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9-28 19:27:34自渡

大人 VS 小人

柏格曼(Ingmar Bergman):攝影機就是解剖刀
《野草莓》、《第七封印》、《哭泣與耳語》、
《假面》、《芬妮與亞歷山大》…

費里尼(Federico Fellini):夢是唯一的現實
《大路》、《生活的甜蜜》、《八又二分之一》、
《羅馬》、《阿瑪珂德》、《剪貼簿》…

伍迪艾倫(Woody Allen):曼哈頓的小丑王子
《性愛寶典》、《安妮霍爾》、《曼哈頓》、
《開羅紫玫瑰》、《漢娜姊妹》、《愛情魔咒》…

小津安二郎:安靜的美學
《浮草》、《東京物語》、《早安》、
《秋刀魚的滋味》…

楚浮(Francois Truffaut):從影癡到情癡
《四百擊》、《夏日之戀》、《鄰家女》、
《最後地下鐵》、《野孩子》、《日以作夜》…

奇士勞斯基(Krzysztof Kieslowski):道德焦慮大師
《機遇之歌》、《十誡》、《雙面維諾妮卡》、
《藍色情挑》、《紅色情深》、《白色情迷》…

阿莫多瓦(Pedro Almodovar):情慾是最高指導原則
《慾望法則》、《鬥牛士》、《崩潰邊緣的女人》、
《我們母親》、《悄悄告訴她》…

郭利斯馬基(Aki Kaurismaki):來自北極的冷面笑匠
《列寧格列牛仔征美記》、《我雇了一個合約殺手》、
《流雲世事》、《沒有過去的男人》…

阿巴斯(Abbas Kiarostami):生命宛如幽靜長河
《何處是我朋友的家》、《生生長流》、
《橄欖樹下的情人》、《櫻桃的滋味》、《風帶著我來》…

蔡明亮:孤獨的城市泅泳者
《青少年哪吒》、《愛情萬歲》、《河流》、《洞》、
《你那邊幾點?》

 

孩子的世界跟大人的世界一樣真實
──《何處是我朋友的家》與《王首先的夏天》影觀
大人跟小孩主要不同的地方在於,大人的世界有好幾個,而小孩的世界只有一個。
■甘燿嘉(文字影像工作者

  筆者喜歡古老的傳統相機,扎實、堅固,更重要的是,它讓你拍照的時候有種非虛擬的創作感。因此,只要有機會,我會在二手相機店裡流連半天。但兒子年紀小,自然無法領略相機的魅力,所以非常排斥我逛相機店。
  兒子喜歡小玩具,常常央求我帶他去文具店看玩具。坦白說,我也很不耐煩,人到心不到,只在一旁敷衍他。有一次,他拿起一個玩具,眼睛閃閃發光,一個字一個字慢慢地說:「這一隻最強,」然後,如數家珍地論述起這個玩具系列家族的每個成員。看著他那副執著、當真的模樣,剎那之間我恍然大悟──小玩具之於他,不就正如老相機之於我嗎?孩子的世界跟大人的世界是一樣真實,不是嗎?我笑著摸摸他的頭:「我懂你的心。」


 

單元世界VS.多元世界
  《何處是我朋友的家》(Where is the Friend's Home?)裡的男童阿哈瑪德與媽媽對話:「什麼?把作業本送還給同學內瑪札迪?」「他家住哪裡?」「波士提──很遠哩!知道他住哪裡嗎?」「不知道。」「阿哈瑪德,你自己的功課寫完了嗎?」「沒有!」「沒有寫完,你還給我去?去,去,去買麵包,去照顧弟弟,去幫忙家事,去哪裡都好,就是不要給我去波士提。」
  更糟的是,天色漸漸晚了,這一趟村徑野路對七、八歲的孩子來說,應該有點像在台灣我們大人騎單車環島一周──不是說想做就去做的事情,總得事先規劃一番,何況,作業本明天上學再給同學不就得了?可是老師說,他受夠內瑪札迪不把作業寫在作業本上,再犯就要他退學。老師是在唬人的,你怎麼當真?阿哈瑪德,你別傻了!你哪裡都不能去。
  大人的世界有好幾個,而且在不同的世界裡,運作著不同的道德標準、價值觀,也扮演著不同的角色、身分──儘管道德標準、價值觀、角色、身分可能互相衝突、矛盾,但大人總是有辦法「解套」,「合理化」其中的差異,且同時在不同的世界裡「遊走」,以規避某個世界裡所遭遇的難題。然而,孩子的世界只有一個,對於任何處境,只有一套邏輯,沒有其他世界可以遊走、規避。
  阿哈瑪德認為,如果作業本不送給內瑪札迪,內瑪札迪就不能把作業寫在作業本上,作業不寫在作業本上,老師就會讓內瑪札迪退學。這是他的邏輯,但在大人世界裡,這個邏輯是荒謬的,即或不然,這個小小的困境也是可以討論、談判而化解的(何況,老師會玩真的嗎?)。相對於大人的算計、複雜,阿哈瑪德是執著、有膽識的。那一趟「夜行軍」裡,他碰到一個老人(此時,原本有多個世界的老人已經回歸到一個世界了),如同智者一般引領他觀賞各式各樣美麗的窗花──老人年輕時替村民所做的,因而在暗夜裡給予阿哈瑪德如詩的浪漫情愫。最後,老人送給阿哈瑪德路旁的一朵花,讓他夾在作業本上。
  那是阿哈瑪德成長的甜蜜記號。


