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05-21 21:01:28scarcitor
The Story of Imitation
故事的起源,要從耶穌誕生說起。沒錯,就是Jesus Christ our Lord,耶穌只有一位。然後是十五世紀由Thomas a Kempis所著的一本宗教書「Imitation of Christ」,集結了聖經和一群牧師的沈思錄。實際內容講的是什麼不清楚,沒有讀過。到了二十一世紀的今天,「Imitation of Christ」這個名字再度紅了起來,這次不談宗教,不是書,而是由Tara Subkoff 和Matt Damhave所創立的服裝品牌。但與其說Imitation of Christ是一個服裝品牌,不如說這是一個以服裝為媒介來傳達其意念的創作體。Spring 2001的首次collection在紐約East Village的一家殯儀館以模仿葬禮的形式舉行。現場有棺材,有神父,model們個個都是苦著一張臉。只差沒有叫來訪媒體披麻帶孝,或請「孝女」來旁邊哭。如此大膽顛覆傳統的作風,當然使Imitation of Christ的名聲一飛沖天。最新的Fall 2001 collection更找來早被媒體譽為品味之人,電影「Boy Don’t Cry」中的女演員Chole Sevigny掛名創意總監。這次collection show的場景也從殯儀館移到了Manhattan的Beekman戲院。仿效電影首映禮般的排場,從一台白色超加長型的禮車揭開序幕。由Chloe Sevigny親自上場打頭陣,率領眾model由車內走出,包括本人的最愛Devon Aoki。有如頒獎典禮中星光大道的紅地毯,是此次catwalk的runway,時裝編輯﹑記者﹑攝影師擠兩旁,看model一一走過展示collection。拍照拍夠後,大家進入戲院內,model們入座第一排,播放一部由Tara Subkoff﹑Matt Damhave以及身為導演之子的Jonathon Craven(也是Tara Subkoff的男友)所執導的短片。另外當天所有到場人士均被「強制」捐獻 $150美金給慈善團體。對時裝編輯們來說,這種不捐錢就沒秀看的情形相信是頭一遭。
Imitation of Christ的設計重點為customisation,舊衫翻新衫。即是將舊衣服重新變化組合,改造設計成一件新作品,由一件 $150美金的t-shirt到一套 $5000美金的晚禮服都有。設計中也不乏傳達一些幽默,也可說是諷刺的訊息。如一件舊YSL襯衫,上面寫著「把Tom Ford的頭給我拿來」;另外像「我們需要敵人」的標語則出現在維多利亞風格的短衫上。Imitation of Christ另類多變的服裝表演形式,固然打響了知名度並成為大家茶餘飯後的話題,但其背後的原創性及設計理念則更引人深思。當今對很多人來說,所謂的fashion,指的是明星身上所穿的玩意兒。Imitation of Christ反對大量統一性的商業化生產,但並不是要將商品塑造成潮流追捧的unique item,而是藉此傳達設計師心目中的fashion原貌。但如此自命不凡的設計,和堅持少量手工生產的作法,也引起一些媒體批評是在時裝工業裡走回頭路。除此之外,媒體會對Imitation of Christ爭相報導的一個重要因素,想必是衝著身為演界名人的Tara Subkoff和Chloe Sevigny而來。因此報導中只顧評論而不願意深入去瞭解,焦點還是脫不了名人效應,如此的結果,實在是和Imitation of Christ的創作原意反其道而行。
故事還沒有就此結束。就在眾人的話題只會繞著Chloe Sevigny在各大頒獎典禮所穿過的衣服打轉時,紐約的另一端出現了一組地下秘密設計團體,創立了一個向Imitation of Christ致敬的品牌,名稱就叫做「Imitation of Imitation of Christ」(簡稱ICIOC)。該團據悉由四位設計師組成(我不確定…),其背景只可用一個「謎」字來形容。只接受少量媒體採訪不用說,所有採訪前必須先到一相約地點和律師簽署合約,內容聲明絕不透露設計師背景及其他相關資料。之後,採訪媒體會有如被綁架般的載到某個秘密show room看collection。採訪過程如有拍照攝影,所有出現的人物都要經過馬賽克和變聲處理,就連走秀的model也不例外。ICIOC的衣服只有在紐約的「Frida」有售,而此店當初和ICIOC的訂貨過程則可媲美毒品交易。店主不但很難和對方取得聯繫,訂了貨後更不知要如何取貨。就在一個風光明媚的下午,店主和他女友在SoHo某咖啡店內享用咖啡,突然有一位蒙面男子進來,在店主的桌上丟了一大包黑色的東西便迅速離開。五分鐘後,店主的cell phone響了,一名男子說:「It’s on…」這就是取貨經過,過程不是我自己編的。
ICIOC的設計一樣是稿舊衫翻新衫,設計理念基本上也和Imitation of Christ大同小異,但更直接表明是「anti-celebrity」和「反fashion帝國主義」。聽起來縱然有點刺耳,但也實在該有人出來喊喊這類的話。就我個人而言,追求時尚,不就是為了追求一份individuality,而不是identity,那大家又何必一昧的imitate?好東西固然人見人愛,「名人身上的玩意兒」你是否真的喜愛?如果是,恭喜你和名人一樣品味出眾;如果不是,又何必盲目跟從,還是長期的imitate照單全收已失去了自我的選擇?
