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3-07 09:47:51哈特姨

台灣原住民兒童讀物出版現況(一)

台灣原住民兒童讀物出版現況

壹、前言
波及全球的後現代主主義思潮,對主流文化的否定,多元文化的重視及少數種族失落文化的尋求,已成一種普遍的現象 。在1993年國際原住民年,全世界努力關切原住民處境與變遷,台灣媒體也做了各種專題報導,包含異文化及文明的衝擊等主題,對於原住民的思考與關切,才成為文化視野的研究重心 。在這股大環境思潮下,原住民題材已列入國小三年級及五年級部分版本教科書社會科中;以原住民題材為內容的兒童課外讀物(兒童指三—十五歲的未成年人 )在1990年以前景僅由零星少數得獎少年小說,如第七屆洪健全創作獎的”綠色的雲”(陳亞南,1982年),第十五屆國家文藝獎的”博士、布都與我”(李潼,1989年)、以重建台灣本土尊嚴為職志的台原出版社出版的兒童故事”謎樣的歷史—台灣平埔族傳說”(陳千武,1989年)、中華兒童叢書的”雅美族的船’(宋龍飛文,陳壽美圖,1966年),”布農族的獵隊”(馬雨辰文,陳壽美圖,1967年)”,蘭嶼的故事”(謝釗龍文,1986年)、遠流出版社的台灣民間故事及風俗系列圖畫書(阿美族的女人島、豐年祭,排灣族婚禮等等,1989年)。1990年代自96年以後原住民兒童讀物則如雨後春筍般出版,內容和型式多樣化,內容包含考古類、科學知識類、文學類、音樂類等,表現手法則包含了少年小說、童話、圖畫書、漫畫、傳統歌謠、創作音樂 等。
即使以原住民文化為內容的兒童讀物出版大量增加,大部份仍為漢人創作文字故事及繪圖。原住民不僅創作量少,且多為”一次創作”以後似乎沒有再出現於兒童讀物創作中。排灣族原運作家利格拉樂.阿烏對現代的原住民文學類似現象曾提出觀點,她覺得這幾年原住民作品已經慢慢在文學界嶄露頭角,甚至在學術界原住民成為顯學,可是這反而是個危機,因為原住民創作的人越來越少,甚至原住民文學被提出與解釋並不是原住民提出或解釋,而是台灣文學界發韌的 。
以台灣原住民文化為內容的兒童讀物出版現況為何?由原住民創作的兒童讀物現況又為何?為本文意欲探討的部份。