 

一綱一本VS.一綱多本
  相對於優柔的阿哈瑪德,《王首先的夏天》(A High Sky Summer)影片中的男孩王首先可是倔強的像頭牛。
  故事一開始,他就跟老爸槓上了!為了要清楚地收看周潤發的電影,王首先干犯老爸的禁忌,爬上屋頂調整電視機的天線──一是危險,二是會把屋頂給踏壞了!這一幕給這個片子定了調。
  王首先書讀不好,不愛上學,留了幾級,個子比別人高,也比別人倔,可是偏愛電影,或者說,嚮往電影裡所塑造出來的都會氣息。這原本也沒什麼特別的,尤其對一個中國西北農村的男孩而言──哪個不是志在四方的好男兒?農村根本留不住人。
  王首先這個現實的基調與他所要飾演的電影角色「星星」,南轅北轍──電影裡,星星告訴姊姊他不要留在城裡,而要留在農村陪姊姊。這是王首先的「天人交戰」,但對大人而言,這一點也不是問題,因為「電影是電影」,「現實是現實」,「電影」與「現實」這兩個世界沒有必然的相關性,更沒有必然的一致性。可是對王首先而言,電影怎麼可以違背他的人生基要真理呢?
  於是,他把電影給搞「砸」了,「星星」的角色走馬換將,更重要的是,王首先讓獨排眾議、最挺他的副導演失望透頂,他差點兒沒叫出來:「王首先,你的腦筋怎麼不會轉彎?」
  是的,孩子的腦筋是不會轉彎的──至少比大人不會。大人有很多「彎路」,孩子卻沒有,大人是「一綱多本」,孩子只有「一綱一本」。你甚至可以說孩子的想法比較不周延、不全盤,但王首先那麼執意去找副導演的旅程中,不正是不折不扣那種不夠「周延」、沒有「全盤」的單純邏輯下的堅毅行動力使然嗎?(圖片由優士電影公司提供及取材自DVD)


 

迴響
1.長大成人後,你如何在不同的世界裡遊走並找到平衡點?
2.分享你曾在道德標準、價值觀、角色或身分上互相衝突、矛盾 的經驗。


 

電影看板(與童真相關的影片)
《天使海亞》(Hayat,伊),導演/葛林瑞拉拉梅薩尼;片長/78分鐘。      
劇情簡介:海亞一直夢想進入村裡的學校就讀,在入學考試當天,爸爸病發危在旦夕,媽媽送爸爸到城裡看醫生,身為大姊的她,必須擔起照顧弟弟與妹妹的責任。但考試時間就要到了,她四處找人替她照顧妹妹。可是鄰居沒空、奶奶不理她……,海亞急的像熱鍋上的螞蟻,最後,她終於想到了一個絕佳的辦法……
我的小牛與總統》(A Cow and the Boy,法),導演/菲利浦慕勒;演員/梅帝歐特斯柏、蘇格蘭小牛愛娃;片長/89分鐘。


 

劇情簡介:爸爸送給媽媽一隻品種相當特別的蓋洛威母牛當禮物,並取名為法朵。後來,媽媽懷了盧卡斯,法朵懷了愛娃,但都因難產而去世,孤單的盧卡斯與愛娃一起長大。新聞傳來狂牛症蔓延,大規模撲殺即將開始,傷心的盧卡斯突然想到,總統有權特赦被判刑的犯「人」!於是,父子倆準備向總統求情,饒了小牛一命……


《讓愛傳出去》(Pay It Forword,美),導演/咪咪蕾德;演員/凱文史貝西、海倫杭特、哈利喬奧斯蒙;片長/124分鐘。
劇情簡介:尤金老師要學生們想一個改變世界的辦法,並且實行。崔佛提出一個「讓愛傳出去」的構想;「以我為中心,幫助三個人,不要求這三個人回報我,他們必須把感恩的心情傳出去,幫助另外三個人」。於是他把流浪漢接回家,這是他改造世界的第一步,然而他的母親卻受不了了,崔佛改造世界的理想會實現嗎?


