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卷4《大佛頂首楞嚴經》53d/134。癸三【結責迷情】
上淨下界法師宣講:第51卷4《大佛頂首楞嚴經》53d/134。癸三【結責迷情】
佛陀已經把前面的「三諦理」快講完了,佛陀一再強調「觀照力」很重要,所以蕅益大師說,整個大乘佛法不離開「理觀」跟「事修」,理觀就像一個人的眼睛,事修就像一個人的腳;如果沒有理觀的引導,事修就會變成事倍功半。這地方,等於是強調凡夫及二乘因為沒有正確的理觀,雖然有布施、持戒,乃至於禪定、智慧的善法,還是不能成就圓滿的功德。
那麼應該怎麼作「理觀」呢?以下第二段,就非常重要了。
丁二、明迷悟因緣無性(分二:戊一、答滿慈重徵妄因。戊二、答阿難再執緣起)
這一段是把前面「如來藏妙真如性圓三諦理」,作一個總結;接著準備要講修行方法了。這段經文,大家要很清楚,這對修學念佛、持咒、拜佛,怎麼去做微密觀照,很重要。
我們把標題解釋一下︰『明迷悟因緣無性』,這個「迷」是指整個九法界眾生心中的惑、業、苦;「悟」是指十方諸佛的法身、般若、解脫。「無性」就是沒有真實的體性。也就是說,十方諸佛所成就的法身、般若、解脫,是因緣所生法﹔眾生所產生的煩惱障、業障、報障,也是因緣所生法;從心性的本體來說,都是畢竟空寂的、都是離一切相的;是後來的因緣而有的。
關於這個思想,後文佛陀把它會歸成兩種思想︰第一個「達妄本空」,第二個「知真本有」,來當作我們「止觀」的主要觀念。先看第一段:
戊一、答滿慈重徵妄因(分二:己一、問。己二、答。)
「滿慈子」就是富樓那尊者;前面經文佛陀一再強調,十方諸佛因為「背塵合覺」,所以產生事事無礙的功德;一切眾生因為「背覺合塵」,產生了塵勞的相狀;講到凡夫的「迷」跟諸佛的「悟」,差別的果報。這時候,滿慈子就問說:為什麼凡夫會產生迷惑?為什麼諸佛就能產生覺悟呢?到底是怎麼來的呢?難道是先天造成的嗎?好像說有些人註定一輩子要做凡夫,有些人註定要做二乘、成佛?是不是有自性可言呢?主要是問:凡夫為什麼會產生迷惑?問迷惑的原因在哪裡,這地方有「問」跟「答」。
己一、「問」
┌【法本不二】富樓那言:「我與如來,寶覺圓明真妙淨心,無二圓滿。
├【迷悟成差】而我昔遭無始妄想,久在輪迴,今得聖乘,猶未究竟。
│ 世尊諸妄一切圓滅,獨妙真常。
└【重徵妄本】敢問如來,一切眾生何因有妄,自蔽妙明,受此淪溺?
富樓那尊者聽過前面的開示之後,得到一個結論,說:我現在知道了,我們這一念心性跟十方諸佛覺悟清淨的心體,可以說是「無二無別、各個圓滿」,說是「在凡不減,在聖不增」,這一點我徹底明白了,體性是圓滿的。但作用上就有差別了,從因緣上,我跟一切眾生遭受無始妄想的誤導,心隨妄轉、向外攀緣,所以長久以來在三界六道輪迴當中。雖然我現在透過修四諦法門,成就了小乘的阿羅漢果,但還是沒有把心性的究竟功德開顯出來;而十方諸佛卻是『諸妄一切圓滅』,這地方是指「斷德」,佛陀用空觀的智慧來消滅一切妄想,能夠離一切相。『獨妙真常』是指佛陀的「智德」,佛陀在「空觀」當中,從本來無一物當中生起「假觀」,安立種種的假名假相假用,成就種種的波羅蜜,這是講「智德」圓滿。佛陀能夠成就「斷、智」圓滿─因為「斷德」的關係而成就大涅槃,因為「智德」的關係而成就大菩提。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差別呢?『敢問如來』,就是請問如來,問題在哪裡?為什麼凡夫有此妄想,遮蔽了自己心中的光明,而久受三界的果報呢?
前面佛陀一再地強調,凡夫因一念的「迷」,產生生死輪迴;佛陀因一念的「悟」而成就功德莊嚴。這地方,就問凡夫的迷是從哪裡來?是什麼因緣而產生迷惑的,要把根源找出來,否則就不能斷煩惱了。
上一篇:台灣靈巖山寺楞嚴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