我實在挺好奇,到底IOIOC的設計師是何方神聖。據紐約時尚圈內人暗示,他們均為業界內有頭有臉的人物。而如果有一天他們的身份暴露,或許那將是故事的結束,亦或是另一個新的開始…?
Imitation of Christ的設計重點為customisation,舊衫翻新衫。即是將舊衣服重新變化組合,改造設計成一件新作品,由一件 $150美金的t-shirt到一套 $5000美金的晚禮服都有。設計中也不乏傳達一些幽默,也可說是諷刺的訊息。如一件舊YSL襯衫,上面寫著「把Tom Ford的頭給我拿來」;另外像「我們需要敵人」的標語則出現在維多利亞風格的短衫上。Imitation of Christ另類多變的服裝表演形式,固然打響了知名度並成為大家茶餘飯後的話題,但其背後的原創性及設計理念則更引人深思。當今對很多人來說,所謂的fashion,指的是明星身上所穿的玩意兒。Imitation of Christ反對大量統一性的商業化生產,但並不是要將商品塑造成潮流追捧的unique item,而是藉此傳達設計師心目中的fashion原貌。但如此自命不凡的設計,和堅持少量手工生產的作法,也引起一些媒體批評是在時裝工業裡走回頭路。除此之外,媒體會對Imitation of Christ爭相報導的一個重要因素,想必是衝著身為演界名人的Tara Subkoff和Chloe Sevigny而來。因此報導中只顧評論而不願意深入去瞭解,焦點還是脫不了名人效應,如此的結果,實在是和Imitation of Christ的創作原意反其道而行。
故事還沒有就此結束。就在眾人的話題只會繞著Chloe Sevigny在各大頒獎典禮所穿過的衣服打轉時,紐約的另一端出現了一組地下秘密設計團體,創立了一個向Imitation of Christ致敬的品牌,名稱就叫做「Imitation of Imitation of Christ」(簡稱ICIOC)。該團據悉由四位設計師組成(我不確定…),其背景只可用一個「謎」字來形容。只接受少量媒體採訪不用說,所有採訪前必須先到一相約地點和律師簽署合約,內容聲明絕不透露設計師背景及其他相關資料。之後,採訪媒體會有如被綁架般的載到某個秘密show room看collection。採訪過程如有拍照攝影,所有出現的人物都要經過馬賽克和變聲處理,就連走秀的model也不例外。ICIOC的衣服只有在紐約的「Frida」有售,而此店當初和ICIOC的訂貨過程則可媲美毒品交易。店主不但很難和對方取得聯繫,訂了貨後更不知要如何取貨。就在一個風光明媚的下午,店主和他女友在SoHo某咖啡店內享用咖啡,突然有一位蒙面男子進來,在店主的桌上丟了一大包黑色的東西便迅速離開。五分鐘後,店主的cell phone響了,一名男子說:「It’s on…」這就是取貨經過,過程不是我自己編的。
ICIOC的設計一樣是稿舊衫翻新衫,設計理念基本上也和Imitation of Christ大同小異,但更直接表明是「anti-celebrity」和「反fashion帝國主義」。聽起來縱然有點刺耳,但也實在該有人出來喊喊這類的話。就我個人而言,追求時尚,不就是為了追求一份individuality,而不是identity,那大家又何必一昧的imitate?好東西固然人見人愛,「名人身上的玩意兒」你是否真的喜愛?如果是,恭喜你和名人一樣品味出眾;如果不是,又何必盲目跟從,還是長期的imitate照單全收已失去了自我的選擇?
我實在挺好奇,到底IOIOC的設計師是何方神聖。據紐約時尚圈內人暗示,他們均為業界內有頭有臉的人物。而如果有一天他們的身份暴露,或許那將是故事的結束,亦或是另一個新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