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War of the Roses》
今年雪梨藝術節主推的節目之一是Sydney Theatre Company 的年度大戲《The War of the Roses》,這個劇團可以說已成為全澳洲劇場界的大頭,無論規模和編制都算是澳洲眾劇團中最完整最穩健的,除了國家培植、企業贊助之外它們自己本身的票房收入也非常好(當然養仗西方文化人民的觀戲習慣),外加去年正式成為藝術總監的凱特布蘭琪Cate Blanchett和她的劇作家丈夫Andrew Uptonr的加持,雪梨的觀眾都很捧場這位在好萊塢發展有成返國的澳洲演員,更為這個劇團鍍上耀眼的招牌。
《The War of the Roses》是Cate Blanchett成為藝術總監後的第一部參與演出的戲,原本去年看到演出訊息的時候還沒有回來澳洲的打算,想說應該會成為小遺憾,所以今年回來買馬上就買了票一方面想看看將莎士比亞幾齣重要歷史劇合併起來的巨作究竟是怎樣,另一方面也想看看"好萊塢演員"等級的劇場表演夠不夠精彩。
這齣《The War of the Roses》是串連了五齣莎士比亞描述英國玫瑰戰爭時期兩個皇室家族爭奪王位和權力的故事,其中有《亨利三世》、《亨利四世》、《亨利五世》、《理查二世》、《理查三世》,全劇長七小時三十分鐘(分兩天演)。 不過說實話,我雖然確確實實的看完兩個晚上的戲,能完整聽懂的不超過幾句話。原因之一當然是自己的英文太差、莎士比亞對我實在遙不可及,再來是因為改編後的劇本呈現大段大段獨白的塊狀,每一位國王皇后一上場就來個近二十分鐘的獨白,對白的部分相之下變的很少,我在看的當時數度陷入昏睡之中。
這齣戲跟我原先想像的並不同,原以為編劇會用剪裁的方式拼貼數個劇本的段落呈現,但它們採取的方式是重新改寫,將原本複雜的情節和角色心理寫在獨白裡(當然還是有對白的時候,只是很少),所以文字已經不是莎士比亞的原文(不是莎士比亞用的韻文),但聽起來還是在使用一種古英文,少見的發音常常出現。 整個看下來讓我有種文字「飛」在情節之上的感覺,就是我沒看見故事發生但因為演員說了觀眾就被破知道,但沒看到"戲"。
整個玫瑰戰爭的故事的主軸是描述蘭開斯特家族(House of Lancaster,家徽是紅玫瑰)和白玫瑰的約克家族(House of York)為了英格蘭王位而發生斷續的內戰。政治權力鬥爭、謀殺、戰爭、血腥是整個故事反覆循環出現的事件,大致上都是一種悲劇的基調, 所以請想像一齣一直都是獨白的悲劇用古英文演七小時的景像......嗯。 第一天上半場一結束(約兩小時)下半場回來觀眾就少了三分之一,第二天回來又少三分之一,一樓的空位可以空到去換位座,顯然耐不住性子的不只是我,而且我還勉強自己看完(票貴,捨不得,我買60澳幣原價 120)。
記得多年前在台北新舞台看莎妹劇團的《莎士比亞悲劇簡餐》也有相似的感覺,同樣是用新的結構和新的文字來拼貼莎士比亞的劇本,聽的到一長串一長串的莎翁式的文字風格飛過,但很不明白為什麼整個串聯拼貼的動作是為什麼。很剛好這兩部作品同樣也採取風格化的視覺來強化整個作品的一體感,像當年莎妹就請了時裝設計師為演員們設計了十分票亮的莎劇服(我相信那時的設計到現在對要演莎劇的亞洲演員來說都很有參考性),舞台也以華麗極簡風格做的很好看。 今年的 《The War of the Roses》也是用現代極簡風,演員們都穿日常服飾,牛仔褲、T shirt之類的。舞台則大氣的從一開場就下了近一小時的黃金雨(紙片),到Part2放了兒童遊戲場在上面,非常驚人與好看,即便並不知道這樣設計跟文本是否有相關之處,但很漂亮就是了。
在這戲裡有很多相同角色由不同的人扮演的情況,並且這些角色都是國王、皇后、王子之故,往往每一個角色都有近二十分的獨白,十分可怕。這時完全就看演員是否有能力能吃的下這種重擔。就凱特布蘭琪Cate Blanchett一開場扮演的亨利二世來說我覺得還算不錯,她一開場就演了上半一個多小時,但講的出玩的起,唸起臺詞來很輕也很重,缺點是有些身體上的慣性在劇場或電影裡都看的到,但整體而言她還是很出色。
另一個喜歡的演員叫John Gaden,是個很資深的演員,有一段他演亨利四世流浪街頭時的摯友,兩人狂醉亂性的演出少年幫老頭口交自慰的段落,很驚人也很佩服。
上一篇:早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