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詩的微笑
當年讀 史作檉《三月的哲思》我很旁觀地閱讀著
當年之後 我再也沒有翻開過
聽說他後來寫下: 哲學竟是我終生的枷鎖 七十歲的悲哀...
這句話 我覺得是他最偉大的佳作
在我早已拋開哲學這樣的東西之後
翻開閱讀這文: http://www.wretch.cc/blog/youngfamily/3492450
"一生孤獨,孤獨卻只不過是自然而然選擇的生活方式。史作檉坦言,北大還計畫出一系列名人傳記,他也上榜了,卻苦於自己終生沒有所謂的「故事」,大部分的人生消耗在圖書館,「本來對現實,就沒有真實感」"
「哲學本身的成就是形上學,用整體來看一切。」史作檉認為,一旦以整體宏觀,一人一時的情愛個別處理就變得微不足道。
然而,人生的閱歷難道不是來自「經驗」?史作檉直言:「『經驗』是十幾歲人的事,後來增加的都是亂七八糟的想法。」
他曾說,自己花了近二十年的時間,直到34歲時完全確立了形而上學的意義。為什麼是那年?發生什麼事?史作檉頓了一頓,坦然說出以前他不會自然脫口而出的話:「那年,我不想自殺了。」
早先的自己將生活規畫得很理想化,覺得每天生活千篇一律很沒意思,確立形而上學的意義,哲學研究成了他生活的重心與目標,然而,五六十歲再回想二十多歲那段渾噩徬徨的日子,卻覺得格外寶貴,「迷迷糊糊的生活就是大自然耶,就是氣候、溫度、濕度與花草,整個生活都被佔據。」
於是,他恍然了悟已被哲學束縛太久,「哲學是令我活下去的動力,但哲學對我不是最重要的。」於是他寫下哲學是他終生枷鎖的詩句,70歲之後,他不再寫哲學。
哲學是為文明而寫,詩歌卻為生命而書。
為生命而書?! 書甚麼?!
在釋懷之後 才有可能是詩歌 否則都是試煉...
對本能很恍惚或壓抑 對直覺很逃避 對直觀沒有用心
●何謂「直觀」?
直觀實際上就是默照,好像攝影機的本身是沒有選擇的,
只要在鏡頭範圍之內,
將光線、距離、焦距對準,它就平等接受。
我們可以選擇一個範圍來用直觀的方法;
譬如看一朵花,花有花瓣、花心、花蕊,
一直看下去,可能一隻蝴蝶和蜜蜂飛進來,
進來就是自然的進來,不要拒絕什麼,
很自然的,看到什麼就是什麼。
●直觀與直覺有何不同?
直覺是用肉眼猛然看到一幅景色優美的圖畫。
直觀等於用一臺靈敏度很高的照相機,
拍下了同一幅景色優美的圖畫。
前者的映象只有粗枝大葉,大概如此,
後者經過沖洗顯影,卻是一張鉅細靡遺的照片,
這兩者之間大不相同。
:聖嚴法師《悼念‧遊化》p. 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