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3-28 09:59:00schneider
【缺席者】
我覺得在心理治療教科書或心理治療的論述裡,最關鍵的缺席者、
是治療師的自我,以及治療師在治療室裡頭的情緒。
如果有,那也被拿來當作治療病人的工具,
而非反躬自省將個案物化與他者化的問題。
我受不了的就是心理治療教科書裡將個案他者化的傾向,
講述個案生命的方式彷彿像是在客觀研究什麼物品一樣。
雖然一些學派 Kohut 等等強調治療關係的重要,
但最終還是將反移情轉為治療工具,
而非反省自身這種高高在上觀察者治療者的意識型態。
我討厭這種工具理性,
治療師就像某種supervisor,監督個案的生命,然後告訴他該怎麼改正。
P說你沒有伴可以討論,也可以體會這些東西。
我說我撞的滿頭包,還要被TYPC趕出去,
這就是沒有伴可以討論,獨立摸索的代價。
以後真想幫P出本書,叫做「家庭主婦的智慧書」
從家庭主婦的觀點,謙虛地給個案一些建議
這是把論述的權力下放,心理治療不再是某種搞神秘或只有「專業」才能作的事
掌握語言就掌握權力 語言是合法化的初階,
然後這套論述就一代傳一代 不斷傳下去.....
若我們最終能創造出某些團體,脫離庇護工廠那種體力勞動性的生產
而是由個案們加入「知識生產」的行列形成自主性發聲的組織,
藉由生產知識的過程拉抬在社會中不斷被邊緣化的病友的社會地位........?
從沒有任何一個固定不變的主體可以談論固定不變的他者,以作為知識的客體。
我們不斷被他者改變,他者也不斷被我們改變。
重點是,我們的經驗與他者的經驗結合,而非如何使我們分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