還惜別…。
我是衷心感謝斯華的。
……「惜別臺的故事,亦即是思華、思別及思蓓三姊妹的故事,故事是這樣的 ………
相傳在艾雲縣的玉山河畔,有一座玲瓏剔透的寶塔,人稱「思別塔」,而在距思別塔不遠處的地方,有一個「惜別臺」。 在很久很久以前,艾雲縣仍是一個小小村落,不像現今的繁榮興旺。村裏面有三姊妹,大姊叫思華、妹妹分別是思別及思蓓,三姊妹自小相依為命,全賴村民撫養長大。不經覺,三姊妹已長得亭亭玉立,她們非常感激村民的養育之恩,很希望有朝一日能報答他們。
有一年,不知怎的,總是水災連連,很多房舍田園及農作物,均被洪水淹沒。不單如此,洪水淹過的地方,地不長草、樹不長葉,所到之處皆變成寸草不生的荒地。 村民束手無策,生活困苦,三姊妹更是憂心忡忡。 那一晚,大姊思華及小妹妹思蓓同時做了一個夢,夢中見一白鬚老翁,手持兩個銅鈴,對兩姊妹說 :「因為有河妖及泥怪作亂,致使災禍連連,只要妳們肯化為一座水塔及一座木塔,鎮壓妖怪,村民便能消災解難,妳們願意為村民犧牲嗎?」
思華及思蓓兩姊妹,眼見村民的慘況又念及鄉親們的養育大恩,於是毅然雙雙答應,甘願化塔拯救村民。 白鬚老翁遂把手中銅鈴交予兩姊妹,囑咐她們在河中及地上覓地化塔。兩姊妹來到玉山河,妹妹思蓓選了離河邊不遠處的小山丘,好能遙望河中的大姊。兩人心念村民,手搖銅鈴,只見在清脆的鈴聲中,一座白色水塔及一座楬色木塔,已遙遙相對地聳立在玉山河中及河邊不遠處的山丘上。 白塔壓住河妖,使不能興波作浪,水災遂歛,而木塔也收伏泥怪,瘴氣亦得以消除。 從此,村裏風調雨順,五穀豐收、花卉蓓蕾葹葹、樹木欣欣向榮。
獨自剩下來的思別,雖然眼見整條村子顯得生氣勃勃,全村人民個個無憂無慮,但她始終鬱鬱寡歡,因為,她在一夜之間,忽然失去了兩位至愛的姊妹,所以一直非常傷心及十分掛念她的姊姊思華和妹妹思蓓 …………
思別一直掂掛著她們,直到有一晚,她睏倦而睡著,在夢中,忽見兩位姊妹翩然而至,大姊思華手中拿著一串銅鈴,對她說道 :「思別,我們已暫時拯救了村民,現在村裏風調雨順,農作豐收,他們也豐衣足食,但他們始終沒有文化教養及知識感情,所以不懂珍惜,輕言別離,致使常懷遺憾。 妳一向有愛心兼有內涵,又懂得用心去看事物,而且能珍惜別離,學會遺憾。 若妳想效法我倆,為村民犧牲,便一定要救村民於永遠,使他們真正富強及領略世人所擁有的愛與恨﹗妳願意嗎?」
思別不假思索地立刻答應,更問姊姊道 : 「我如何能救村民於永遠?」大姊思華道 : 「我將這串銅鈴交妳,妳只要到玉山河畔,在水塔與木塔之間,輕幌銅鈴,到時便會有一座石塔出現,妳不用害怕,石塔內藏有許多書籍,有歷史文學,藝術文化,天文地理,農耕水利與詩詞歌賦等,林林總總。妳要好好細讀,然後再用妳的玲瓏心及靈巧手,去寫一些篇章,那麼便可教化村民了﹗」說罷,把手中銅鈴交予思別,互道珍重,便含笑地揮手而去。
思別拿著那串銅鈴,來到玉山河畔姊妹塔之間,她輕輕幌動銅鈴,果然,一座五層高簡單的石塔,即時豎立眼前。與此同時,手中銅鈴已然不見,卻見石塔頂層的八個角上,各掛有一個銅鈴,和風吹過,叮噹之聲,清脆悅耳﹗