 

電影資料:
《何處是我朋友的家》(Where is the Friend's Home?伊),導演/阿巴斯奇亞洛斯塔米;演員/巴貝克阿默爾、阿默阿默普爾、卡達巴瑞達菲;片長/90分鐘;發行/春暉電影。              
《王首先的夏天》(A High Sky Summer,中),導演/李繼賢;演員/魏凱林、劉士凱;片長/85分鐘;發行/優士電影。


 

 

大導演阿巴斯兩巨作

以「生命的再思」為主題,精選影展藝術片闡述親情倫理、並深刻呈現出世紀末的家庭親情觀,期盼觀眾正視生命的短暫、珍惜人際關係、調整生活態度。

 

 《何處是我朋友的家》和《生生長流》,皆是由同一位國際大導演阿巴斯導演的溫情影片。《何處是我朋友的家》談到一個孩子因為拿錯同學的家庭作業簿,瞞過不准他出門的母親,無厘頭式的來回奔波於兩個山頭的故事。提醒大人多用心去感受孩子的內心世界,喚起大人在成長過程中逐漸流失的天真特質。該片曾獲得一九八七、八九年伊朗影展最佳導演、盧卡諾影展銅豹獎和坎城影展藝術電影獎。

重回伊朗地震現場

 拍攝《生生長流》是在伊朗九○年發生空前大地震之後,當年演出《何處是我朋友的家》的多數天才童星罹難,導演重回拍攝現場尋覓當年童星的辛酸歷程而拍成名片,去年曾獲得威尼斯影展評審團導演獎和一九九七年坎城影展金棕櫚導演獎。

 在台灣九二一地震一週年後,看《生生長流》這部電影,目睹九○年伊朗地震後奪去數萬生命的大地震現場,別具震撼與感動。

 《春天的小孩》則敘述一個窮困潦倒的家庭,母親懷孕後,卻發現罹患乳癌,為保住生命,必須犧牲小孩,該片述說這位母親力求保住孩子的歷程。該片曾獲得法蘭德斯國際影展銀刺獎。

耶穌父母的故事

 《美麗傳說》則述說耶穌父母的故事。一般人多談到耶穌,卻很少談祂的父母,而這部片則述說耶穌的父母約瑟和瑪麗亞的愛情故事。

 《天使的孩子》是部大型商業電影,導演是《阿根廷別為我哭泣》的導演亞倫帕克,由法蘭克麥考特暢銷小說《安琪拉的灰燼》改編。電影敘述法蘭克一家人在愁雲慘霧的生活中,仍用歡笑而幽默方式看待困苦的日子,說明心中只要有智慧,就有天堂。該片由金獎配樂大師配樂。

 

 

http://www.bookschina.com.tw/4265183.htm

天堂電影院-52部美麗電影閱讀筆記

集中營裏的童話——《美麗人生》
陽光下的少年——《陽光燦爛的日子》
香水愛人——《香水》
大地的微粒——《我你他》
詩意與寓言——《孔雀》
一本輕鬆讀物——《低俗小說》
身體的救贖——《鋼琴課》
幾首忘情的歌——《黑暗中的舞者》
安靜的暴力——《花火》
無法承受的美——《西西裏的美麗傳說》
朝著大海飛翔——《出海》
超現實旅行——《野草莓》
純真感動——《何處是我朋友的家》
一個孩子的夢魘——《太陽帝國》
想像中的美麗果實——《櫻桃的滋味》
我在非洲的那些日子——《走出非洲》
幻覺,遙遠又真實——《猜火車》
七個人的戰爭——《七武士》
極致單純的視覺旅行——《去年在馬利昂巴德》
人性風暴——《色·戒》
獨一無二的女人——《弗裏達》
孤獨的愛——《對她說》
廢墟裏的愛——《廣島之戀》
活著的滋味——《活著》
追回尊嚴——《集結號》
幽靜的抒情——《童年往事》
性作為一種表達——《布拉格之戀》
童話故事——《鐵皮鼓》
一個另類武士——《黃昏清兵衛》
來自音樂的救贖——《鋼琴師》
20分鐘,時間旅行——《羅拉快跑》
幽默的本土敘事——《秋菊打官司》
是本能還是熱愛?——《楢山節考》
每個人身上都藏著一個女巫——《女巫布萊爾》
青春往事——《站臺》
微縮景觀——《世界》
在孤立與荒謬中活著——《藍》
我為單車狂——《十七歲的單車》
台北的悲情——《悲情城市》
華美與悲愴——《霸王別姬》
黑暗的力量——《卡波特》
生如夏花之燦爛——《理髮師的情人》
艱難的救贖——《追風箏的人》
隱秘的愛——《親密》
偷竊的父親——《偷自行車的人》
慾望海洋——《巴黎最後的探戈》
尋找安慰的旅程——《中央車站》
每個人心裏都有一座斷背山——《斷背山》
陽光般的質地——《阿甘正傳》
鴿子與蝴蝶——《綠洲》
喜悅的童話視野——《天使艾美麗》
回到夢開始的地方——《太陽照常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