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3-02 14:37:15♂城市中の隱匿者ξ★

中台月刊97期~本期主題:自在--無煩無憂無掛礙

自在,即逍遙自得之異名也。此非縱心、放逸之謂,而在作主、隨順覺性之間。世人認為不受拘束就是「自在」,因此為反對而反對,為隨性而縱欲不但無法獲得最終的自在和解脫,反而造諸過失,甚至危害學校、家庭、社會、國家。

  如何才是究竟的逍遙、真正的自在?先哲莊周曾就此作一透達的論述:凡人縱是建大功業者亦如北海之鵬,雖能擊水乘風,摶扶搖而上九萬里,仍不為逍遙,端在其始終「有所依憑」。六根若緣外境,即走轉不休;將自心靠在名利、死生、壽夭、窮通間,即頓失自在而自取束縛。溈山禪師言:「但情不附物,物豈礙人。」這念心作得了主,就能成為自己的主人公,最是自在。

  瑞巖師彥禪師每日自喚:「主人公。」隨即應諾,並自囑咐道:「惺惺著,他後莫受人謾。」主人公,即是定慧等持的這念心,也就是吾人本具的覺性。「莫受人謾」,即是心不隨境轉。要達到心不隨境轉的境界,必須在日常生活中六根接觸六塵之際,以觀照的功夫,逐物起照。從六根門頭下手,覺察、覺照,檢討、反省,不染著、不攀緣,轉化煩惱,超凡入聖,才能締造真正無煩、無憂、無掛礙的自在人生。





六根清淨真自在--上惟下覺大和尚開示
文/編輯部整理

  「自在」的認識與界定,在目前的社會是很需要的。如果對自在的認知觀念不正確,思想和行為就容易產生偏差。有人以為,自在就是不受拘束,想吃就吃、要玩就玩、想做什麼就去做,其實這是放縱自己的意念和行為。由於放縱而造作惡業,甚至犯法而坐牢,不僅現在不自在,將來墮入三塗惡道,更是不得自在。

  對於自在的態度,有一種是不知道人生的真理,一味地追求外在的物質,沉迷於吃喝玩樂,認為人生就是要盡情享受,這是愚人所認為的自在。另一種則是「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只圖自己享樂,對他人毫不關心,一丁點善事都不願意做,可是對於聲色犬馬之事卻一擲千金、處處奢侈,以為這就是自在。其實這是放縱、自私的行為,不是真正的自在。

  佛法講的自在,不是愚人的自在,不是放任的自在,而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自在,身、口、意三業清淨的自在。譬如眼睛看到好的境界,知道這是好的,不起貪愛;看到壞的境界,知道是壞的,不起煩惱。能知的這念心不染塵,不隨境轉,「善能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對於諸法的相狀、是、非、善、惡都清清楚楚,這個就是「知」,能知的這念心於是非好壞無有取捨,六根不染六塵,始終清楚、明白,當下智慧心現前,行、住、坐、臥都能恰到好處,這才是真正的自在。

善調身口意 心不隨境轉

  想得真自在,必須善調身心。身要放鬆,但不放逸;心要自在、平和,不打妄想,保持寧靜、專注。《心經》裡提到「觀自在菩薩」,為什麼要有個「觀」字呢?因為菩薩是因「觀」而得自在,「觀」就是覺照,所以要達到身心自在,就要時時觀照自心,念念起覺照,使身口意三業清淨,才能夠身得自在、口得自在、心得自在。

  身體要如何得自在?必須身業清淨,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佛法講「行、住、坐、臥」要具足四威儀,「行如風、立如松、坐如鐘、臥如弓」,於日常生活中養成良好的習慣,四威儀具足,行住坐臥就能夠自在。除了身根清淨,還要修習禪定,契入禪定則身無掛礙,能遠離老、病、死苦。透過靜中薰修養成,藉由動中磨鍊,達到動靜都能自在,身就可以真正得自在。

  何謂口業自在?要做到口業清淨,不惡口、不兩舌、不妄言、不綺語,不犯這四種過失,所說的話都是讚歎、有益大眾的言語,口才能得自在。

  心如何得自在?一般人的心往往作不了主,看到喜歡的東西就起貪念,想多看幾眼;聽到悅耳的音聲,耳朵就克制不了要多聽一下;靜坐時,覺得無聊,經常妄想不停,想過去、想現在、想未來,念念遷流,這就是不得自在了。這念心作得了主,要想就想,不想就不想,要做就做,不做就不做,「人在哪裡,心在哪裡」,這才是作主、自在的心。

以戒為根基 念念無所著

  要想超凡入聖,達到像佛菩薩一樣清淨、自在的境界,也必須從建立完整的人格開始,如果生活放逸懈怠,人格都不完整,更遑論成聖、成佛。我們這念心之所以無法得到自在,就是因為心中始終充滿了妄想、瞌睡、無聊……種種煩惱障礙,使得自己作不了主。希望得自在,要從日常生活中努力。所謂「萬丈高樓平地起」,要建築高樓,地基一定要打得很穩固。做人的根本就如地基,根本穩固了,人格才得以完整。在佛法來講,做人的根本,第一要皈依三寶,以佛為師,以法為師,以僧為師。就如讀書或在世間學藝,先要拜師,以免走錯路、走遠路。受了三皈,還要受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五戒持守清淨,人格完整,有慈悲心、平等心、恭敬心、智慧心,又能將所學貢獻社會,這就是菩薩行,做任何事情都無往不利。

  修行就是要修正錯誤的行為、錯誤的觀念。如佛法所說:「生處轉熟,熟處轉生」,以慈悲心關照大眾,將原本生疏的善法轉為熟悉,而原來熟悉的惡法轉為生疏,做到了,身心都能清涼、自在。譬如,有的人抽菸成了習慣,菸癮一來就很難過,渾身上下不對勁,這是「熟」;知道抽菸不好,慢慢遠離這些熟悉的惡習,這是熟處轉生,進而完全戒除,以後就不會再受菸癮所苦。對於不熟悉的善法,則應多思惟、多薰修,平時要檢討自己有哪些習氣,提醒自己遇順境不起貪著,遇逆境不生煩惱,利益眾生之事當仁不讓,有害他人的事絕對不做。

  希望心得自在,第一步要不起惡念,只起善念。起了善念以後,更進一步,善念也不執著,最後歸於無念。無念,是指這念心不打妄想,面對一切境界都能夠不起心、不動念、不攀緣,心不住過去、現在、未來,時時刻刻覺性現前,念念清楚明白。這念心始終沒有出、沒有入,就超越了時間、空間,更超越了生死,這念心達到了了分明的境界,就是無量光、無量壽,就是如來。「如來」是指我們這念心沒有妄想、沒有昏沉,處處作主、如如不動、了了常知,所謂「一乘任運,萬德莊嚴」即是如來自在的境界,這是一種絕對的境界。一般人都是活在相對的世界中,執著明暗、動靜,執著善惡、美醜,若要提升自己,就應善用這念心,藉著外境的磨鍊,破除我執、分別,轉相對而成絕對。

  這念心沒有妄想、昏沉,達到處處作主、如如不動的絕對境界,生命就是無窮盡的,這才是我們的真生命。這些都要在日常生活中確實用功,從因地努力,無論做人、做事都不違背這些善法軌則,功夫到家了,眼、耳、鼻、舌、身、意不攀緣顛倒,六根清淨,能夠隨處作主,乃至生死自在、神通自在,最後具足清淨法身、圓滿報身、千百億化身,這就達到了如來究竟自在的境界。