貳、台灣原住民兒童讀物的出版現況
以台灣原住民文化為內容的兒童讀物,可以分為考古類 、科學知識類 、文學類 及音樂類等。分別介紹如下:
一、 考古類兒童讀物
原住民來台,依學者的研究,可能早從5000年前已有泰雅族及賽夏族來台定居 ,故對於原住民文化的了解可以追溯到台灣的史前歷史。而台灣考古類的兒童讀物,早期有”瑄瑄學考古”(劉克竑文,李瑾倫圖,行政院文建會出版,1996年)、”台灣史前人”(劉克竑文,丘千容、林致安圖, 行政院文建會出版,1997年)、”遠古台灣的故事”(呂理政文,呂理政、夏麗芳圖,南天出版社,1997年)等,到十三行博物館推出系列性的關於十三行人的文化及生活故事(例如,”走回從前—十三行人的生活”管家琪文,邱千容圖,2001年),考古類兒童讀物從”考古學”是什麼?到考古工具的分類、過程、整理、分析到台灣史前的遺址介紹,形成一個完整的故事脈絡。
二、 知識類兒童讀物
內容主要為介紹高山族或平埔族各族的特殊工藝文化、祭儀、生活風俗、社會組織等,以介紹高山族的讀物較多。較具代表性的有稻田出版社的台灣小百科住民館系列(目前已出版四本,包括阿美族、卑南族,布農族即達悟族)及行政院農委會出版的田園之春系列(涵蓋達悟族、布農族、排灣族、鄒族、魯凱族、噶瑪蘭族等的生活風俗及祭典等故事)。曾經出版”搖滾祖靈--原住民藝術家群像”(藝術家出版社)的簡扶育也出版了兒童版的”祖靈昂首出列—台灣原住民族群像”(幼獅出版,2003年)。
三、 文學類兒童讀物
文學類兒童讀物表現以三大內容為最多,一為原住民族各族神話與傳說,例如,新自然出版社的”台灣原住民神話與傳說”系列十本,涵蓋十個高山族的故事採集(孫大川總策劃, 2002年),晨星出版社的”阿美族傳說”、”猴子與螃蟹—台灣原住民山林傳說故事”(皆林淳毅編寫故事,阿邁.熙嵐及瑁瑁.瑪邵圖),臺原出版社的”台灣平埔族傳說”(陳千武文,何從圖),常民文化的”寫給青少年的—Akokay tatala,獨木舟”(周宗經著,劉於晴繪圖)…等等。此類別亦為兒童讀物出版大宗。
第二種內容是以少年小說的手法創作表現出1.具有原住民血統的孩子尋根,進而認同自己部落文化的過程。例如李潼的”少年噶瑪蘭”(小魯出版)、張淑美的”老蕃王與小頭目”(九歌出版)等。2.原住民血統的孩子通過自己族群文化的洗禮,從而蛻變成長,有成年禮的洗禮意味。如馬筱鳳的”射耳的布農英雄”(常民文化)、”泰雅少年巴隆”(九歌出版)等。3.透過漢人小孩進入原住民部落,與原住民孩子交往而互相了解不同文化與包容。如馬筱鳳的”排灣族的一年”(常民文化),林淳毅”看賽夏,矮靈祭”(常民文化)及陳千武的”槟榔大王遷徙記”(臺原出版)等。4.以原住民主人翁眼中看到的都市或部落原住民的現世生活與困境。如王文華的”再見,大橋再見”(九歌)、”我的家人我的家”(小兵)等。
文學類中,第三種內容為創作型故事。創作中跳脫原住民文化、介紹體系或回歸等主流議題的,大概只有歐蜜.偉浪的作品”母親,她束腰”(歐蜜.偉浪文, 阿邁.熙嵐及瑁瑁.瑪邵圖,晨星出版)。此圖畫書作者具泰雅族身分,繪者為泰雅族及太魯閣族藝術家外,作品內容主要敘述作者因小時候家庭經濟困頓,母親帶著三個稚齡孩子上山耕作,中午孩子喝母奶或吃地瓜,母親卻必須把腰束緊,忍住飢餓的故事,書中充滿了對母親堅忍及母愛的偉大,跳脫了所謂族群的分野及界線,表現人類的共通情感(原住民意像從圖畫表現及圖畫書中的泰雅族文字展現),最為特別。
四、 音樂類兒童讀物
以原住民採集音樂或創作音樂為主,CD附加圖畫書及導讀手冊。例如信誼基金會出版的NeNeNe台灣原住民搖籃曲(2001年)採集目前仍傳唱的搖籃曲,包括高山族九族(除賽夏族、太魯閣族及邵族)與平埔族巴則海族,共十族,12首搖籃曲,以玉山神學院師生為主要的編曲與演唱群,溫秋菊賞析,蔡德東與各族原住民小朋友擔任圖畫書繪畫工作。
另一個代表例子為風潮有聲出版發行的原住民族創作音樂”VuVu的故事”(2002年)。音樂由彭靖製作,排灣族作家亞榮隆.撒可努故事講述,莫侯畫圖。故事內容從外公對孩子說到他們的祖先早年到各族群的流浪冒險故事,音樂也隨著故事發展出各族群的創作音樂(不含邵族、噶瑪蘭族、太魯閣族)及平埔族(統稱)音樂等共12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