思別日間置身藏經塔,夜間埋首寫文章。她困在塔裏,望著山丘上及河流中的姊妹塔,她情懷滿溢,感慨尤多,她懷念昔日姊妹情,更珍惜別離憾。她寫下描繒親情友情的《雨夜涼秋》及《沙灘貝殼》,又寫嘆息的紅樓金字塔。她寫天上星星,地上螢火蟲,又寫貓兒及狗兒﹗她寫翻飛藍蝴蝶,又寫奔騰白野馬,她寫清風明月,又寫梅蘭菊竹。她寫春夏秋冬,她寫上下古今,她寫 ………,寫了很多,真的很多很多很多﹗她用優美的文字,多采的詞彙,去美化她的篇章,她用秀麗的文筆,真摰的情感,去感化那些村民。
村民由啟蒙到開始閱讀,由閱讀到懂得欣賞,由欣賞再而被感動,被教化﹗村民又在距石塔的不遠處,架置了一個竹台,大夥兒聚在一起學習切磋,欣賞研究。 間中思別也會在那裏講學及與村民分享感受。久而久之,村民的知識充實了,文化氣質及藝術修養也一併提高。
思別不斷寫作,年又復年,篇再續篇,篇篇有意,字字含情。漸漸地,她的文章如同塔上的鈴聲,縈繞人們心頭,響徹人們耳邊。不單只是艾雲縣的村民,甚至遠隔山外的四方人士,也風聞聽到,皆紛紛循聲而至。他們有的是做學問的學者,有的是做生意的商人,又有流浪的遊子及遊歷的旅客,各式人等,絡繹不絕。一時間,這小小的村落,儼如一大市集,逐漸地興旺起來。
說也奇怪,每當思別的一篇文章,在感動了數十人之後,塔身上的一方石塊,便會變成一玦晶瑩玉石。 如是者,不到幾年,那座原本是簡簡單單的石塔,已變為一座晶綠熒碧的玲瓏寶塔,端立在玉山河畔。這座玲瓏剔透的寶塔,加上思別發人深省的文章,遂使艾雲縣更加名揚四海,各地慕名而來的遊人更多。自此以後,艾雲縣工商業繁榮,文化藝術蓬勃發展。後來,人們更在原本架置竹台的地方,興建了一座美輪美奐的樓臺,取名「惜別臺」,與寶塔遙遙相對,並把思別的文章及讀者的讀後感覺,全收錄在惜別臺上。
時光荏苒,百年已過,水塔與木塔已經相繼倒塌,猶剩思別塔,仍然秀氣地端立在玉山河畔。而惜別臺更是遊人如鯽,成為艾雲縣的千古名勝o 歷代很多騷人墨客,每到艾雲縣,都會想起這三姊妹的故事。他們更為思別寫下很多有紀念性的詩句,例如有詩人在想到思別自困塔中的寫作情景,就猶如廣寒宮中的嫦娥及水晶宮中的珊瑚,同樣是孤寂冷清,遂有以下詩句 :
玉宇瓊樓天漸冷
珊瑚碧海夜深沉
又有以惜別臺及思別塔為題的聯句 :
玉殿樓台懷惜別
山河寶塔念花蕾
又有詩人在惜別臺上,聽到流水聲及銅鈴聲而有以下的一首詩 :
河水無情似有情
玉樓春曉聽叮嚀
珊瑚碧海深深處
惜別潺潺一夜聲
相傳晚唐著名詩人杜牧,也曾到艾雲縣,並寫了一首詩送給思別,題為《贈別》:
多情卻似總無情 , 唯見樽前笑不成
蠟燭有心還惜別 , 替人垂淚到天明」……
我以惜別會之筆名,是取其學會珍惜、別離遺憾之意。同樣的,也只因自己十分喜歡杜牧的《贈別》,好一句…有心還惜別…。
我是衷心感謝斯華的。
惜別樓臺惜別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